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六 藏教所摄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厚的善根。若能直下承当,立刻就依教修行,非常值得庆幸可喜。这是不容易的事。

  六、《疏钞》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,深意苦心,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,亦即证明本经属于圆教,实不容或疑也。

  《疏钞》是莲池大师作的。《疏钞》里的注解,引用《华严经》的文字最多。诸位要晓得时代背景,净宗传到明朝末年,已经衰到极处了。大家只晓得念佛,念佛的道理不晓得。别人不相信,就讽刺、讥笑。莲池大师生在这个时代。当时禅风很盛,宗门教下瞧不起念佛人,但是宗门教下没有不尊重《华严》的,都晓得《华严经》是经中之王,是如来的根本法錀。莲池大师通宗通教,不是普通人,也是佛菩萨再来的。他用《华严经》来注解《阿弥陀经》,大家看了,没话说了。这是用《华严经》把《阿弥陀经》的地位捧起来,是他的“深意苦心”。

  我们要晓得,在那个时代不能不用这个方法证明,但也不是刻意勉强来烘托。仔细体究,本经确实具足华严境界,这是真的,所以古德称《无量寿经》为中本《华严》,称《阿弥陀经》为小本《华严》。因为本经确实具足《华严》的特色,“四无碍法界、十玄门”,是其他经典所没有的,但是本经具足。这是证明《阿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与《华严经》的分量完全相等,无二无别,确实是圆顿大法,教我们断疑生信。

  黄念祖居士依《疏钞》义,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之相。取《探玄记》所说十玄次第,引证经文,以明本经实具十玄,于是确证本经正属圆教,即是中本《华严》。以证如上之说,皆是真实语,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。

  黄老居士《大乘无量寿经注解》,我在台湾流通的是初版。这本书出来之后,他又改过几次。我这次到北京,他把一份详细修改过的本子交给我,算是第四版,改得很多。我就问他:“还要不要改?”他说:“不改了,这个本子算是定本了。”希望以后就流通这个本子。我将此书交给基金会出版。因为必须重新制版,总得要半年以后才能印出来。这是老居士《无量寿经》注解的定本,以后可以大量流通。

  他在“概要”里“判教”这一段,引用《华严经》的《探玄记》。《探玄记》是贤首国师作的,贤首所用的是晋译《六十华严》。清凉大师作《疏钞》,用的是后来翻译的八十卷《华严》。最初传到中国来的是《六十华严》。黄居士作注解,特别提出《华严》的特色,有四无碍法界、十玄门。他把《探玄记》里的这段文字,一一与本经对照,本经都有,跟《华严》一样,具足四无碍、十玄门。这才确确实实证明《无量寿经》是《华严》的精华,是《华严经》的浓缩。八十卷文字多,《无量寿经》文字少。文字上有广略之别,义理上完全没有差别,圆圆满满。不能说《无量寿经》的义理比《华严经》要少,或《华严》比《无量寿经》圆满。是同样的圆满,所以古德称本经为中本《华严》。有中本,当然还有小本。小本就是《阿弥陀经》。这两部经在整个佛法的地位,我们就可以确定它是至高无上。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,就是学净宗念阿弥陀佛的人,也不知道。

  黄老居士后面这一句话尤其说得好,这绝对不是净宗学人自己夸自己,“妄自尊大”。如果这样做,那就有过失。这完全是事实真相,末后一段,尤其可以作为铁证。

  七、《华严》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今本经全显极乐,导引凡圣,同归极乐。故称本经为中本《华严》,诚有据也。

  《华严经》末后导归极乐,才得到究竟圆满。如果《华严经》没有后面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《华严经》就不圆满。这是证据,凭据!《华严》到最后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。本经从头到尾,字字句句都显示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理事因果。

  “导引凡圣”。前面讲过了,佛说这部经,主要是帮助“凡夫成佛”。凡夫只要具足信愿行,没有一个不是一生成就。对于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是附带说的。他们有缘分听到,回心归向净土,那是轻而易举、不费力气,一生就圆满成就。他若还有执著,有成见,还不想念佛求生,这就是业障。

  菩萨也有业障,声闻、缘觉,烦恼障断了,所知障没断。有许多大乘菩萨,所知障破了几分,烦恼障没断。你们听了,也许觉得奇怪,所知障断了,烦恼障怎么没断?你要是仔细读《楞严》就知道。《楞严经》(在第三卷末后,阿难开悟了,以偈颂赞佛),讲到第四卷的时候,富楼那尊者起来请教释迦牟尼佛说,“阿难初果,他怎么开悟了,我没开悟?”四果阿罗汉听释迦牟尼佛讲《楞严》,没开悟。富楼那尊者烦恼障轻,所知障重,所以他断烦恼容易,证阿罗汉果。他听释迦牟尼佛讲大乘佛法,听不懂,所知障重。阿难尊者感情很重,烦恼障重,所知障轻,一听,开悟了。烦恼断不掉,两码事!众生根性确实如此。何况我们现在二障都重,麻烦大了!

  从前老师接引学生,为什么限制那么严格,不准你随便听讲,不准你随便看书,原因在怕你增长邪见。本来我念佛,念得心很清净;听别人说了几句话,信心动摇了,起了怀疑,这就是魔障现前。所以,严格的限制是把魔障排除出去。

  不要说你们这些同修,就是周宣德老居士,台湾大专学生学佛,是他提倡的,晨曦社是他帮助建立的,跟台中李老师是多年的老友。他虽然拜李老师作老师,但是李老师没有把他当学生看待,对他非常尊重。学佛那么多年了,前些年,陈居士提倡消业往生,不能带业往生,就把他吓呆了。我到洛杉机,他到飞机场接我。一见面,他就说:“法师,不能带业往生,要消业才能往生,那我这一生不都是白念了?”你想想看,听人家这些闲言闲语,看人家那几篇文章,几十年的信心就动摇了。我看到他惊慌的样子,很感叹!我就反问他一句,我说:“西方极乐世界要不许带业往生,西方极乐世界有多少人,你晓不晓得?”他摇摇头说:“我不知道。”我说:“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!”他惊讶的问:“怎么啦?”我说:“等觉菩萨还带一分生相无明,那是不是业?”他一听,有道理!我说:“等觉菩萨还带一品生相无明。那个不带业?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不带业。若众生不能带业往生,西方极乐世界岂不就阿弥陀佛一个人?”他这一听,就笑起来了。我就安慰他:“你老实念佛!都是带业往生,只是带的多少不一样。你带得多,品位下一点;带得少,品位高一点。”

  那个不带业?文殊、普贤还带业。他是等觉菩萨,也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,还是带业。怎么能说净土五经里没有这些文字,没有这个字样,就证明不准带业往生。他们所凭借的就是这一点,这是所知障。虽然没有讲带业往生,我反过头问他:“西方极乐世界,经上有没有讲四土九品?”他说:“这个有讲。”我说:“要不带业,那来的四土九品?”不带业是平等的,怎么可能有四土九品呢?有四土九品,当然是带业多少不同而分的。书真的不可以乱看,话不能乱听。你看,那么大年岁了,听了人家几句话,看几篇文章,几十年念佛的信心都动摇了。太可怕了!你们随便看书,断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你不能怪我,我没有叫你随便看。所以说老实话,不可以随便看书。

  我跟李老师学佛的时候,他这一条就限制很严格。不管我看什么书,要向他报告,得他同意。没有经过他同意,一律不准看。我们今天没有这个限制。图书馆这么多书,随便你们看。看了,害死你们,我不负责任。好像药店一样,里面都是药,你不晓得自己害的什么病,看到药都好,都吃,乱吃,结果吃死了,你自己要负责。药不能随便乱吃的,就是这么一个道理。所以要知道,佛法契机可以救人,佛法不契机也可以把你的法身慧命断送掉。就跟吃药一样,对了症,就救你;不对症,救不了你,反而害你。道理完全相同。

  我在过去讲席中,曾经劝导过大家,专修净土的人,一生受持一本经,《无量寿经》,或是《阿弥陀经》。《阿弥陀经》的注解,我只选二种,《要解》或者《疏钞》。一生只选一样,是上上根人。因为一切邪知邪见都不能进入修行的范围,决定不看也不听。如果觉得太少了,读一本经书总觉得不够,你可以念净土五经一论。我们现在新编的五经读本,这个分量不少了。如果还嫌不够,就加上蕅益大师的《净土十要》,这算是中等根性。若还不够,就再加上《印光大师文钞》,这算是下等根性。你说“我还想多念一点”,那我就告诉你,“你往生没指望了”。杂修,就是你修的掺杂了。你掺得愈多,你愈没有指望。也许将来我们要弘法?弘法也不成问题,你一生专讲一部经,专弘一部经,真正自利利他,也并不会有缺陷。

  中国古大德有一生讲《阿弥陀经》三百多遍的。大家知道清凉一生讲《华严经》五十遍。讲一部经是专家。一部经决定成就,何必要讲那么多,那么杂?谛闲法师有一位徒弟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三年,站著往生。死了以后还站三天,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。死了以后站三天,不容易!所以他的赞叹,也不简单,他说,“你这三年念佛的成就,超过讲经说法、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。”真超过了,就是谛闲法师自己也自叹不如。这才晓得“专”的好处,“专”的利益。大家为什么不肯专?不专就不是上根,是下根。没有法子,劣根性太重,烦恼习气太深。什么人是上上根人?一生受持一部经是上上根人。

  

  
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六 藏教所摄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