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死魔。慧力降伏“怨”,也就是外在的“天魔”。“怨”是怨家。外面誘惑你的都是怨家,財、色、名、利四大魔王,都是怨家。此處我不講一般經上常說的“十惡怨家”,我把十惡歸納在魔裏面。財、色、名、利是怨家,要小心、要謹慎。內有魔,外有怨,你怎麼能成就?必須有定力、慧力。
我們今天念佛是修定,念經也是修定,戒、定、慧叁學一次完成。修學的時間愈長愈好,因爲不念佛,不念經,心裏就打妄想,只要一打妄想,決定被外境誘惑,就障礙道業,就不能成就。所以,降魔的秘訣就是定、慧。定、慧前面還有“戒”。以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,降伏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。
得微妙法。成最正覺。
這是第六相“成道”。降魔之後,才能成就;降伏不了魔,決定不能成就。特別是發心學教的同修,初學五年的重點就是“降魔”,所以初學五年修清淨心,修戒、定、慧,或者念佛,或者讀經。讀一部經也好,讀《淨土五經》也好。讀經的目的是修戒、定、慧,不是求解。所以,初學前五年不在求解,重在成就戒、定、慧,成就根本智,根本智是“無知”,功夫須用在此。往後再求廣學多聞,十年有成之後弘法利生,這是一條正路。最殊勝的行法是普賢菩薩所修的,可分爲兩個段落:一是修行的根本;二是修行的相狀。
行本是發菩提心,實在講,“行本”與“行相”合起來就是“四弘誓願”。修行根本就是要發心,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。“心”發了以後,必須從斷煩惱下手,“煩惱無盡誓願斷”。斷煩惱就是此處講的“降伏魔怨”。所以,沒有定慧力,怎麼能降伏魔怨。學佛從那裏下手?經上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有了入手之處,要先斷煩惱,煩惱斷了以後再去學法門。煩惱不斷,學一切法門,就如清涼大師所言,都是“增長邪見”;煩惱不斷,也不學法門,則“增長無明”。學,錯了;不學,還是錯了。由此可知,斷煩惱是多麼重要,修行人決定不能疏忽。我們這一代的修行人不能成就,原因就在煩惱沒斷。大家拚命在研究經教,盲修瞎練,把根本忘掉,疏忽了,這怎麼能成就。我們今天把原因找出來,再把它消除掉,菩提道上便沒有障礙,一帆風順,這樣才能成就。
許多學佛同修身體不好,病根在那裏?魔怨!煩惱、妄想是病根,能把妄想執著拔除,身心自然健康。心清淨,身就清淨,身心清淨,外面境界也清淨了,境隨心轉。雖然有“共業”,共業裏有“別業”。即使我們跟佛住在一起,像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,衆生住穢土,釋迦牟尼佛則住淨土。我們跟佛拉著手,好像沒有兩樣,他住淨土,我們卻住穢土,不一樣!境隨心轉,隨各人自己心轉,這是事實真相,確實是如此。因此,我們想身心健康,不能不“降伏魔怨”。降伏魔怨,身心就健康了,一切毛病都是魔怨在作祟。
“得微妙法”。經論中講“實相”,是指宇宙人生的真相,極其精微深奧的道理。微妙法是佛與大菩薩們才見得到的。爲什麼他們能見到,我們見不到?實在講,這一切法都擺在我們面前,到底是誰障礙了我們?是魔怨障礙了我們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,“一切衆生,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、執著而不能證得”。所以,微妙法確實在眼前,我們若能把妄想斷掉,把執著舍掉,微妙法(諸法實相)就見到了。“得微妙法”是八地以上的境界,具足甚深定慧才能看見事實真相。
諸位一定要明了,人生確實是一場夢,不是真的。“人生如夢”,這是事實,一點都不假。佛在經上常常比喻“夢幻泡影”,不要以爲是事實,不要當真。這裏原本沒有得失,“萬法無常”,要真正覺悟。真正悟了,你才能把一切都舍了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五欲六塵都能放下。夢幻泡影!沒有一樣是真的,一切法都不真實,只有“念佛求生淨土”是真的。能把一切假的舍棄,真的做到了,那就恭喜你,你這一生決定成佛了,這一生沒有白過。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裏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,生死疲勞,可憐可憫,沒法子出頭,這一生遇到了真實法。即使遇到佛法,不遇到念佛法門還是沒用,只能種一點善根而已,不能解決問題。遇到念佛法門,你能真正理解,真正信受奉行,那是古德講的“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”!你遇到了,好像買獎券中了頭獎,好不容易!你真正能把握這一生,這就是“最後身”,以後永遠不再搞生死輪回。要真正覺悟,真正覺悟一定要“降伏魔怨”。所以八相成道裏,實在講,關鍵就在這一句,最重要的就在“降魔”。魔怨一點都不能沾惹。
“微妙法”就是這部《無量壽經》、這句“阿彌陀佛”。得到這微妙法,這一生決定成就正覺,往生不退成佛,一生成就。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也是如此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明白爲我們說出,釋迦如來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。我讀了《要解》才恍然大悟,再仔細看看經文,確確實實是這麼說的。我們過去天天念《阿彌陀經》,都疏忽了,都沒有注意到這件事。蕅益大師是再來人,一下子點醒我們。佛示現在人間,目的是要教化一切衆生。很聰明、根很利的人,一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好,他就覺悟,這是上根利智。中、下根性的人看不出來,必須詳加解釋,那就要“轉法錀”,于是示現成道之後,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叁百余會,這是佛示現在世間的事業。如來家業就是教化衆生。
天人歸仰。請轉法錀。常以法音。覺諸世間。破煩惱城。壞諸欲塹。洗濯垢汙。顯明清白。
以下一段經文,都是八相成道裏的第七相“轉法錀”。因爲佛出現在世間是以“弘法利生”爲目的,所以八相成道一段就說得特別詳細。首先把佛說法的宗旨顯示出來,就是“常以法音,覺諸世間,破煩惱城,壞諸欲塹,洗濯垢汙,顯明清白”。這是佛陀教學的宗旨,也就是教學的目的。這是轉法錀相裏的“總相”;後面經文是“別相”。
“天人歸仰,請轉法錀”。佛示現在世間,是辦“教育”,教化衆生,是屬“師道”。師道必須要“尊師重道”,教育才能夠得到效果。如果沒有尊師重道的觀念,再好的老師,學生也得不到利益;必須由學生真正向老師求學。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我們世間的肉眼凡夫不知道,不曉得尊敬他,看他也不過是個王子出家了,跑到樹林下去修苦行。一般人還以輕視的眼光看他,以爲他精神不正常,有福不曉得享,消極,逃避責任。誰認識他?教化衆生不容易,世間人沒有認識他,諸佛菩薩知道,所以是“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”。那些諸佛菩薩來示現作普通的人,到菩提樹下去參拜他,向他請教,這才帶動大家認識釋迦牟尼佛,拜他作老師。因此,要有一幫內行的人來帶頭。“天人歸仰”,天人是誰?佛在經上講,是四禅天上的五不還天、淨居天人,有許多修行證果的大德在那裏,最低限度也是小乘叁果聖人。世尊示現成佛,淨居天人就從四禅天下來,變化成人身來請釋迦牟尼佛說法。
“天人歸仰”。歸是皈依;仰是敬仰。“請轉法錀”。陸陸續續從鹿野苑的五比丘,乃至于以後大迦葉、目犍連尊者、舍利弗尊者,原來都是修外道的,遇到釋迦牟尼佛以後,把自己的學生們都帶過來。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,這批人全都是佛菩薩來示現的。先示現外道的首領、徒衆,之後他們皈依。外道也都皈依佛,水漲船高,把佛的身分地位擡起來,使一般大衆個個都敬仰。這些人不是普通人,舍利弗、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。
在中國曆史上,我們都曉得六祖惠能大師,而印宗法師就沒有人知道。印宗可能也是古佛示現,他在嶺南講經說法,是第一大法師。他爲六祖剃度,又反過來拜六祖爲師,一下子就把惠能捧上去了。人家一聽說印公都拜惠能作老師,那還得了!一日之間地位就上升了,嶺南一帶沒有一個不尊敬的。如果沒有印宗,六祖天天講經說法,教化衆生,要得到大衆信仰,至少也得十年。
大迦葉、舍利弗、目犍連,這一批人都先示現作外道,一個個都當外道的首領,以後都來皈依,都跟著佛學習,這個影響力量就很大。所以,他們都是來唱戲的,扮給世人看的。我們必須將臺前臺後都要看清楚,才知道諸佛菩薩度衆生,善巧方便,苦口婆心,真正是大慈大悲。唱戲,一個人唱不了的,要有一個戲班才行。釋迦牟尼佛來示現,也是全班人馬來的,一個個密切合作,這才能教化衆生。
佛滅度到今天,僧團爲什麼不能度化衆生?四衆不是再來示現,不是一條心,各懷鬼胎,一個個都搞自己的名聞利養,怎麼能教化衆生?僧團一定要修“六和敬”,整個僧團的唯一使命就是“弘法利生”。臺上講經說法的是弘法利生,廚房裏燒飯的、掃地的都是弘法利生,沒有兩樣,少一個都不行。像一只鍾表,看時間雖是看指針,不曉得後面有多少零件,少一個,指針就不靈。整個僧團是一體,釋迦牟尼佛當年那麼大的僧團是一體。不要以爲佛是老師,底下都是他的弟子,那是臺上;臺後都是諸佛,都是平等的,沒有兩樣,甚至很多成佛都在釋迦牟尼佛之前。這就是“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”。我們明白之後一定要學習、要效法,才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。
道場同修,有的勤勞工作,不喜歡念書,經書看不下去,也有不少同修學講經,決定不能嫉妒他們。我說得很明白,也說到究竟處,要把學講經的這些人,看作是自己的兒女,要用父母之心去關愛他們,栽培他們,成就他們。反之,學講經的人,對于常住工作打雜的同修,要看作父母,要尊敬他們,都是一家人。學講經的人千萬不要貢高我慢,瞧不起那些打雜的;打雜的人看到講經的人,心懷嫉妒,僧團就整體被破壞了。成就是全體的功德,絕對不能只顧個人的利益,要知道團體的利益,就是“惠以衆生真實之利”。破壞僧團,就把一切衆生真實利益破壞了。這種罪過極深極重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抵不過,所以修行要“明理”。一個僧團,不管你在那一個工作崗位,知道我們是一個整體,不管在前在後,人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