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爲主,研究爲輔助,研究是調劑。念得枯燥乏味,實在是你沒有念出味道來;念出味道,便覺得法喜充滿。現在還沒有嘗到法味,用這方法來調劑而已,不是真的要你學,你學不到的。幾時身心清淨,一心不亂,就學到了。

  “調衆生”是斷煩惱;“宣妙理”是學法門。這是有一定次第的,不能同時的,唯獨上根利智可以同時做到。上根人身心清淨,一聞千悟才行。自己想一想,若不是這個根性,妄想分別執著、貪嗔癡慢疑很重,不是上根人,一定要循序,按照順序來修學。

  “貯功德”。“貯”是儲蓄。“功德”很難儲蓄,很容易被破壞,佛家常講“火燒功德林”。功德就像森林一樣,要長成一片森林,絕對不是短時間。雖然說是十年樹木,十年的樹幹沒多粗,不是大樹。真正的大樹,總要百年以上,可是一把火都燒盡了,你說多可惜!功德是什麼?是清淨心。所以,定是功德,慧是功德。持戒得定,戒亦是功德。持戒不得定,戒是福德,不是功德。持戒能幫助得定。對念佛人而言,還未得到“功夫成片”時,所持的戒不算功德。功夫即清淨心現前,若一發脾氣就完了!脾氣是火,叁毒裏的嗔恚—嗔火,一發脾氣,功德就燒光了,又要從頭再修。因此,你積多少功德,要問自己。從上次發脾氣之後到現在,是不是有清淨心現前。嗔恚之火非常可怕。由此可知,“貯功德”真實的意思就是叫我們斷除嗔恚。你能斷貪,勤修布施、持戒,是積功德。能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才能保持功德,不會失去。

  “貯功德,示福田”,這兩句就是講菩薩修學綱領的六波羅蜜。忍辱、精進、禅定是能貯,戒定慧叁學是所貯的功德。福田是布施、持戒。觀察世間什麼人有福,一個肯布施的人有福;守法的人有福。持戒就是守法。能舍,能守法的人有福了。這兩句完全是菩薩行的六波羅蜜。

  “以諸法藥,救療叁苦”。“諸法”就是萬行。前面講六度,此地稱萬行。佛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作用都是對治我們在叁界裏所受輪回的苦報。叁界是指“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”。佛把我們所受的一切苦難歸納爲叁大類:“苦苦、壞苦、行苦”。在欲界,這叁大類的苦都要受。到色界天,欲斷了,色界天人離開了五欲,也就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都沒有了。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,他們是以禅悅爲食,不需要飲食。我們世間人,衣食很苦。全是在爲衣食奔波。色界天人不要爲衣食奔波,他們自在了。他們沒有苦苦,但是有壞苦,有行苦。因爲他還有色身,身體還存在。最高級的凡夫,無色界的天人,連身體都不要了,只有神識存在,仍有行苦,沒有壞苦。

  佛法未傳來中國以前,中國道家也覺悟到。老子說,“吾有大患,爲吾有身”。他說他有很大的憂患,因爲有身體。沒有身體多好!所以無色界天人,是叁界裏最聰明的,他不要身體,故壞苦也沒有了。苦苦、壞苦他沒有了,但是他有行苦,換句話說,還是出不了叁界。叁苦就是指叁界。佛爲我們說一切法,就是度叁界一切衆生。上自無色界天,非想非非想處天,這是二十八層天最高的,下至阿鼻地獄,都是佛菩薩度化的對象。這句說明教化的範圍廣大,教學內容殊勝。“叁苦”指教學的對象;“法藥、救療”指法門殊勝。佛確實有能力幫助六道衆生離苦得樂。

  法門太多了,不曉得從那裏下手,說了做不到也是枉然。因此,我們修學淨土,本著佛在經典裏的教訓,及祖師大德的指導,歸納其綱領。修行一定要有理論的依據,“解門”就是理論,遵從淨土五經一論。如五經一論還嫌多,選擇六門中最精要的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。本部經屢次說到“普賢大士之德”,若《行願品》不熟,普賢大士之德怎能理解,怎能修學?可見《普賢行願品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注解,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助行;正助雙修,顯示它的重要性。最低限度,我們要熟讀這叁部經。《阿彌陀經》經文不長,含義甚深。初學的人,不容易體會經文甚深的義趣,所以一定要讀注解。注解中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分量太大,現代人受持有困難,所以我們取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分量不多,我們有能力受持。讀《阿彌陀經》,應當要讀《要解》;連注解都讀,利益就很大。所以解門方面,我們最低限度要讀這叁種。

  行門方面,就是念佛人在生活中怎樣過日子,怎樣面對現實的社會,處世待人接物要用什麼標准。在經論中,我選擇了五個科目。第一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的“叁福”。我們修淨土,學佛,須從叁福學起。

  “示福田”是指修慧以前先要修福,學佛的人不能沒有福。叁福:第一、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。這是人天福報,不只是念熟,念熟了沒用處,要真正的做到。第二、“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”。這是二乘阿羅漢、辟支佛的福報,我們也要具足。第叁、“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”。這是菩薩的福報。我們要從這裏修起。

  “深信因果”,在講席中特別跟諸位同修說明,這不是普通的因果。普通因果是“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”,我們也曉得,菩薩焉能不知。此地因果是說“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”。要成佛就念“阿彌陀佛”;念阿彌陀佛決定成佛。這個因果許多菩薩不知道,所以經上講的“深信因果”是指這樁事,不是指別的。叁福是入門,下手之處。學佛從叁福學起,從孝順父母學起,從尊敬師長學起,然後再修“六和”。我們生活在社會裏,不能離開人群獨立生活,一定要跟大衆相處。怎樣與大衆相處?佛教我們六條原則,一定要遵守,這就是“六和敬”。由此可知,叁福、六和是福田。其余叁科:叁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是功德。解門有了依據,行門有了下手之處,現在就看我們自己是不是認真努力。

  “升灌頂階,授菩提記”,這是講成就,是講佛菩薩教學的成績。如果我們接受佛菩薩的教育,得不到結果,就會落空。教學必定要有成績,“升”就像讀書一樣,年年升級。由小學升到中學,由中學升到大學,由大學升到研究所,一直升到“灌頂階”,就是佛教的研究所。這是菩薩最高的地位,通常講的是八地以上。灌頂位嚴格來講是十地菩薩。菩薩位次圓滿了,灌頂就是畢業。佛爲他授記,預先告訴他,將來到那個世界去作佛,是什麼名號,度多少衆生,這是“授記”。

  “灌頂”是密宗的儀規。學密先要受灌頂,顯宗則先受“叁皈依”,道理是一樣的。現在顯宗裏受叁皈依,在佛菩薩面前舉行一個儀式,把皈依的條文念叁遍,是不是就得到了?靠不住!同樣地,“灌頂”也是如此。上師在你頭上灑幾滴水,念幾遍咒,你就開悟了嗎?照樣的迷惑顛倒,沒用!一定要曉得它真正的意思。事相是形式,形式裏含有真實義。要了解真實義,才真正得受用。

  “皈依”,“皈”是回頭,是不是真的回頭?“依”是依靠。真正回頭,真正依靠自性,就是真受叁皈依。經上講,有叁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,因爲你是真正的佛弟子,天人恭敬。真正有道德之人,鬼神都尊敬你。如果你的皈依是假的,鬼神看到你,瞧不起你,知道你是冒牌的,不是真的,雖然說皈依了叁寶,其實也沒有皈,也沒有依。“佛”是自性覺。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,才是皈依佛。皈依佛的人還迷惑顛倒,那就大錯特錯,那裏有皈依?沒有皈依。“法”是正知正見;“僧”是六根清淨。你要是真正從迷惑顛倒回頭,依“自性覺”;從一切錯誤的思想、見解回過頭,依“正知正見”;從種種染汙回過頭,依“自性清淨”,這才是真正“叁皈依”。不但護法神保護你,一切諸佛都護持你,這個人多難得!所以絕對不是形式。灌頂也是這個意思。“灌”是大慈悲心,護念衆生的意思;“頂”是把最殊勝的佛法傳授給你,所以又稱頂法。這叫做“灌頂”,即是大慈悲授予你最殊勝的佛法。

  如果諸位明了灌頂的意義,就知道最殊勝、最高的第一法門是什麼?就是這部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,所說一切經裏的第一頂法。蒙諸佛如來大慈悲護念,我們今天得到了,把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,就是十方諸佛如來給我們灌頂一次。念兩遍,就給我們灌頂兩次。一天念十遍,這一天諸佛菩薩就給我們灌頂十次,這還得了!世間什麼活佛、金剛上師、仁波切都比不上,那些都是形式,不是真的。十方如來給你灌頂才是真的,決定真實。所以,這部經典不但是顯宗裏的第一經,也是密宗裏的第一經。認識的人真的不多,希有難逢!我們今天能遇到,怎麼能不慶幸!

  “升灌頂階,授菩提記”,就是指衆生有善根,有福德。《阿彌陀經》上講“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得生彼國”,你能遇到這部經,就證明你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。接受念佛法門,信解奉行就是“升灌頂階,授菩提記”。你這一生往生不退,決定成佛。本經第六品四十八願,普遍爲我們授記,念了自然就明白。所以,這兩句是教學的成果。

  “爲教菩薩,作阿阇黎”。自己成就之後,要發願行菩薩道,教化利益一切衆生,代佛宣揚究竟圓滿殊勝的第一法門。“教菩薩”,菩薩是根熟的衆生,不是菩薩不能接受這部經典。菩薩根性沒成熟,也不能接受這經典。所以,接受這經典,依教奉行,老實念佛,這個人就是菩薩。你把這部經多念幾遍,我講的話,你就不懷疑。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純菩薩的法界,那裏不但沒有六道,連聲聞、緣覺都沒有。不但是菩薩法界,而且是純一普賢菩薩法界,這就無比殊勝。

  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“菩薩不修普賢行,不能圓成佛道”。我們這個法門,開端一下手就修普賢行。現在雖然還沒往生,依照《無量壽經》修學,就是修圓滿的普賢行。換句話說,現在你雖然還不是正式的普賢菩薩,你稱得上是准普賢菩薩—預備的普賢菩薩,還沒有到初信位,還沒有證果。你是預備生,再往上,就升到一年級。現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