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德遵普贤 第二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家看得见看不见,功德是同等的。决不是台前讲经的功德大,台后就没有功德,没有这个道理。没有幕后的支援,他也讲不成功。现代新名词称为“团队精神”,意义相似,但是没有佛法里要求的这么严格。佛法里确确实实是一家,所以要求得分外严格。这是“请转法錀”必须具备的条件。

  “转法錀”就是讲经说法;“讲经说法”用法錀来比喻。“轮”代表圆满法;“转”就是推动、推行、普及的意思。一切法里,轮是最圆满的,一切教学法里,佛法最圆满,故用它来代表“圆满法”。特别值得一提的,就是世间所有一切器具中,找不到一样能代表动、静一体;动、静同时;空、有同时的。“轮”可以表这些。圆心不动,圆周在动,动静是一;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,这才圆满;圆心是空的,圆周是有的,空有不二。在其他法里找不到这样圆满的象征意义。佛所说的一切法,是第一圆满,就像“圆”一样,所以用轮来代表。佛菩萨说法,称为转法錀。诸位要记住,“转”是推动、推广、辗转流通的意思;“轮”的作用就是普及到十方三世。

  “常以法音,觉诸世间”。“常”是永远不断。佛说法不断,不说法的时候也不断,像前面讲的种种示现都是说法。聪明、智慧高的人,一看到佛的动作就开悟了,不需佛说法。所以,说与不说都是转法錀,从来没有间断过。因为佛说的法不仅是语业,身业、意业,三业都说法。

  “觉诸世间”。诸世间是指十法界,不仅仅是六道,六道之外的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甚至于佛界也包括在其中。佛有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别教佛、圆教佛,圆教佛说法,其他的三种佛也都来听,来接受教化。

  “破烦恼城,坏诸欲堑”,就是帮助一切众生“降伏魔怨”。烦恼是魔;欲是怨家。

  “洗濯垢污”。垢污就是染污,心地的染污、精神的染污、生理的染污。这些染污不外乎两大类,二障:一是所知障,一是烦恼障。“烦恼”是属于感情,贪、嗔、痴、慢;“所知”是知见,邪知邪见,就是你所有的错误的见解。清净心中本无一物,那有见解,那有我的想法、我的看法?须知这些都是邪知邪见,要把这些东西洗刷得干干净净,恢复到自性清净。

  “显明清白”。真心本性显露出来了,这是佛陀教学的目的。人家若问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内容是什么?你把这几句话告诉他,就一点都没错。佛教讲的就是“觉诸世间,破烦恼城,坏诸欲堑,洗濯垢污,显明清白”。那有迷信?

  调众生。宣妙理。贮功德。示福田。以诸法药救疗三苦。升灌顶阶。授菩提记。为教菩萨。作阿阇黎。常习相应无边诸行。成熟菩萨无边善根。无量诸佛咸共护念。

  前段经文说的是“总相”,也就是菩萨示现在人间作佛,就像《普门品》所讲的“应以佛身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”。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目的,是帮助一切众生“破迷开悟”,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“宇宙”是我们的生活环境;“人生”就是我们本人。换句话说,让我们认识“自己”,认识自己的“生活环境”。下文具体的告诉我们,为什么我们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失了,就是因为有烦恼,有妄想。这是最大的障碍,因此佛的教学首先教我们断烦恼,把妄念舍掉,也就是“破烦恼城,坏诸欲堑”。必须要觉悟,把断除烦恼、恢复身心清净,视作修行的目标,求生净土是最后的归趣。清净心就是真心,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,禅家讲“明心见性”,净宗讲“一心不乱”,都是这个意思。

  这一段文说明佛教化众生的“别相”,也就是细说佛怎样教学,怎样帮助我们开悟。“调众生”。“调”是调顺、调和的意思。“众生”的意思很广,本意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,称为众生。从这个定义来观察,世出世间一切法,没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。我们的身体是许许多多的缘聚会而生,佛把它归纳起来称为“四大五蕴”。“四大”是物质,身体是物质。“五蕴”中的“色”,就是指四大:地、水、火、风;“受、想、行、识”是精神的一部分。所以,动物都是物质与精神和合而生起的现象。四大不调,人就要生病。经上称病苦是“四大不调”,就是不调和。这一部分欠缺了一点,那一部分增多了一点,病苦就来了。如果五蕴不调,心就病了,精神就不正常,心理就不正常。由此可知,众缘和合最著重的还是在“调和”。凡夫不晓得调和身心,所以就出毛病。毛病生了,也不晓得怎样去治疗。现代虽然医疗科技很发达,实在不如佛经说得透彻。能调和身心,身体健康。心理健康,身体就健康,疾病就少。真正懂得调和的人,可以不生病。

  用什么方法来调和?用“戒、定、慧”。戒律是调身的,定是调心的,慧是身心俱调。这是佛首先教我们的。换句话说,我们一身都是病,要想学佛,不能入门。首先要把你调和成为一个“法器”。“调众生”就是具体实行断烦恼,破除欲望,使身心洁净。前段讲理,此处讲事。用戒、定、慧三学来调伏,也是四弘誓愿之“烦恼无尽誓愿断”。

  调众生就是帮助众生断烦恼,我们净宗所用的方法是读经。读经的目的在“调伏身心”,不是在求解。读经就是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一次完成。戒学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念经的时候,心里一个妄念都不生,诸恶就不作了。不但身不作恶,口不作恶,心里也没有坏念头,心也不作恶。身、口、意三业都不作恶,“诸恶莫作”就圆修了。经典是佛从“真如本性”中流露出来的,是善中之善,没有比这更善的,所以读经即是“众善奉行”。戒律具足了。念经时,一心专注读经,决不想经的意思,一心读诵就是“定”。念得清清楚楚,没有念错,没有念漏,没念颠倒,这就是“慧”。慧就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读经,每天读一个小时,就修一个小时的戒、定、慧;读两个小时,就修两个小时的戒、定、慧,“戒、定、慧”同时圆修。

  读经决定不能求解,一面读,一面想经文是什么意思,那就是世间的读书,戒、定、慧三学都没有了。你若一面念,一面想,就是打妄想。结果,戒没有了,定没有了,慧也没有了。所以,老实去读,千万不要去想意思。当你读时,忽然有意思现前了,不是想来的,那没有关系,这是相应,有悟处。虽然有悟处,也不要理它,还是老实念下去。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意思很好,赶紧写下来,那又打妄想,又错了。根本不去理会,就是老老实实一直念。

  当然经文愈长愈好。好在那里?修“戒、定、慧”的时间长。但是现代人生活非常忙碌,经典太长了,找不到这么多时间。经典太短,像《般若心经》,二百六十个字,念的时间太短了,不管用,熏修的力量太薄弱,一天只修几分钟的戒、定、慧,很不容易成就。所以,我们选择《无量寿经》,这部经典长短很适中,要是念得很熟,从头到尾念一遍,只要半个小时。千万不要以为半个小时不长,每天认真修半个小时的戒定慧,离念离相不打妄想,就很受用。对于工作繁忙的人来说,非常适当。如果你退休了,不需要再去工作,则修行时间愈长愈好,这部经每天可以念十遍,甚至于念十几遍。念三年五载,人心就定了;定了以后就会开悟。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“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”。生实相就是开悟。到开悟的时候,世出世间一切法,没有一法不通达,一切都通达,一切都明了。这是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教我们一条修行的道路,从读诵下手是一个很好的方式。下手的方法很多,譬如禅宗从“参究”下手,或者参话头,或者观心。教下多半用“读诵”。净宗除“读诵”之外,也有不读经的,就念一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也行。密宗用“持咒”。可见方法虽然很多,目标是相同的,都是把妄想、执著舍掉,恢复到心地清净,这就是“调众生”。

  切记,“众生”不是很多人,是“自己”。自己的身体是众缘和合而生,所以“调众生”是调自己的心。心是众缘和合而生。“调身”,身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。心地不清净,不能接受佛法。身体不清净,常常生病也不能修行,所以修行人的心地要清净,身体要健康。这是我们修行的基本条件。没有这个条件,什么都谈不上。所以,佛法很重视身心健康,“调众生”就是说这个道理。要知道我们凡夫的身心很不正常,佛开始用这个方法,教我们身心恢复健康。今天教诸位修行下手的方法,也著重在此,然后才能“宣妙理”。

  身心调伏了,才有资格接受佛法。我们这一代学佛的人很多,为什么不能成就?原因是身心没有调伏,就来学习大乘经典。经典学了不少,结果是增长邪见,麻烦就大了。不是增长智慧,而是增长邪知邪见。必须要身心恢复健康,接受佛法才能增长智慧。我们亲近一位老师,如果一开始老师不是在德行上教我们下功夫,却天天给我们讲经说法,这不是真正善知识,是个糊涂老师。譬如一个茶碗很肮脏,我现在拿这茶碗去向他要水喝,他就盛水给我喝,喝了我就生病。若是明白人,看这个碗脏,必定先教你把碗洗干净,再盛水给你。“调众生”就是把碗洗干净,然后“宣妙理”,才能接受。

  先要成就法器,然后才能盛诸妙法。古人有比喻,佛法是甘露,醍醐甘露要是装在盛毒药的碗里,醍醐甘露也变成毒药,因为有毒素掺在里头。必须先把盛过毒药的碗洗干净。什么是毒药?贪、嗔、痴三毒!实在讲,这比毒药还要毒,没有比三毒更毒的。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是毒药。必须从心里把三毒洗干净,到此时,佛给你讲经说法,才能接受如来的醍醐甘露大法,这是“宣妙理”。

  学讲经的同学听到这番话,作何感想?现在是不是学讲经的时候?不是。为什么又要你来学讲经?是诱惑你!不用这些诱惑你,你就跑掉不学了。像钓鱼一样,这是鱼饵,先钓上来,再告诉你真实法。所以真实法,我一再跟诸位说,你们每天研究讲经,一天可以用一个小时,顶多两个小时去研究;读诵一天至少要六个小时,十个小时。以读诵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德遵普贤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