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佛号功德不可思议。由此可知,行的大小、浅深、偏圆,都是心在转变。明白这个事实,对于大乘教义多少知道一些,就晓得修学其他宗派难。净宗确实比较容易。只要能往生,品位低一点,也不在乎,反正能到西方极乐世界。修行其他法门,如果没有圆解,就很难成就。这是真的,这是事实,他们必须要破三惑,才能证圆果。
佛在经里把迷惑、烦恼归纳成三大类:第一、见思烦恼,第二、尘沙烦恼,第三、无明烦恼。这是“三惑”。很难破!用什么方法破?看破、放下,无住生心。我们今天所解所行,有没有能力破三惑?不要说破三惑,三惑里最粗、最重的见思烦恼,我们能不能破得掉?见思烦恼里第一个要破的“身见”,能不能破得了?
凡夫起心动念执著身是我,这个见解叫“身见”。也许有人问,身不是我,什么是“我”?佛说这个身不是我,身是我所有的。如果身是我,身死了,我不也就死了!谁去投胎,谁去往生?即使六道轮回,也不是这个身去轮回;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也不是这个身去往生。所以,身确实不是我,身是我所有的。像衣服一样,衣服是我所有的,衣服不是我。再往深刻一点去体会,身体也不是我,身体是我所有的。所以,我在六道轮回里舍身受身,就像穿衣服、脱衣服一样。“身见”把身当作我,是错误的见解,就好比人穿衣服,把衣服当作我。这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。几个人能把它破掉,能在这个地方生起正确的见解?你就晓得难,真正不容易!宗门、教下要证圆果,确实不容易。这是讲佛法修学的法门,确实有难行道,有易行道。宗门教下皆是难行道。净宗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比较起来是易行道。
“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”。《圆中钞》虽然说的是小本《佛说阿弥陀经》。小本跟《无量寿经》是属于同部,所以注解此经的大德们常常引用。因为注小本等于注大本,是可以通用的。这一部经直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二种庄严。“依报”是物质环境;“正报”是人事环境。我们生活在世间,不外乎物质环境与人事环境。“庄严”就是美好、圆满,没有丝毫的缺陷。“以之为开解生信”。“以之为”就是因此。我们理解、明白了,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。相信娑婆世界的西方确实有极乐世界,确实有一尊阿弥陀佛,现在在说法。
发愿求生,怎么去呢?“七日持名,一心不乱,以之为造修行门”。念佛法门修行的方法,就是持名念佛。需要多久?七天就行了。但是你念念看,你念了七天,往生不往生。说老实话,果然念了七天往生,这个法门没人敢学了。这还得了,七天就要死了,谁愿意学这个法门。还好,你们念了七天也没走。别说七天,念上七年,你们也走不了。原因在那里?不是法门有问题,是你们念佛的心有问题,依然贪恋这个世间并不想去,念是念,不想去。
你们读经很多遍的同修都知道,西方世界阿弥陀佛、观音、势至诸上善人,天眼洞视、天耳彻听、他心遍知!人家早就把你看透了。你念了七年,他也不来接引你,因为你并不真想去。如果真想去,感应就灵验得很,确实七日持名,一心不乱,就能往生。古今往生的大德中,我们确实见过。像最近美国华府的周先生,念佛三天三夜往生!那不是假的。他还没有念到七天,三天三夜,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他往生了。所以,问题就是我们求往生的心真不真。果是真心,果然切愿,这是必生净土的第一个因素。
第二个因素就是“一心不乱”。念佛心中还夹杂妄想,功夫如何得力?七天七夜不能往生。你念一天一夜也好,两天两夜也好,这句佛号中决定不能夹杂妄想,这才是“一心系念”。念佛的功夫,讲求的是“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”。如果是不夹杂、不间断,还有怀疑,可能生到边地。这是经上讲的。如果不怀疑、不间断,还夹杂,是决定不能往生,边地也没分。这是念佛同修必须要知道的,夹杂对于念佛有大障碍,不是法门不灵验,是我们自己走错了。修行这个法门,的确比其他法门简单、容易、稳当、快速。
“临命终时,即得往生,以阶跋致”。修行人必定预知时至,临终的时候,佛来接引。你看倓虚老法师的一个皈依弟子,郑锡宾居士,山东人,原本是个商人。学了几年佛之后,他不做生意了,他学会讲《阿弥陀经》。大概讲得还不错,到处去讲《阿弥陀经》,劝人念佛。他的兄弟很不谅解他,认为他学佛著迷了,对他很不满意。他有一次讲经,讲完之后,听经的人都散了,还有几个老朋友。他就对这几个老朋友说:“我要走了,请你们帮助我租个房子。”朋友们听了就奇怪说:“你要走了,还租房子干什么?”他说:“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,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。怕死在人家里,有忌讳,所以要租个房子。”同修们听到他要往生极乐世界,都不忌讳,都说:“到我家来!到我家来!”家家都欢迎,他就到朋友家里去了。
朋友们跟他讲:“你往生是好事,古人往生都要说几首偈,你作几首诗给我们留个纪念!”他面西盘腿坐好,说:“不必了,用不著!大家看我这个样子,来去自如,你们就照我这样行,就是很好的纪念。”说完这话,大家一起念佛,不到一刻钟工夫,在床上含笑往生了。干净俐落!是在家居士。以后他家兄弟看到哥哥这样去,也都相信了,他的弟弟也老实念佛了。三年以后,弟弟也往生了。这是真的。
诸位要把秘诀记住。我们听经、研教,目的在建立清净的信心,坚固的信心。有信、有愿。经,听不听不重要,读不读也不要紧。讲经的时候,你来到这里坐著,好像你是在听经;其实你在老实念佛,一句也没听进去。你是来作影响众。如果讲经地方听众人多,新来的人觉得道场庄严,能帮助初学启发信心。如果这个地方讲经,听的人不多,给人的印象是大概这个法门没什么了不起,都没有人听!他也就不来了。所以,道场必有影响众,能影响别人增长信心,不是自己要听。可是自己若有疑惑,信愿还不坚定,那就真要听。要真正用心听,断疑生信。你看那些往生预知时至,站著走的,坐著走的,自在潇洒走的。他没有别的,就是信、愿、行,三个条件圆满具足,真正做到“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”。凡是不能成就的,他的病根,绝对这三个条件不具足,所以他不能成功。
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是阿鞞跋致。“阿鞞跋致”,一般讲是七地以上的果位。佛在一切经上讲,凡夫从证得小乘初果这一天算起,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。他要修到阿鞞跋致需要多久?也要修满两个阿僧祇劫以后,才能证得阿鞞跋致。第一个阿僧祇劫,可以证到三贤位。第二个阿僧祇劫,从初地到七地。他已经修满两个阿僧祇劫,进入第三个阿僧祇劫,才得到阿鞞跋致的地位。我们是凡夫,一品烦恼也没有断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就得到佛的本愿加持,即时证得阿鞞跋致的地位。所以,念佛法门是不可思议的法门。因此,诸佛、祖师大德们赞叹。
“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”。“无上醍醐”是比喻至高无上的法门,没有比这更高。五浊恶世里最高,其他的世间就不必说了。因为浊恶之极,一切法门都度不了,这个法门能度,这才称之为“无上第一法门”。祖师大德的用意,是苦口婆心劝导我们要真正相信。念佛往生的法门实在不容易遇到,开经偈上讲“百千万劫难遭遇”,彭际清居士说“无量劫来希有难逢”,这都是真的。
(六)《甄解》称本经为“专中之专,顿中之顿,真中之真,圆中之圆。”“绝对不二之教,一乘真如之道也。”
《无量寿经甄解》,是唐朝日本道隐法师的著作,有这样几句赞叹。他说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在一切大乘经典中,是“专中之专,顿中之顿,真中之真,圆中之圆”,把《无量寿经》赞叹到极处。说专、说顿、说真、说圆,通常这四个字是赞叹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的。比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还要专、还要顿、还要真、还要圆,这是赞叹到顶点。又说:“绝对不二之教,一乘真如之道也”,可见得隋唐时代,日本的高僧在中国留学,对净宗的认识非常透彻。净宗传到日本之后,产生很大的影响。
五、印光大师赞《要解》云:“理事各臻其极。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,妙极确极。纵令古佛出世,重注此经,亦不能高出其上矣。”可见上之判教,如佛亲判也。
赞叹《要解》,也就等于赞叹《无量寿经》。此二经属同部,古德称为小本、大本。
“理事各臻其极”。“理”是理论;“事”是事实。无论是理论、事实,都说到究竟圆满。小本经如是,大本就更不必说了。
“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,妙极确极”,这是赞叹蕅益大师注的《弥陀经要解》。蕅益大师九天写成此解。他写完之后,自跋说,末法亿亿人修行,罕一得道,唯依念佛得度。呜呼,今正其时矣!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。大势至菩萨对这注解这样赞叹,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,必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。他赞叹说:“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,妙极确极!”这个注解,字字句句都妙极了,正确极了;与事实完全符合,一点差错都没有。
“纵令古佛出世,重注此经,亦不能高出其上矣”。前面《甄解》是隋唐时候日本法师的赞叹。现在看的是民国初年近代祖师对这部经的赞叹。这样赞叹,教下还有不少大法师对印祖的赞叹怀疑。我就遇到过,曾经有人向我提出疑问,他说:“印光大师对《弥陀经要解》赞叹,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?”如果真正通达大乘,你就晓得印光大师的赞叹一点都不过分,就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“如来是真语者,实语者,如语者”。如语者,是赞叹恰到好处,不增不减,才称为“如语”。
“可见上之判教,如佛亲判也”。我们读了祖师大德对于大小二本经典的认识,实在讲,我们不认识。我们看看别人的认识,这是值得我们参考的。如果我们读了这些文字就能深信不疑,证明有很深…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六 藏教所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