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足衆戒,不犯威儀”,這是阿含時教義,是佛法修學的基礎。
有這十二年的基礎,學生的程度,可以向上提升了,才講“方等”。“方”是方正。換句話說,前面阿含時是預備,不是正科。方等才是正科。“等”是等于佛知佛見。這是大乘佛法。“廣演四教,均被衆機”。四教是天臺所說的藏、通、別、圓。方等講了八年,相當于佛教的中學。這八年培養大乘根性。有了成就,又可以向上提升,再講“般若”。
般若講了二十二年。釋迦牟尼佛總共說法四十九年,二十二年講般若。我們可以理解,般若是佛教的中心;般若是佛教化衆生的主要課程。般若開智慧,好比佛教的大學。
末後一個階段是“法華涅槃時”。《法華》講了八年,相當于佛教的研究所。《法華》的內容跟《華嚴》無二無別。所謂開權顯實,前面阿含、方等、般若,都是佛的方便說,最後要跟你講真實的。《華嚴》是真實說。最初講真,你不懂,經過這麼多年的訓練,再與你講真實法,你可以接受,終于識貨了。從阿含到般若,講了四十二年,所以有能力接受真實法。法華會上開權顯實,給我們講真實的。《涅槃經》是世尊的遺教,是世尊的遺囑。“一日一夜說”。釋迦牟尼佛是二月十五日入涅槃。此經是二月十四日說的,一天一夜說出來,是他老人家最後的遺囑。
說此法時,在第叁方等時。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,故不應限于一時也。
《無量壽經》,釋迦牟尼佛在什麼時候說的?依照本經的性質,是在“方等時”說的。
這一部經跟其他經典的確不一樣。其他的經典,釋迦牟尼佛一生中只講一次,所以集結經典只有一種。唯獨本經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,所以集結的經典,就有很多不同的原本。傳到中國來,有十二次的翻譯。後面會跟諸位介紹。所翻譯的本子內容出入很大,原因就是原來的梵本不一樣,也就是佛多次宣說。從這個地方證明,念佛法門的重要性。如果不是很重要,佛當年在世講一遍,不可能重複講第二遍。
“故不應限于一時也”,所以一定要執著在“方等”講的,也有過失。佛多次宣說,勸導我們念佛往生,真的是從華嚴到法華,五時都說。《華嚴經》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阿含時的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裏面就有勸修淨土。方等更多,不必說了。《法華經》裏,佛也勸我們念佛求生西方世界。由此可知,諸佛如來無時不說淨土。
四、判教
“判教”也是中國古大德的發明。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沒有。佛一生講經,沒有製定五時、四教、五教的。這都是中國古代的祖師大德,把佛一代時教分類,便利後人修學。好像一大堆的課本,把它分一分,那些排在一年級,那些排在二年級,那些課程排在叁年級,就是這種情形。
(一)天臺宗立四教:(1)藏教。(2)通教。(3)別教。(4)圓教。
(二)賢首宗立五教:(1)小乘教。(2)大乘始教。(3)大乘終教。(4)頓教。(5)圓教。
“藏教”是小乘,阿含時所說。“通教”是大乘之初教,前面可以通小乘,後面通大乘。算是大乘法,所以賢首稱爲大乘始教,大乘的開始。“別教”是純大乘法,裏面沒有小乘的思想;相當于賢首的終教,就是大乘末後的一個階段。“圓教”是圓滿教。賢首把它分爲頓教、圓教。天臺家把“頓”跟“圓”合並起來,稱爲圓教。由此可知,四教跟五教只是開合不同而已,大致上是相同的。
我們在清涼大師《華嚴經疏鈔》裏,看到古代“判教”有十幾家。但是其余的影響不大,我們就不提了。這兩宗對于中國佛教影響很大。即使不是這兩宗的學人,研經或是講經、注解,都喜歡用這兩家的判教。
(叁)以上判教雖有不同,但頓漸二教,諸家同攝。
至于判教,各家看法不同,但頓、漸二種,大家都承認。“漸”是由淺而深,按著次第來修學。“頓教”是沒有次第的。像世間所謂的天才教學,他不按次第,甚至小學沒有畢業,就可以讀大學了。這是屬于頓教。當然一般漸教的根性多,頓教的根性比較少。
《淨影疏》曰:“今此經者,爲根熟人頓教法門。”
淨影是慧遠法師。不是晉朝的慧遠,兩人名字相同。他是隋朝時候人,佛教史上稱小慧遠。他一生在淨影寺住的時間最久,後人稱他爲淨影法師。他有《無量壽經》的注解,題爲《無量壽經淨影疏》,在臺灣很流行。他在注解裏說:“今此經者,爲根熟人頓教法門”。
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在判教講是“根熟頓教”的法門。根要是不熟,不能修學這個法門。甚至頓教根性的人,不修這個法門,修禅去了。禅也是頓教。什麼叫根熟?簡單的說,他成佛的機會到了,這叫做根熟。所以念佛法門,相信的人少,何足爲奇!仔細看看這些人,像不像成佛的樣子?他這一生能成得了佛嗎?這一生要能成佛,這個人根熟了!遇到念佛法門,往生不退成佛,這是頓教。若不是頓教,他這一生怎麼能成得了佛。
“雲何知頓。此經正爲凡夫人中厭畏生死,求正定者,教令發心,生于淨土。不從小故大,故知是頓。”
怎麼曉得此經是頓教?這個解釋很好。一般根熟的凡夫,他知道六道輪回可畏,知道六道輪回之苦;他不願意再搞妄想執著了,不再幹生死輪回了,要想求超越六道輪回。動了這個念頭。衆生起心動念,佛都知道。很多同學常講,學佛都沒什麼感應,佛菩薩沒有加持,沒有保佑。其實佛知道你的念頭。真正理解生死輪回,真正明了,真的發心,要想超越六道輪回;佛菩薩冥冥中一定會照顧。衆生有感,佛才有應。用什麼方法?必定要依教修行,唯獨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才能滿衆生的願。
佛教化衆生,無不是“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”!他指教得恰到好處。你真的想這一生成佛,佛就教你成佛的方法。如果你自己謙虛,業障重,這一生成不了佛,作個羅漢就好!佛也會隨你意樂,教給你證阿羅漢的方法。佛對人不是不平等,這才是真平等。你喜歡得什麼,他就教你什麼方法,滿足你的心願,這是真平等。
這部經是對根熟的衆生。若不是一心一意想作佛,根都沒熟。動個念頭,我要成佛!根才熟了。那就得修學念佛法門。念佛法門,不是從小乘修起,不要按次第,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,所以他不經過小乘。這是大乘,不按次第,就是頓教。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圓頓大法。
大佑判小本曰:“漸頓分之,此屬頓教。”
大佑法師,元朝時候人。他有《阿彌陀經》的注解,在臺灣也有流通,過去臺中蓮社曾經印過。大佑禅師的注解叫《圓中鈔》,他也把此經判作頓教,“漸頓分之,此屬頓教”。法相唯識宗的祖師窺基大師,有《阿彌陀經》的注解,叫《通贊疏》,他也把《阿彌陀經》判作圓頓教。他說,《阿彌陀經》上講“若一日到七日”就成就,這七天成就是頓法,絕對不是漸修能做得到的。
我國諸師判本經大小二本,多同此說,爲頓教所攝。
淨宗屬于頓教,是大家普遍承認的。說淨宗是圓教,還有一部分人不能接受。爲什麼說圓教,他不能接受?實在是對于淨宗沒有深入的研究探討。真正深入研究探討,才曉得它是圓中之圓,頓中之頓!那是對于淨宗真正認識,真正理解。這話不是一般人能說出來的。
(四)若依五教,古今中外淨宗大德,莫不以本經實屬圓教。蕅益指出,天臺純圓,賢首全圓,其秘髓與奧藏,皆不出此大經之外。
“五教”是賢首所判的。“天臺”是指《法華經》,是“純圓”。“賢首全圓”,賢首是《華嚴》。《華嚴》是“全圓”。蕅益大師說,本經是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秘髓。那麼《華嚴》跟《法華》,“皆不出此大經之外”。“此大經”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這就把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都包括了。
當然這部經是圓中之圓,頓中之頓。蕅益大師早年學天臺,他的著作很多。在臺灣有《蕅益大師全集》流通。諸位要細細去讀他的著作,幾乎全部是用天臺教義來解釋,最後歸向淨土,成爲淨宗的祖師。這也說明,本經不但是頓教,實實在在是圓教,究竟、圓滿、希有的法門。
(五)《圓中鈔》雲:“圓頓法門,亦必須先開圓解,而次修圓行,破叁惑而證圓果,以階不退。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,以之爲開解生信。七日持名,一心不亂,以之爲造修行門。臨命終時,即得往生,以階跋致。……故知此經爲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。”
這一段文是幽溪尊者在《阿彌陀經圓中鈔》裏所說的。我們知道《疏鈔》、《要解》,還有《圓中鈔》,這是《阿彌陀經》最重要的叁個注解。
這幾句話,說得非常好。“圓頓法門”包括華嚴宗、天臺宗、禅宗。圓頓法門修行的次第,還是得“先開圓解”。“必須”二字,語氣非常肯定、堅決。換句話說,若不能開圓解,就沒有辦法修圓行。所以宗門、教下修行的人很多,成就的人很少。如果照倓虛法師所說的(倓老法師有一個錄音帶在我們這個地方,是他在香港打佛七期間的開示),他一生中見過許多參禅得禅定的,沒有見到一個開悟的。“開悟”就是此地所講的大開圓解。宗門、教下要是不開悟,就沒有辦法了生死,出叁界。真正得禅定已經相當不容易了;將來可以生四禅天、四空天,仍出不了叁界。所以,他的行就不圓,無論修什麼行門都不圓。可見得圓滿的行門,是建立在圓解的基礎上。
大乘佛法裏常常告訴我們,佛法是心法。心轉境界,不是境界轉心。所以,覺悟的心布施一塊錢,這一塊錢是圓行,圓滿功德。迷惑的時候,這一塊錢的功德很小,很有限,因爲他有分別、有執著,他有界限。覺悟的心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界限,因此小小一點功行,感得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。所謂“稱性起修”,才是圓行。明白這個道理,淨宗念佛也一樣,智慧沒有開,分別、執著沒有打破,這句阿彌陀佛是有界限的,因爲有分別,有執著。大開圓解之後,這句阿彌陀佛與法性相應,與虛空法界相應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六 藏教所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