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德遵普贤 第二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赞叹。在五十三参里有三位善友代表恶行:“胜热婆罗门”代表愚痴;“甘露火王”代表嗔恚;“筏苏蜜多女”代表淫欲,淫是属于贪。这三个人代表贪、嗔、痴三毒烦恼。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们,有礼敬没有赞叹。五十三位善知识,其他的都有赞叹,唯独对这三个人没有赞叹。这就说明,为什么赞叹用“如来”,不用“诸佛”。

  “善”要与“真性”相应,才值得赞叹。如果与心性不相应,与大乘佛法不相应,都不能赞叹。举例来说,现在台湾的佛教,做慈善救济事业很多、很广泛,我在讲经里从来没有加以赞叹过。它是善法,为什么不赞叹?因为它是世间善法,不是大乘善法。如果我们对世间善法赞叹,换句话说,肯定这些就是佛法,会让人误解,以为这就是佛法,那就大错特错。譬如一所学校,学校的事业是教学,教学有成就,值得我们赞叹。如果学校偶尔做一次社会救济的慈善事业,也值得我们赞叹。如果把学业都荒废了,老师不教书,学生不念书,天天去做慈善事业;你想想看,要不要赞叹?把自己本分事业舍弃掉,这个不能赞叹。因此,赞叹一定要与性德相应,与他的本分相应。佛法的本分是如来家业,是弘法利生,协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。

  以往寺院庵堂都是佛陀的教育机构。我们在大经上读到,佛寺每天做的事业是二时讲经,二时修行。二时是印度的算法。印度人把一昼夜分为六时,所以一时等于我们现在四小时,二时就是八小时。寺院庵堂以往每天讲经八小时,修行八小时。虽然修行方式很多,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:一是参禅;一是念佛。念佛的人每天在念佛堂念八个钟点佛,在讲堂听八个钟点经,还有八个小时已经很累了,休息一下,没有时间打妄想。所以,佛教的道场是寺院,而寺院是一所教学的机构,跟庙宇不ㄧ样。“庙”是祭祀鬼神的,是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;“佛寺”是教化众生的机构。我们必须把它认识清楚。舍弃了修学、舍弃了教学,去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,是一桩好事,但是忘了“本”,所以不能赞叹。如果赞叹,会造成社会大众对佛教错误的看法,认为那就是真正的佛教,反而误导大众。

  称赞是相当不容易的,比礼敬还难修,礼敬容易修。“贡高我慢”是每个人都有的,不知不觉就现行,这是无始劫来的俱生烦恼,一定要把它断除。“礼敬”就是折服傲慢,学谦虚、学恭敬。无论在言语,在起心动念,在行为上,要认真的修学。但是“称赞”一定要有智慧,有智慧才能辨别邪正,辨别是非。是正法、是善法,我们要赞叹;如果有偏、有邪,我们就不能赞叹。

  第三、“广修供养”。布施供养在今天这个世界,台湾可能排名第一,所以台湾有福报。台湾的财富,确实是世界第一,未尝不是布施供养所修得的果报。我在讲席中常说,“发财是福”,你得了福报,要怎样去运用,那是智慧。台湾同修有福,有钱不晓得怎么花法,就是没有智慧。没有智慧,钱财就用得不恰当,没有把财富发挥到高度的效果,这是很可惜的。所以,有钱是福;用钱是智慧。唯有真正的智慧,才能把财富发挥到最高的效果,也就是“普利人天”,使一切大众都能得到真实的利益,像本经所说“惠以众生真实之利”。真实的利益是什么?是了生死,出三界。一定要求生净土,才是真实的利益。出不了三界,不生净土,不是真实的利益。不生净土,必定会退转,必定有隔阴之迷,这样的利益就不圆满、不究竟,就不是真实的利益。我们以这个标准来观察一切法,就能生智慧,就不会错。

  现前在台湾,从外表上看,佛教非常兴盛,也是世界第一;可是若从实质上看,则问题重重,很令人担忧。担忧什么?佛教没有继起的人才。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经典的流通在今天已不是问题,典籍完备,却没有人才。也许诸位听了不尽同意,目前在台湾,年轻的法师、大德到处讲经说法,很热闹,怎么会没有人才?这里有一个标准,就是黄念祖居士常说的,也是古大德常说的“说通者有,宗通者无”。“说通”就是会讲,能言善道的人很多;“宗通”是真正修行开悟证果的人,没有宗通的人不能兴教。真正能兴教的,就如过去的祖师、大德,是“宗说兼通”,不但能说,并且确确实实入了境界,真正有修行的功夫。现在这种人,我们看不到了。

  为什么这个时代宗通者没有了?今天南部有几位同修来访问我,提出这个问题。我告诉他们,障碍在人心、在社会。自心里的贪、嗔、痴、慢不能断除;环境的诱惑,名、闻、利、养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几个人能不动心?这就难了!真正做到内断烦恼,外不被环境诱惑,这才是大乘的入门。没什么了不起的功夫,入门而已。内里烦恼不断,外面看到诱惑会动心,总是还在门外,没进去,怎么能兴教。一个办教育的人在学校大门外办,没进校门,这教育怎能办得成功!难在此地。真正肯发心,依照四弘誓愿的顺序,先断烦恼再学法门,这样才能成就。

  从这个标准看,我们这一代没有人才,没有真正肯发心的人。最初发的心不错,初发心出家,成佛都有余;过个半年、一年就退转了,被诱惑了,倒退了。掉在名闻利养的深坑里,无恶不作,不但不能兴教,实际上是在做灭教的工作。从这个标准来观察,佛教还是前途茫茫,值得我们忧心忡忡。因此,黄念祖居士对我们有深切期望,希望台湾能有几位真正的大德出现,续佛慧命,普度众生。

  修供养,第一殊胜的福田,就是培养人才。人才不是没有,我在过去讲经中常常说,多少年轻出家人,确实有大愿大心来度众生,结果完全被信徒害了。信徒自己还以为做了多少好事,做了多少功德。我给你买个房子,建个道场,他本来出家了,现在又把他拉回家去了。盖个房子送给他,他有了所有权状,就又回家去了。信徒自己还以为做了很大的功德,殊不知,这位法师掉在名闻利养里。如果没有人供养他,吃饭都成问题,他就拚命念佛赶紧求生西方,知道世间太苦,没什么指望,道心就生起来了。信徒多了,钱财也多了,要什么有什么,认为这世界不错,极乐世界未必可靠,没有此地好,道心就没有了。所以,这些年轻人是谁害了他?信徒害了他。把出家人当作戏子来玩,像捧戏子一样,这个罪业深重。所以,“广修供养”要有高度的智慧,没有智慧,花了钱造罪业。建道场、供养法师,都在造罪业。这道场是佛道还是魔道,要分清楚。魔也有道场,妖魔鬼怪都有道场。道场修的是佛道、是菩萨道、还是饿鬼道?这都是道,都是修道,一定要辨别清楚。这么多年来,在讲席中,我没有劝人建道场,也没有劝人供养法师。我教大家的是印经、放生、救济贫苦,这三项布施供养没有大过失,可以避免造业。不可以不留意。

  “广修”,“广”是广大心,以清净心、平等心来修供养。因为这是普贤行,不是布施,是“供养”,应以最虔诚、最恭敬的心来修。在普贤菩萨心目中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本经说“一切众生平等成佛”。因此,只有供养,没有布施。我说的这个原则,是一个简单的标准。《了凡四训》说得很详细,济穷有真善有假善、有偏有圆、有大有小,没有智慧,怎能辨别?今天出钱出力做一桩事,这桩事情究竟是善、是恶,不看眼前,要看它的后果。布施、供养不简单,正法如果没有人布施、供养,便不能推展,不能发扬光大。

  说实在的,寺院的功能已经过去了,那是农业时代的教学方式,不适合今天这个时代。我们要认识清楚,今天这个时代,教学的方式要从广播、电视著眼,集合四众弟子的力量。目前在台湾还没有开放民营的电视台,如果有一天开放了,佛教徒自己建一个电视台,建立一个广播网,那就是现代化的道场。我们请法师、居士大德天天讲经,你们也不必到此地听,在家里打开电视机就可以听经了。佛教的电视台可以二十四小时都讲经,喜欢听什么经,转到那个频道就听得到。这是现代道场的形式,跟从前不一样。现在寺院建那么大,花那么多钱,我看了,真冤枉!

  佛法终极的目标,是要教一切众生“破迷开悟”。如何能达到这个目标?就得普及佛陀的教育。佛教的道场,第一个是电视广播。其次是建弥陀村,年老退休之后认真修行,办了生死出三界、往生净土的大事,有个共修的道场是必要的。再其次,就是办学院培养人才。佛学院不要大,佛法教育跟世间教育不相同,小型的研究班,学生十几人即可,二十人以上都嫌太多了,老师照顾不了。不妨多办几所,佛教宗派很多,每一宗建立一个就够了。每一宗能出三、五个真正“宗说兼备”的大德,佛教就能兴旺起来。大家常说现代化,佛教也得现代化。盖寺院那是过去的事,现代化的寺院还盖成宫殿式的,怎么能称为现代化?宫殿式是从前帝王时代的,明清以前的。说到供养,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,向这个方向去努力,供养才有价值。

  第四、“忏悔业障”。前面三条都是修福,佛法确实重视修福,福慧双修。学佛不能没有福报。礼敬、称赞、供养都是修福。有福还得有慧;如果没有慧,享福会造业。没有福报的人,造业造得小;有福报的人,造业造得大,造得深,造得广。要想修慧,首先要把业障忏除。无论在中国、外国,凡是学佛的同修,常常挂在嘴上说“我业障很重”,没有一个不想消业障。业障怎么消?没谈消业障之前,要先问一问,什么是业障。业障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,怎么能消得了。好像我们去抓贼,得先晓得那个是贼,才可以抓到。不认识,不晓得,到那里去抓?一辈子也找不到。

  若想消除业障,首先要认识什么是业障。“障”是障碍。那些是障碍?没有智慧,没有福德,生活不自在,这都是障碍。你这一想,障碍可多!为什么会有障碍?有业。业是造作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皆是“业”。业把你本性里的智慧、德能、才艺都障碍住了,这是“业障”。心里想消业障,还是天天造业,那能消得了业障!业障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德遵普贤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