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六 藏教所攝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厚的善根。若能直下承當,立刻就依教修行,非常值得慶幸可喜。這是不容易的事。

  六、《疏鈔》廣引淨宗經中事事無礙之文,深意苦心,以證本經正顯事事無礙法界,亦即證明本經屬于圓教,實不容或疑也。

  《疏鈔》是蓮池大師作的。《疏鈔》裏的注解,引用《華嚴經》的文字最多。諸位要曉得時代背景,淨宗傳到明朝末年,已經衰到極處了。大家只曉得念佛,念佛的道理不曉得。別人不相信,就諷刺、譏笑。蓮池大師生在這個時代。當時禅風很盛,宗門教下瞧不起念佛人,但是宗門教下沒有不尊重《華嚴》的,都曉得《華嚴經》是經中之王,是如來的根本法錀。蓮池大師通宗通教,不是普通人,也是佛菩薩再來的。他用《華嚴經》來注解《阿彌陀經》,大家看了,沒話說了。這是用《華嚴經》把《阿彌陀經》的地位捧起來,是他的“深意苦心”。

  我們要曉得,在那個時代不能不用這個方法證明,但也不是刻意勉強來烘托。仔細體究,本經確實具足華嚴境界,這是真的,所以古德稱《無量壽經》爲中本《華嚴》,稱《阿彌陀經》爲小本《華嚴》。因爲本經確實具足《華嚴》的特色,“四無礙法界、十玄門”,是其他經典所沒有的,但是本經具足。這是證明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與《華嚴經》的分量完全相等,無二無別,確實是圓頓大法,教我們斷疑生信。

  黃念祖居士依《疏鈔》義,專論本經中事事無礙之相。取《探玄記》所說十玄次第,引證經文,以明本經實具十玄,于是確證本經正屬圓教,即是中本《華嚴》。以證如上之說,皆是真實語,非因淨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。

  黃老居士《大乘無量壽經注解》,我在臺灣流通的是初版。這本書出來之後,他又改過幾次。我這次到北京,他把一份詳細修改過的本子交給我,算是第四版,改得很多。我就問他:“還要不要改?”他說:“不改了,這個本子算是定本了。”希望以後就流通這個本子。我將此書交給基金會出版。因爲必須重新製版,總得要半年以後才能印出來。這是老居士《無量壽經》注解的定本,以後可以大量流通。

  他在“概要”裏“判教”這一段,引用《華嚴經》的《探玄記》。《探玄記》是賢首國師作的,賢首所用的是晉譯《六十華嚴》。清涼大師作《疏鈔》,用的是後來翻譯的八十卷《華嚴》。最初傳到中國來的是《六十華嚴》。黃居士作注解,特別提出《華嚴》的特色,有四無礙法界、十玄門。他把《探玄記》裏的這段文字,一一與本經對照,本經都有,跟《華嚴》一樣,具足四無礙、十玄門。這才確確實實證明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》的精華,是《華嚴經》的濃縮。八十卷文字多,《無量壽經》文字少。文字上有廣略之別,義理上完全沒有差別,圓圓滿滿。不能說《無量壽經》的義理比《華嚴經》要少,或《華嚴》比《無量壽經》圓滿。是同樣的圓滿,所以古德稱本經爲中本《華嚴》。有中本,當然還有小本。小本就是《阿彌陀經》。這兩部經在整個佛法的地位,我們就可以確定它是至高無上。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,就是學淨宗念阿彌陀佛的人,也不知道。

  黃老居士後面這一句話尤其說得好,這絕對不是淨宗學人自己誇自己,“妄自尊大”。如果這樣做,那就有過失。這完全是事實真相,末後一段,尤其可以作爲鐵證。

  七、《華嚴》末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今本經全顯極樂,導引凡聖,同歸極樂。故稱本經爲中本《華嚴》,誠有據也。

  《華嚴經》末後導歸極樂,才得到究竟圓滿。如果《華嚴經》沒有後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經》就不圓滿。這是證據,憑據!《華嚴》到最後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。本經從頭到尾,字字句句都顯示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理事因果。

  “導引凡聖”。前面講過了,佛說這部經,主要是幫助“凡夫成佛”。凡夫只要具足信願行,沒有一個不是一生成就。對于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是附帶說的。他們有緣分聽到,回心歸向淨土,那是輕而易舉、不費力氣,一生就圓滿成就。他若還有執著,有成見,還不想念佛求生,這就是業障。

  菩薩也有業障,聲聞、緣覺,煩惱障斷了,所知障沒斷。有許多大乘菩薩,所知障破了幾分,煩惱障沒斷。你們聽了,也許覺得奇怪,所知障斷了,煩惱障怎麼沒斷?你要是仔細讀《楞嚴》就知道。《楞嚴經》(在第叁卷末後,阿難開悟了,以偈頌贊佛),講到第四卷的時候,富樓那尊者起來請教釋迦牟尼佛說,“阿難初果,他怎麼開悟了,我沒開悟?”四果阿羅漢聽釋迦牟尼佛講《楞嚴》,沒開悟。富樓那尊者煩惱障輕,所知障重,所以他斷煩惱容易,證阿羅漢果。他聽釋迦牟尼佛講大乘佛法,聽不懂,所知障重。阿難尊者感情很重,煩惱障重,所知障輕,一聽,開悟了。煩惱斷不掉,兩碼事!衆生根性確實如此。何況我們現在二障都重,麻煩大了!

  從前老師接引學生,爲什麼限製那麼嚴格,不准你隨便聽講,不准你隨便看書,原因在怕你增長邪見。本來我念佛,念得心很清淨;聽別人說了幾句話,信心動搖了,起了懷疑,這就是魔障現前。所以,嚴格的限製是把魔障排除出去。

  不要說你們這些同修,就是周宣德老居士,臺灣大專學生學佛,是他提倡的,晨曦社是他幫助建立的,跟臺中李老師是多年的老友。他雖然拜李老師作老師,但是李老師沒有把他當學生看待,對他非常尊重。學佛那麼多年了,前些年,陳居士提倡消業往生,不能帶業往生,就把他嚇呆了。我到洛杉機,他到飛機場接我。一見面,他就說:“法師,不能帶業往生,要消業才能往生,那我這一生不都是白念了?”你想想看,聽人家這些閑言閑語,看人家那幾篇文章,幾十年的信心就動搖了。我看到他驚慌的樣子,很感歎!我就反問他一句,我說:“西方極樂世界要不許帶業往生,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人,你曉不曉得?”他搖搖頭說:“我不知道。”我說:“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!”他驚訝的問:“怎麼啦?”我說:“等覺菩薩還帶一分生相無明,那是不是業?”他一聽,有道理!我說:“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。那個不帶業?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不帶業。若衆生不能帶業往生,西方極樂世界豈不就阿彌陀佛一個人?”他這一聽,就笑起來了。我就安慰他:“你老實念佛!都是帶業往生,只是帶的多少不一樣。你帶得多,品位下一點;帶得少,品位高一點。”

  那個不帶業?文殊、普賢還帶業。他是等覺菩薩,也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還是帶業。怎麼能說淨土五經裏沒有這些文字,沒有這個字樣,就證明不准帶業往生。他們所憑借的就是這一點,這是所知障。雖然沒有講帶業往生,我反過頭問他:“西方極樂世界,經上有沒有講四土九品?”他說:“這個有講。”我說:“要不帶業,那來的四土九品?”不帶業是平等的,怎麼可能有四土九品呢?有四土九品,當然是帶業多少不同而分的。書真的不可以亂看,話不能亂聽。你看,那麼大年歲了,聽了人家幾句話,看幾篇文章,幾十年念佛的信心都動搖了。太可怕了!你們隨便看書,斷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你不能怪我,我沒有叫你隨便看。所以說老實話,不可以隨便看書。

  我跟李老師學佛的時候,他這一條就限製很嚴格。不管我看什麼書,要向他報告,得他同意。沒有經過他同意,一律不准看。我們今天沒有這個限製。圖書館這麼多書,隨便你們看。看了,害死你們,我不負責任。好像藥店一樣,裏面都是藥,你不曉得自己害的什麼病,看到藥都好,都吃,亂吃,結果吃死了,你自己要負責。藥不能隨便亂吃的,就是這麼一個道理。所以要知道,佛法契機可以救人,佛法不契機也可以把你的法身慧命斷送掉。就跟吃藥一樣,對了症,就救你;不對症,救不了你,反而害你。道理完全相同。

  我在過去講席中,曾經勸導過大家,專修淨土的人,一生受持一本經,《無量壽經》,或是《阿彌陀經》。《阿彌陀經》的注解,我只選二種,《要解》或者《疏鈔》。一生只選一樣,是上上根人。因爲一切邪知邪見都不能進入修行的範圍,決定不看也不聽。如果覺得太少了,讀一本經書總覺得不夠,你可以念淨土五經一論。我們現在新編的五經讀本,這個分量不少了。如果還嫌不夠,就加上蕅益大師的《淨土十要》,這算是中等根性。若還不夠,就再加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這算是下等根性。你說“我還想多念一點”,那我就告訴你,“你往生沒指望了”。雜修,就是你修的摻雜了。你摻得愈多,你愈沒有指望。也許將來我們要弘法?弘法也不成問題,你一生專講一部經,專弘一部經,真正自利利他,也並不會有缺陷。

  中國古大德有一生講《阿彌陀經》叁百多遍的。大家知道清涼一生講《華嚴經》五十遍。講一部經是專家。一部經決定成就,何必要講那麼多,那麼雜?谛閑法師有一位徒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叁年,站著往生。死了以後還站叁天,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。死了以後站叁天,不容易!所以他的贊歎,也不簡單,他說,“你這叁年念佛的成就,超過講經說法、名山寶刹的方丈住持。”真超過了,就是谛閑法師自己也自歎不如。這才曉得“專”的好處,“專”的利益。大家爲什麼不肯專?不專就不是上根,是下根。沒有法子,劣根性太重,煩惱習氣太深。什麼人是上上根人?一生受持一部經是上上根人。

  

  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六 藏教所攝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