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死魔。慧力降伏“怨”,也就是外在的“天魔”。“怨”是怨家。外面诱惑你的都是怨家,财、色、名、利四大魔王,都是怨家。此处我不讲一般经上常说的“十恶怨家”,我把十恶归纳在魔里面。财、色、名、利是怨家,要小心、要谨慎。内有魔,外有怨,你怎么能成就?必须有定力、慧力。
我们今天念佛是修定,念经也是修定,戒、定、慧三学一次完成。修学的时间愈长愈好,因为不念佛,不念经,心里就打妄想,只要一打妄想,决定被外境诱惑,就障碍道业,就不能成就。所以,降魔的秘诀就是定、慧。定、慧前面还有“戒”。以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,降伏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。
得微妙法。成最正觉。
这是第六相“成道”。降魔之后,才能成就;降伏不了魔,决定不能成就。特别是发心学教的同修,初学五年的重点就是“降魔”,所以初学五年修清净心,修戒、定、慧,或者念佛,或者读经。读一部经也好,读《净土五经》也好。读经的目的是修戒、定、慧,不是求解。所以,初学前五年不在求解,重在成就戒、定、慧,成就根本智,根本智是“无知”,功夫须用在此。往后再求广学多闻,十年有成之后弘法利生,这是一条正路。最殊胜的行法是普贤菩萨所修的,可分为两个段落:一是修行的根本;二是修行的相状。
行本是发菩提心,实在讲,“行本”与“行相”合起来就是“四弘誓愿”。修行根本就是要发心,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。“心”发了以后,必须从断烦恼下手,“烦恼无尽誓愿断”。断烦恼就是此处讲的“降伏魔怨”。所以,没有定慧力,怎么能降伏魔怨。学佛从那里下手?经上讲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们有了入手之处,要先断烦恼,烦恼断了以后再去学法门。烦恼不断,学一切法门,就如清凉大师所言,都是“增长邪见”;烦恼不断,也不学法门,则“增长无明”。学,错了;不学,还是错了。由此可知,断烦恼是多么重要,修行人决定不能疏忽。我们这一代的修行人不能成就,原因就在烦恼没断。大家拚命在研究经教,盲修瞎练,把根本忘掉,疏忽了,这怎么能成就。我们今天把原因找出来,再把它消除掉,菩提道上便没有障碍,一帆风顺,这样才能成就。
许多学佛同修身体不好,病根在那里?魔怨!烦恼、妄想是病根,能把妄想执著拔除,身心自然健康。心清净,身就清净,身心清净,外面境界也清净了,境随心转。虽然有“共业”,共业里有“别业”。即使我们跟佛住在一起,像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,众生住秽土,释迦牟尼佛则住净土。我们跟佛拉著手,好像没有两样,他住净土,我们却住秽土,不一样!境随心转,随各人自己心转,这是事实真相,确实是如此。因此,我们想身心健康,不能不“降伏魔怨”。降伏魔怨,身心就健康了,一切毛病都是魔怨在作祟。
“得微妙法”。经论中讲“实相”,是指宇宙人生的真相,极其精微深奥的道理。微妙法是佛与大菩萨们才见得到的。为什么他们能见到,我们见不到?实在讲,这一切法都摆在我们面前,到底是谁障碍了我们?是魔怨障碍了我们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说得好,“一切众生,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、执著而不能证得”。所以,微妙法确实在眼前,我们若能把妄想断掉,把执著舍掉,微妙法(诸法实相)就见到了。“得微妙法”是八地以上的境界,具足甚深定慧才能看见事实真相。
诸位一定要明了,人生确实是一场梦,不是真的。“人生如梦”,这是事实,一点都不假。佛在经上常常比喻“梦幻泡影”,不要以为是事实,不要当真。这里原本没有得失,“万法无常”,要真正觉悟。真正悟了,你才能把一切都舍了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五欲六尘都能放下。梦幻泡影!没有一样是真的,一切法都不真实,只有“念佛求生净土”是真的。能把一切假的舍弃,真的做到了,那就恭喜你,你这一生决定成佛了,这一生没有白过。无始劫以来在六道里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,生死疲劳,可怜可悯,没法子出头,这一生遇到了真实法。即使遇到佛法,不遇到念佛法门还是没用,只能种一点善根而已,不能解决问题。遇到念佛法门,你能真正理解,真正信受奉行,那是古德讲的“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”!你遇到了,好像买奖券中了头奖,好不容易!你真正能把握这一生,这就是“最后身”,以后永远不再搞生死轮回。要真正觉悟,真正觉悟一定要“降伏魔怨”。所以八相成道里,实在讲,关键就在这一句,最重要的就在“降魔”。魔怨一点都不能沾惹。
“微妙法”就是这部《无量寿经》、这句“阿弥陀佛”。得到这微妙法,这一生决定成就正觉,往生不退成佛,一生成就。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也是如此。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明白为我们说出,释迦如来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。我读了《要解》才恍然大悟,再仔细看看经文,确确实实是这么说的。我们过去天天念《阿弥陀经》,都疏忽了,都没有注意到这件事。蕅益大师是再来人,一下子点醒我们。佛示现在人间,目的是要教化一切众生。很聪明、根很利的人,一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好,他就觉悟,这是上根利智。中、下根性的人看不出来,必须详加解释,那就要“转法錀”,于是示现成道之后,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,这是佛示现在世间的事业。如来家业就是教化众生。
天人归仰。请转法錀。常以法音。觉诸世间。破烦恼城。坏诸欲堑。洗濯垢污。显明清白。
以下一段经文,都是八相成道里的第七相“转法錀”。因为佛出现在世间是以“弘法利生”为目的,所以八相成道一段就说得特别详细。首先把佛说法的宗旨显示出来,就是“常以法音,觉诸世间,破烦恼城,坏诸欲堑,洗濯垢污,显明清白”。这是佛陀教学的宗旨,也就是教学的目的。这是转法錀相里的“总相”;后面经文是“别相”。
“天人归仰,请转法錀”。佛示现在世间,是办“教育”,教化众生,是属“师道”。师道必须要“尊师重道”,教育才能够得到效果。如果没有尊师重道的观念,再好的老师,学生也得不到利益;必须由学生真正向老师求学。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,我们世间的肉眼凡夫不知道,不晓得尊敬他,看他也不过是个王子出家了,跑到树林下去修苦行。一般人还以轻视的眼光看他,以为他精神不正常,有福不晓得享,消极,逃避责任。谁认识他?教化众生不容易,世间人没有认识他,诸佛菩萨知道,所以是“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”。那些诸佛菩萨来示现作普通的人,到菩提树下去参拜他,向他请教,这才带动大家认识释迦牟尼佛,拜他作老师。因此,要有一帮内行的人来带头。“天人归仰”,天人是谁?佛在经上讲,是四禅天上的五不还天、净居天人,有许多修行证果的大德在那里,最低限度也是小乘三果圣人。世尊示现成佛,净居天人就从四禅天下来,变化成人身来请释迦牟尼佛说法。
“天人归仰”。归是皈依;仰是敬仰。“请转法錀”。陆陆续续从鹿野苑的五比丘,乃至于以后大迦叶、目犍连尊者、舍利弗尊者,原来都是修外道的,遇到释迦牟尼佛以后,把自己的学生们都带过来。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,这批人全都是佛菩萨来示现的。先示现外道的首领、徒众,之后他们皈依。外道也都皈依佛,水涨船高,把佛的身分地位抬起来,使一般大众个个都敬仰。这些人不是普通人,舍利弗、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。
在中国历史上,我们都晓得六祖惠能大师,而印宗法师就没有人知道。印宗可能也是古佛示现,他在岭南讲经说法,是第一大法师。他为六祖剃度,又反过来拜六祖为师,一下子就把惠能捧上去了。人家一听说印公都拜惠能作老师,那还得了!一日之间地位就上升了,岭南一带没有一个不尊敬的。如果没有印宗,六祖天天讲经说法,教化众生,要得到大众信仰,至少也得十年。
大迦叶、舍利弗、目犍连,这一批人都先示现作外道,一个个都当外道的首领,以后都来皈依,都跟著佛学习,这个影响力量就很大。所以,他们都是来唱戏的,扮给世人看的。我们必须将台前台后都要看清楚,才知道诸佛菩萨度众生,善巧方便,苦口婆心,真正是大慈大悲。唱戏,一个人唱不了的,要有一个戏班才行。释迦牟尼佛来示现,也是全班人马来的,一个个密切合作,这才能教化众生。
佛灭度到今天,僧团为什么不能度化众生?四众不是再来示现,不是一条心,各怀鬼胎,一个个都搞自己的名闻利养,怎么能教化众生?僧团一定要修“六和敬”,整个僧团的唯一使命就是“弘法利生”。台上讲经说法的是弘法利生,厨房里烧饭的、扫地的都是弘法利生,没有两样,少一个都不行。像一只钟表,看时间虽是看指针,不晓得后面有多少零件,少一个,指针就不灵。整个僧团是一体,释迦牟尼佛当年那么大的僧团是一体。不要以为佛是老师,底下都是他的弟子,那是台上;台后都是诸佛,都是平等的,没有两样,甚至很多成佛都在释迦牟尼佛之前。这就是“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”。我们明白之后一定要学习、要效法,才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。
道场同修,有的勤劳工作,不喜欢念书,经书看不下去,也有不少同修学讲经,决定不能嫉妒他们。我说得很明白,也说到究竟处,要把学讲经的这些人,看作是自己的儿女,要用父母之心去关爱他们,栽培他们,成就他们。反之,学讲经的人,对于常住工作打杂的同修,要看作父母,要尊敬他们,都是一家人。学讲经的人千万不要贡高我慢,瞧不起那些打杂的;打杂的人看到讲经的人,心怀嫉妒,僧团就整体被破坏了。成就是全体的功德,绝对不能只顾个人的利益,要知道团体的利益,就是“惠以众生真实之利”。破坏僧团,就把一切众生真实利益破坏了。这种罪过极深极重,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抵不过,所以修行要“明理”。一个僧团,不管你在那一个工作岗位,知道我们是一个整体,不管在前在后,人…
《无量寿经讲记 德遵普贤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