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家看得見看不見,功德是同等的。決不是臺前講經的功德大,臺後就沒有功德,沒有這個道理。沒有幕後的支援,他也講不成功。現代新名詞稱爲“團隊精神”,意義相似,但是沒有佛法裏要求的這麼嚴格。佛法裏確確實實是一家,所以要求得分外嚴格。這是“請轉法錀”必須具備的條件。

  “轉法錀”就是講經說法;“講經說法”用法錀來比喻。“輪”代表圓滿法;“轉”就是推動、推行、普及的意思。一切法裏,輪是最圓滿的,一切教學法裏,佛法最圓滿,故用它來代表“圓滿法”。特別值得一提的,就是世間所有一切器具中,找不到一樣能代表動、靜一體;動、靜同時;空、有同時的。“輪”可以表這些。圓心不動,圓周在動,動靜是一;動中有靜,靜中有動,這才圓滿;圓心是空的,圓周是有的,空有不二。在其他法裏找不到這樣圓滿的象征意義。佛所說的一切法,是第一圓滿,就像“圓”一樣,所以用輪來代表。佛菩薩說法,稱爲轉法錀。諸位要記住,“轉”是推動、推廣、輾轉流通的意思;“輪”的作用就是普及到十方叁世。

  “常以法音,覺諸世間”。“常”是永遠不斷。佛說法不斷,不說法的時候也不斷,像前面講的種種示現都是說法。聰明、智慧高的人,一看到佛的動作就開悟了,不需佛說法。所以,說與不說都是轉法錀,從來沒有間斷過。因爲佛說的法不僅是語業,身業、意業,叁業都說法。

  “覺諸世間”。諸世間是指十法界,不僅僅是六道,六道之外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甚至于佛界也包括在其中。佛有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別教佛、圓教佛,圓教佛說法,其他的叁種佛也都來聽,來接受教化。

  “破煩惱城,壞諸欲塹”,就是幫助一切衆生“降伏魔怨”。煩惱是魔;欲是怨家。

  “洗濯垢汙”。垢汙就是染汙,心地的染汙、精神的染汙、生理的染汙。這些染汙不外乎兩大類,二障:一是所知障,一是煩惱障。“煩惱”是屬于感情,貪、嗔、癡、慢;“所知”是知見,邪知邪見,就是你所有的錯誤的見解。清淨心中本無一物,那有見解,那有我的想法、我的看法?須知這些都是邪知邪見,要把這些東西洗刷得幹幹淨淨,恢複到自性清淨。

  “顯明清白”。真心本性顯露出來了,這是佛陀教學的目的。人家若問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內容是什麼?你把這幾句話告訴他,就一點都沒錯。佛教講的就是“覺諸世間,破煩惱城,壞諸欲塹,洗濯垢汙,顯明清白”。那有迷信?

  調衆生。宣妙理。貯功德。示福田。以諸法藥救療叁苦。升灌頂階。授菩提記。爲教菩薩。作阿阇黎。常習相應無邊諸行。成熟菩薩無邊善根。無量諸佛鹹共護念。

  前段經文說的是“總相”,也就是菩薩示現在人間作佛,就像《普門品》所講的“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”。我們很清楚的知道諸佛菩薩教化衆生的目的,是幫助一切衆生“破迷開悟”,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“宇宙”是我們的生活環境;“人生”就是我們本人。換句話說,讓我們認識“自己”,認識自己的“生活環境”。下文具體的告訴我們,爲什麼我們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失了,就是因爲有煩惱,有妄想。這是最大的障礙,因此佛的教學首先教我們斷煩惱,把妄念舍掉,也就是“破煩惱城,壞諸欲塹”。必須要覺悟,把斷除煩惱、恢複身心清淨,視作修行的目標,求生淨土是最後的歸趣。清淨心就是真心,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,禅家講“明心見性”,淨宗講“一心不亂”,都是這個意思。

  這一段文說明佛教化衆生的“別相”,也就是細說佛怎樣教學,怎樣幫助我們開悟。“調衆生”。“調”是調順、調和的意思。“衆生”的意思很廣,本意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稱爲衆生。從這個定義來觀察,世出世間一切法,沒有一法不是衆緣和合而生的。我們的身體是許許多多的緣聚會而生,佛把它歸納起來稱爲“四大五蘊”。“四大”是物質,身體是物質。“五蘊”中的“色”,就是指四大:地、水、火、風;“受、想、行、識”是精神的一部分。所以,動物都是物質與精神和合而生起的現象。四大不調,人就要生病。經上稱病苦是“四大不調”,就是不調和。這一部分欠缺了一點,那一部分增多了一點,病苦就來了。如果五蘊不調,心就病了,精神就不正常,心理就不正常。由此可知,衆緣和合最著重的還是在“調和”。凡夫不曉得調和身心,所以就出毛病。毛病生了,也不曉得怎樣去治療。現代雖然醫療科技很發達,實在不如佛經說得透徹。能調和身心,身體健康。心理健康,身體就健康,疾病就少。真正懂得調和的人,可以不生病。

  用什麼方法來調和?用“戒、定、慧”。戒律是調身的,定是調心的,慧是身心俱調。這是佛首先教我們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一身都是病,要想學佛,不能入門。首先要把你調和成爲一個“法器”。“調衆生”就是具體實行斷煩惱,破除欲望,使身心潔淨。前段講理,此處講事。用戒、定、慧叁學來調伏,也是四弘誓願之“煩惱無盡誓願斷”。

  調衆生就是幫助衆生斷煩惱,我們淨宗所用的方法是讀經。讀經的目的在“調伏身心”,不是在求解。讀經就是“戒、定、慧”叁學一次完成。戒學是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。念經的時候,心裏一個妄念都不生,諸惡就不作了。不但身不作惡,口不作惡,心裏也沒有壞念頭,心也不作惡。身、口、意叁業都不作惡,“諸惡莫作”就圓修了。經典是佛從“真如本性”中流露出來的,是善中之善,沒有比這更善的,所以讀經即是“衆善奉行”。戒律具足了。念經時,一心專注讀經,決不想經的意思,一心讀誦就是“定”。念得清清楚楚,沒有念錯,沒有念漏,沒念顛倒,這就是“慧”。慧就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讀經,每天讀一個小時,就修一個小時的戒、定、慧;讀兩個小時,就修兩個小時的戒、定、慧,“戒、定、慧”同時圓修。

  讀經決定不能求解,一面讀,一面想經文是什麼意思,那就是世間的讀書,戒、定、慧叁學都沒有了。你若一面念,一面想,就是打妄想。結果,戒沒有了,定沒有了,慧也沒有了。所以,老實去讀,千萬不要去想意思。當你讀時,忽然有意思現前了,不是想來的,那沒有關系,這是相應,有悟處。雖然有悟處,也不要理它,還是老實念下去。千萬不要以爲這個意思很好,趕緊寫下來,那又打妄想,又錯了。根本不去理會,就是老老實實一直念。

  當然經文愈長愈好。好在那裏?修“戒、定、慧”的時間長。但是現代人生活非常忙碌,經典太長了,找不到這麼多時間。經典太短,像《般若心經》,二百六十個字,念的時間太短了,不管用,熏修的力量太薄弱,一天只修幾分鍾的戒、定、慧,很不容易成就。所以,我們選擇《無量壽經》,這部經典長短很適中,要是念得很熟,從頭到尾念一遍,只要半個小時。千萬不要以爲半個小時不長,每天認真修半個小時的戒定慧,離念離相不打妄想,就很受用。對于工作繁忙的人來說,非常適當。如果你退休了,不需要再去工作,則修行時間愈長愈好,這部經每天可以念十遍,甚至于念十幾遍。念叁年五載,人心就定了;定了以後就會開悟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“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”。生實相就是開悟。到開悟的時候,世出世間一切法,沒有一法不通達,一切都通達,一切都明了。這是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教我們一條修行的道路,從讀誦下手是一個很好的方式。下手的方法很多,譬如禅宗從“參究”下手,或者參話頭,或者觀心。教下多半用“讀誦”。淨宗除“讀誦”之外,也有不讀經的,就念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也行。密宗用“持咒”。可見方法雖然很多,目標是相同的,都是把妄想、執著舍掉,恢複到心地清淨,這就是“調衆生”。

  切記,“衆生”不是很多人,是“自己”。自己的身體是衆緣和合而生,所以“調衆生”是調自己的心。心是衆緣和合而生。“調身”,身也是衆緣和合而生的。心地不清淨,不能接受佛法。身體不清淨,常常生病也不能修行,所以修行人的心地要清淨,身體要健康。這是我們修行的基本條件。沒有這個條件,什麼都談不上。所以,佛法很重視身心健康,“調衆生”就是說這個道理。要知道我們凡夫的身心很不正常,佛開始用這個方法,教我們身心恢複健康。今天教諸位修行下手的方法,也著重在此,然後才能“宣妙理”。

  身心調伏了,才有資格接受佛法。我們這一代學佛的人很多,爲什麼不能成就?原因是身心沒有調伏,就來學習大乘經典。經典學了不少,結果是增長邪見,麻煩就大了。不是增長智慧,而是增長邪知邪見。必須要身心恢複健康,接受佛法才能增長智慧。我們親近一位老師,如果一開始老師不是在德行上教我們下功夫,卻天天給我們講經說法,這不是真正善知識,是個糊塗老師。譬如一個茶碗很肮髒,我現在拿這茶碗去向他要水喝,他就盛水給我喝,喝了我就生病。若是明白人,看這個碗髒,必定先教你把碗洗幹淨,再盛水給你。“調衆生”就是把碗洗幹淨,然後“宣妙理”,才能接受。

  先要成就法器,然後才能盛諸妙法。古人有比喻,佛法是甘露,醍醐甘露要是裝在盛毒藥的碗裏,醍醐甘露也變成毒藥,因爲有毒素摻在裏頭。必須先把盛過毒藥的碗洗幹淨。什麼是毒藥?貪、嗔、癡叁毒!實在講,這比毒藥還要毒,沒有比叁毒更毒的。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是毒藥。必須從心裏把叁毒洗幹淨,到此時,佛給你講經說法,才能接受如來的醍醐甘露大法,這是“宣妙理”。

  學講經的同學聽到這番話,作何感想?現在是不是學講經的時候?不是。爲什麼又要你來學講經?是誘惑你!不用這些誘惑你,你就跑掉不學了。像釣魚一樣,這是魚餌,先釣上來,再告訴你真實法。所以真實法,我一再跟諸位說,你們每天研究講經,一天可以用一個小時,頂多兩個小時去研究;讀誦一天至少要六個小時,十個小時。以讀誦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