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六 藏教所摄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足众戒,不犯威仪”,这是阿含时教义,是佛法修学的基础。

  有这十二年的基础,学生的程度,可以向上提升了,才讲“方等”。“方”是方正。换句话说,前面阿含时是预备,不是正科。方等才是正科。“等”是等于佛知佛见。这是大乘佛法。“广演四教,均被众机”。四教是天台所说的藏、通、别、圆。方等讲了八年,相当于佛教的中学。这八年培养大乘根性。有了成就,又可以向上提升,再讲“般若”。

  般若讲了二十二年。释迦牟尼佛总共说法四十九年,二十二年讲般若。我们可以理解,般若是佛教的中心;般若是佛教化众生的主要课程。般若开智慧,好比佛教的大学。

  末后一个阶段是“法华涅槃时”。《法华》讲了八年,相当于佛教的研究所。《法华》的内容跟《华严》无二无别。所谓开权显实,前面阿含、方等、般若,都是佛的方便说,最后要跟你讲真实的。《华严》是真实说。最初讲真,你不懂,经过这么多年的训练,再与你讲真实法,你可以接受,终于识货了。从阿含到般若,讲了四十二年,所以有能力接受真实法。法华会上开权显实,给我们讲真实的。《涅槃经》是世尊的遗教,是世尊的遗嘱。“一日一夜说”。释迦牟尼佛是二月十五日入涅槃。此经是二月十四日说的,一天一夜说出来,是他老人家最后的遗嘱。

  说此法时,在第三方等时。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,故不应限于一时也。

  《无量寿经》,释迦牟尼佛在什么时候说的?依照本经的性质,是在“方等时”说的。

  这一部经跟其他经典的确不一样。其他的经典,释迦牟尼佛一生中只讲一次,所以集结经典只有一种。唯独本经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,所以集结的经典,就有很多不同的原本。传到中国来,有十二次的翻译。后面会跟诸位介绍。所翻译的本子内容出入很大,原因就是原来的梵本不一样,也就是佛多次宣说。从这个地方证明,念佛法门的重要性。如果不是很重要,佛当年在世讲一遍,不可能重复讲第二遍。

  “故不应限于一时也”,所以一定要执著在“方等”讲的,也有过失。佛多次宣说,劝导我们念佛往生,真的是从华严到法华,五时都说。《华严经》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阿含时的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里面就有劝修净土。方等更多,不必说了。《法华经》里,佛也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世界。由此可知,诸佛如来无时不说净土。

  四、判教

  “判教”也是中国古大德的发明。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没有。佛一生讲经,没有制定五时、四教、五教的。这都是中国古代的祖师大德,把佛一代时教分类,便利后人修学。好像一大堆的课本,把它分一分,那些排在一年级,那些排在二年级,那些课程排在三年级,就是这种情形。

  (一)天台宗立四教:(1)藏教。(2)通教。(3)别教。(4)圆教。

  (二)贤首宗立五教:(1)小乘教。(2)大乘始教。(3)大乘终教。(4)顿教。(5)圆教。

  “藏教”是小乘,阿含时所说。“通教”是大乘之初教,前面可以通小乘,后面通大乘。算是大乘法,所以贤首称为大乘始教,大乘的开始。“别教”是纯大乘法,里面没有小乘的思想;相当于贤首的终教,就是大乘末后的一个阶段。“圆教”是圆满教。贤首把它分为顿教、圆教。天台家把“顿”跟“圆”合并起来,称为圆教。由此可知,四教跟五教只是开合不同而已,大致上是相同的。

  我们在清凉大师《华严经疏钞》里,看到古代“判教”有十几家。但是其余的影响不大,我们就不提了。这两宗对于中国佛教影响很大。即使不是这两宗的学人,研经或是讲经、注解,都喜欢用这两家的判教。

  (三)以上判教虽有不同,但顿渐二教,诸家同摄。

  至于判教,各家看法不同,但顿、渐二种,大家都承认。“渐”是由浅而深,按著次第来修学。“顿教”是没有次第的。像世间所谓的天才教学,他不按次第,甚至小学没有毕业,就可以读大学了。这是属于顿教。当然一般渐教的根性多,顿教的根性比较少。

  《净影疏》曰:“今此经者,为根熟人顿教法门。”

  净影是慧远法师。不是晋朝的慧远,两人名字相同。他是隋朝时候人,佛教史上称小慧远。他一生在净影寺住的时间最久,后人称他为净影法师。他有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题为《无量寿经净影疏》,在台湾很流行。他在注解里说:“今此经者,为根熟人顿教法门”。

  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在判教讲是“根熟顿教”的法门。根要是不熟,不能修学这个法门。甚至顿教根性的人,不修这个法门,修禅去了。禅也是顿教。什么叫根熟?简单的说,他成佛的机会到了,这叫做根熟。所以念佛法门,相信的人少,何足为奇!仔细看看这些人,像不像成佛的样子?他这一生能成得了佛吗?这一生要能成佛,这个人根熟了!遇到念佛法门,往生不退成佛,这是顿教。若不是顿教,他这一生怎么能成得了佛。

  “云何知顿。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,求正定者,教令发心,生于净土。不从小故大,故知是顿。”

  怎么晓得此经是顿教?这个解释很好。一般根熟的凡夫,他知道六道轮回可畏,知道六道轮回之苦;他不愿意再搞妄想执著了,不再干生死轮回了,要想求超越六道轮回。动了这个念头。众生起心动念,佛都知道。很多同学常讲,学佛都没什么感应,佛菩萨没有加持,没有保佑。其实佛知道你的念头。真正理解生死轮回,真正明了,真的发心,要想超越六道轮回;佛菩萨冥冥中一定会照顾。众生有感,佛才有应。用什么方法?必定要依教修行,唯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才能满众生的愿。

  佛教化众生,无不是“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”!他指教得恰到好处。你真的想这一生成佛,佛就教你成佛的方法。如果你自己谦虚,业障重,这一生成不了佛,作个罗汉就好!佛也会随你意乐,教给你证阿罗汉的方法。佛对人不是不平等,这才是真平等。你喜欢得什么,他就教你什么方法,满足你的心愿,这是真平等。

  这部经是对根熟的众生。若不是一心一意想作佛,根都没熟。动个念头,我要成佛!根才熟了。那就得修学念佛法门。念佛法门,不是从小乘修起,不要按次第,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功了,所以他不经过小乘。这是大乘,不按次第,就是顿教。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是圆顿大法。

  大佑判小本曰:“渐顿分之,此属顿教。”

  大佑法师,元朝时候人。他有《阿弥陀经》的注解,在台湾也有流通,过去台中莲社曾经印过。大佑禅师的注解叫《圆中钞》,他也把此经判作顿教,“渐顿分之,此属顿教”。法相唯识宗的祖师窥基大师,有《阿弥陀经》的注解,叫《通赞疏》,他也把《阿弥陀经》判作圆顿教。他说,《阿弥陀经》上讲“若一日到七日”就成就,这七天成就是顿法,绝对不是渐修能做得到的。

  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,多同此说,为顿教所摄。

  净宗属于顿教,是大家普遍承认的。说净宗是圆教,还有一部分人不能接受。为什么说圆教,他不能接受?实在是对于净宗没有深入的研究探讨。真正深入研究探讨,才晓得它是圆中之圆,顿中之顿!那是对于净宗真正认识,真正理解。这话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。

  (四)若依五教,古今中外净宗大德,莫不以本经实属圆教。蕅益指出,天台纯圆,贤首全圆,其秘髓与奥藏,皆不出此大经之外。

  “五教”是贤首所判的。“天台”是指《法华经》,是“纯圆”。“贤首全圆”,贤首是《华严》。《华严》是“全圆”。蕅益大师说,本经是《华严》奥藏,《法华》秘髓。那么《华严》跟《法华》,“皆不出此大经之外”。“此大经”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这就把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都包括了。

  当然这部经是圆中之圆,顿中之顿。蕅益大师早年学天台,他的著作很多。在台湾有《蕅益大师全集》流通。诸位要细细去读他的著作,几乎全部是用天台教义来解释,最后归向净土,成为净宗的祖师。这也说明,本经不但是顿教,实实在在是圆教,究竟、圆满、希有的法门。

  (五)《圆中钞》云:“圆顿法门,亦必须先开圆解,而次修圆行,破三惑而证圆果,以阶不退。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,以之为开解生信。七日持名,一心不乱,以之为造修行门。临命终时,即得往生,以阶跋致。……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。”

  这一段文是幽溪尊者在《阿弥陀经圆中钞》里所说的。我们知道《疏钞》、《要解》,还有《圆中钞》,这是《阿弥陀经》最重要的三个注解。

  这几句话,说得非常好。“圆顿法门”包括华严宗、天台宗、禅宗。圆顿法门修行的次第,还是得“先开圆解”。“必须”二字,语气非常肯定、坚决。换句话说,若不能开圆解,就没有办法修圆行。所以宗门、教下修行的人很多,成就的人很少。如果照倓虚法师所说的(倓老法师有一个录音带在我们这个地方,是他在香港打佛七期间的开示),他一生中见过许多参禅得禅定的,没有见到一个开悟的。“开悟”就是此地所讲的大开圆解。宗门、教下要是不开悟,就没有办法了生死,出三界。真正得禅定已经相当不容易了;将来可以生四禅天、四空天,仍出不了三界。所以,他的行就不圆,无论修什么行门都不圆。可见得圆满的行门,是建立在圆解的基础上。

  大乘佛法里常常告诉我们,佛法是心法。心转境界,不是境界转心。所以,觉悟的心布施一块钱,这一块钱是圆行,圆满功德。迷惑的时候,这一块钱的功德很小,很有限,因为他有分别、有执著,他有界限。觉悟的心,没有分别,没有执著,没有界限,因此小小一点功行,感得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。所谓“称性起修”,才是圆行。明白这个道理,净宗念佛也一样,智慧没有开,分别、执著没有打破,这句阿弥陀佛是有界限的,因为有分别,有执著。大开圆解之后,这句阿弥陀佛与法性相应,与虚空法界相应…
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六 藏教所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