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六 藏教所攝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由此可知,行的大小、淺深、偏圓,都是心在轉變。明白這個事實,對于大乘教義多少知道一些,就曉得修學其他宗派難。淨宗確實比較容易。只要能往生,品位低一點,也不在乎,反正能到西方極樂世界。修行其他法門,如果沒有圓解,就很難成就。這是真的,這是事實,他們必須要破叁惑,才能證圓果。

  佛在經裏把迷惑、煩惱歸納成叁大類:第一、見思煩惱,第二、塵沙煩惱,第叁、無明煩惱。這是“叁惑”。很難破!用什麼方法破?看破、放下,無住生心。我們今天所解所行,有沒有能力破叁惑?不要說破叁惑,叁惑裏最粗、最重的見思煩惱,我們能不能破得掉?見思煩惱裏第一個要破的“身見”,能不能破得了?

  凡夫起心動念執著身是我,這個見解叫“身見”。也許有人問,身不是我,什麼是“我”?佛說這個身不是我,身是我所有的。如果身是我,身死了,我不也就死了!誰去投胎,誰去往生?即使六道輪回,也不是這個身去輪回;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也不是這個身去往生。所以,身確實不是我,身是我所有的。像衣服一樣,衣服是我所有的,衣服不是我。再往深刻一點去體會,身體也不是我,身體是我所有的。所以,我在六道輪回裏舍身受身,就像穿衣服、脫衣服一樣。“身見”把身當作我,是錯誤的見解,就好比人穿衣服,把衣服當作我。這是第一個錯誤的見解。幾個人能把它破掉,能在這個地方生起正確的見解?你就曉得難,真正不容易!宗門、教下要證圓果,確實不容易。這是講佛法修學的法門,確實有難行道,有易行道。宗門教下皆是難行道。淨宗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比較起來是易行道。

  “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”。《圓中鈔》雖然說的是小本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小本跟《無量壽經》是屬于同部,所以注解此經的大德們常常引用。因爲注小本等于注大本,是可以通用的。這一部經直說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二種莊嚴。“依報”是物質環境;“正報”是人事環境。我們生活在世間,不外乎物質環境與人事環境。“莊嚴”就是美好、圓滿,沒有絲毫的缺陷。“以之爲開解生信”。“以之爲”就是因此。我們理解、明白了,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。相信娑婆世界的西方確實有極樂世界,確實有一尊阿彌陀佛,現在在說法。

  發願求生,怎麼去呢?“七日持名,一心不亂,以之爲造修行門”。念佛法門修行的方法,就是持名念佛。需要多久?七天就行了。但是你念念看,你念了七天,往生不往生。說老實話,果然念了七天往生,這個法門沒人敢學了。這還得了,七天就要死了,誰願意學這個法門。還好,你們念了七天也沒走。別說七天,念上七年,你們也走不了。原因在那裏?不是法門有問題,是你們念佛的心有問題,依然貪戀這個世間並不想去,念是念,不想去。

  你們讀經很多遍的同修都知道,西方世界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諸上善人,天眼洞視、天耳徹聽、他心遍知!人家早就把你看透了。你念了七年,他也不來接引你,因爲你並不真想去。如果真想去,感應就靈驗得很,確實七日持名,一心不亂,就能往生。古今往生的大德中,我們確實見過。像最近美國華府的周先生,念佛叁天叁夜往生!那不是假的。他還沒有念到七天,叁天叁夜,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他往生了。所以,問題就是我們求往生的心真不真。果是真心,果然切願,這是必生淨土的第一個因素。

  第二個因素就是“一心不亂”。念佛心中還夾雜妄想,功夫如何得力?七天七夜不能往生。你念一天一夜也好,兩天兩夜也好,這句佛號中決定不能夾雜妄想,這才是“一心系念”。念佛的功夫,講求的是“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”。如果是不夾雜、不間斷,還有懷疑,可能生到邊地。這是經上講的。如果不懷疑、不間斷,還夾雜,是決定不能往生,邊地也沒分。這是念佛同修必須要知道的,夾雜對于念佛有大障礙,不是法門不靈驗,是我們自己走錯了。修行這個法門,的確比其他法門簡單、容易、穩當、快速。

  “臨命終時,即得往生,以階跋致”。修行人必定預知時至,臨終的時候,佛來接引。你看倓虛老法師的一個皈依弟子,鄭錫賓居士,山東人,原本是個商人。學了幾年佛之後,他不做生意了,他學會講《阿彌陀經》。大概講得還不錯,到處去講《阿彌陀經》,勸人念佛。他的兄弟很不諒解他,認爲他學佛著迷了,對他很不滿意。他有一次講經,講完之後,聽經的人都散了,還有幾個老朋友。他就對這幾個老朋友說:“我要走了,請你們幫助我租個房子。”朋友們聽了就奇怪說:“你要走了,還租房子幹什麼?”他說:“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,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。怕死在人家裏,有忌諱,所以要租個房子。”同修們聽到他要往生極樂世界,都不忌諱,都說:“到我家來!到我家來!”家家都歡迎,他就到朋友家裏去了。

  朋友們跟他講:“你往生是好事,古人往生都要說幾首偈,你作幾首詩給我們留個紀念!”他面西盤腿坐好,說:“不必了,用不著!大家看我這個樣子,來去自如,你們就照我這樣行,就是很好的紀念。”說完這話,大家一起念佛,不到一刻鍾工夫,在床上含笑往生了。幹淨俐落!是在家居士。以後他家兄弟看到哥哥這樣去,也都相信了,他的弟弟也老實念佛了。叁年以後,弟弟也往生了。這是真的。

  諸位要把秘訣記住。我們聽經、研教,目的在建立清淨的信心,堅固的信心。有信、有願。經,聽不聽不重要,讀不讀也不要緊。講經的時候,你來到這裏坐著,好像你是在聽經;其實你在老實念佛,一句也沒聽進去。你是來作影響衆。如果講經地方聽衆人多,新來的人覺得道場莊嚴,能幫助初學啓發信心。如果這個地方講經,聽的人不多,給人的印象是大概這個法門沒什麼了不起,都沒有人聽!他也就不來了。所以,道場必有影響衆,能影響別人增長信心,不是自己要聽。可是自己若有疑惑,信願還不堅定,那就真要聽。要真正用心聽,斷疑生信。你看那些往生預知時至,站著走的,坐著走的,自在潇灑走的。他沒有別的,就是信、願、行,叁個條件圓滿具足,真正做到“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”。凡是不能成就的,他的病根,絕對這叁個條件不具足,所以他不能成功。

 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是阿鞞跋致。“阿鞞跋致”,一般講是七地以上的果位。佛在一切經上講,凡夫從證得小乘初果這一天算起,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。他要修到阿鞞跋致需要多久?也要修滿兩個阿僧祇劫以後,才能證得阿鞞跋致。第一個阿僧祇劫,可以證到叁賢位。第二個阿僧祇劫,從初地到七地。他已經修滿兩個阿僧祇劫,進入第叁個阿僧祇劫,才得到阿鞞跋致的地位。我們是凡夫,一品煩惱也沒有斷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得到佛的本願加持,即時證得阿鞞跋致的地位。所以,念佛法門是不可思議的法門。因此,諸佛、祖師大德們贊歎。

  “故知此經爲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”。“無上醍醐”是比喻至高無上的法門,沒有比這更高。五濁惡世裏最高,其他的世間就不必說了。因爲濁惡之極,一切法門都度不了,這個法門能度,這才稱之爲“無上第一法門”。祖師大德的用意,是苦口婆心勸導我們要真正相信。念佛往生的法門實在不容易遇到,開經偈上講“百千萬劫難遭遇”,彭際清居士說“無量劫來希有難逢”,這都是真的。

  (六)《甄解》稱本經爲“專中之專,頓中之頓,真中之真,圓中之圓。”“絕對不二之教,一乘真如之道也。”

  《無量壽經甄解》,是唐朝日本道隱法師的著作,有這樣幾句贊歎。他說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在一切大乘經典中,是“專中之專,頓中之頓,真中之真,圓中之圓”,把《無量壽經》贊歎到極處。說專、說頓、說真、說圓,通常這四個字是贊歎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的。比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還要專、還要頓、還要真、還要圓,這是贊歎到頂點。又說:“絕對不二之教,一乘真如之道也”,可見得隋唐時代,日本的高僧在中國留學,對淨宗的認識非常透徹。淨宗傳到日本之後,産生很大的影響。

  五、印光大師贊《要解》雲:“理事各臻其極。爲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,妙極確極。縱令古佛出世,重注此經,亦不能高出其上矣。”可見上之判教,如佛親判也。

  贊歎《要解》,也就等于贊歎《無量壽經》。此二經屬同部,古德稱爲小本、大本。

  “理事各臻其極”。“理”是理論;“事”是事實。無論是理論、事實,都說到究竟圓滿。小本經如是,大本就更不必說了。

  “爲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,妙極確極”,這是贊歎蕅益大師注的《彌陀經要解》。蕅益大師九天寫成此解。他寫完之後,自跋說,末法億億人修行,罕一得道,唯依念佛得度。嗚呼,今正其時矣!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。大勢至菩薩對這注解這樣贊歎,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,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。他贊歎說:“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,妙極確極!”這個注解,字字句句都妙極了,正確極了;與事實完全符合,一點差錯都沒有。

  “縱令古佛出世,重注此經,亦不能高出其上矣”。前面《甄解》是隋唐時候日本法師的贊歎。現在看的是民國初年近代祖師對這部經的贊歎。這樣贊歎,教下還有不少大法師對印祖的贊歎懷疑。我就遇到過,曾經有人向我提出疑問,他說:“印光大師對《彌陀經要解》贊歎,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?”如果真正通達大乘,你就曉得印光大師的贊歎一點都不過分,就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“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”。如語者,是贊歎恰到好處,不增不減,才稱爲“如語”。

  “可見上之判教,如佛親判也”。我們讀了祖師大德對于大小二本經典的認識,實在講,我們不認識。我們看看別人的認識,這是值得我們參考的。如果我們讀了這些文字就能深信不疑,證明有很深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六 藏教所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