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称之为“善巧方便”。这个自行化他之心,念念相续不断,就是“生心”。这与金刚般若里讲的无二无别。念佛怎么没有智慧?念佛正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。
故暗合道妙,句句是佛知见,念念放般若光,念佛号即是念实相也。
“暗合道妙”是真的。一般念佛人很少说得出来,原因在那里?念佛的功夫不够。我们道场同修现在功夫也没到这个程度,但是这些话能听得懂,就不容易。虽然说不出,你还能听得懂。希望更努力、更进一步,不但我们听得懂,我们要能做得到,真正把它变成自己的境界。
我劝大家一定要熟读《无量寿经》,因为经典不熟,佛号里真正的义趣不能引发。你念这题目,全篇文章就能浮现在脑海里。一句阿弥陀佛,就是经题。经本题目比较长,是这句“阿弥陀佛”展开来的。经题上讲“无量寿”,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;“庄严”,就是阿弥陀佛所现的依正形象;“清净、平等、觉”,是阿弥陀佛广大无边的作用。从体、相、用展开,是经的名题,合起来就是一句名号。你要明了这句名号真正的意义,就得熟读《无量寿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就是这句名号的解释。如果看了《无量寿经》还不明白,需要再加解释,就是注解再加注解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、《妙法莲华经》都是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。如果还想要知道更详细的,即是全部的《大藏经》。《大藏经》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、《妙法莲华经》的注解。由此可知,这句阿弥陀佛,原来就是这么多典籍的总题目。所以,你能好好的念这句名号,什么都念到了。
今天还有人问我,“我们要不要念大悲咒、十小咒、楞严咒?”我告诉他都不必念了。为什么?念这个总题目,全都念到了,一个也没有漏掉。你念别的经咒,只念到一部分,漏掉的太多了。念总题目就全部都念到了,所以句句是佛知佛见。佛知佛见是《法华经》上说的。“念念放般若光”,这是自性般若,也就是念念都是圆满的智慧。所以,念佛号就是念实相。这四种念佛可说是达到了极处。
在本省念佛的人虽然很多,念佛真正有什么好处,他说不出来,什么样的宗旨,也说不出来。要想来推广这个无上的法门,当然就不容易了。所以,一定要认识它,一定要认真努力来学习。
我不但劝勉自己同胞,在外国的时候,也常劝外国人要熟读《无量寿经》,我也劝他们背诵。现在有英文的《净土四经》,是吕碧城居士译的。最近我们印了两万册,专门供养外国人的。希望外国人每天念一遍,也能把它背熟。意思不懂,关系不大,先把它背起来。每一天一定要念一遍,念诵经文是戒、定、慧同时圆修。因为你不念经,你就会胡思乱想,就造业。常常念经,我们的妄想就少。妄想少了,心就清净了。心清净了,智慧就增长了。所以,念经的好处非常多。
七、小本有“一心不乱”之文。今本不云“一心不乱”,而专主“一向专念”。是所宗更为明确,更契众生根机,弥显慈尊恩德。
小本是《阿弥陀经》。《阿弥陀经》在中国有两次翻译。现在大家读诵的流通本,是东晋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,也就是姚秦南北朝的时代。第二次是玄奘大师翻译的。罗什的本子是意译,没有按照梵文的文法,把它的大意翻译出来,所以很受国人的欢迎。因为我们读他翻译的文章,就像中国人写的一样;不像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,读起来总是不太顺口。
什师意译里有“一心不乱”字样,从前人念这部经,没有多大问题;现代人念这部经文,确实有问题。在台湾,我还没有遇到提出这个问题的。我在美国遇到同修们念《阿弥陀经》,念到“一心不乱”,他害怕了。我说:“你怕什么?”他说:“我做不到。做不到就不能成就,那不就白修了?”“一心不乱”句,在梵文原文经典里,确实没有,这是罗什法师意译的。
玄奘大师是照原文直译的,当然我们读起来觉得很不顺。可是它的原意保存得很完整,是很有价值的。原文是“一心系念”。看到“一心系念”,我们就放心了。系念就是挂念、牵挂。什么都不要牵挂,一天到晚只牵挂阿弥陀佛就行了。这比“一心不乱”容易多了。
“一心不乱”,确实不容易做到。“一心系念”,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。你们想想,自己一天到晚牵挂的是什么,把那些牵挂的换成阿弥陀佛就成功了。这是真的方便。但是罗什大师译的并没有错。玄奘大师当年到印度去,目的何在?就是怀疑古人翻的经典可能有错误,他要亲自到印度去学梵文经典。学了十七年回来,对于古大德译的经典,他没有加一个字的评语。由此可知,玄奘大师完全承认古大德译的经典没有错误。
尤其是《阿弥陀经》,他虽然也翻译了,他的学生窥基大师(窥基大师是我国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,是玄奘大师的入室弟子),著作《阿弥陀经通赞疏》,还是选用罗什的译本,并没有采用老师的译本。这给我们后人很大的启示,尤其现代人私心太重。玄奘的弟子注解《阿弥陀经》,不选择老师的译本,选择前人的译本。玄奘大师没有说他背师叛道。窥基大师这样作法,也没有觉得对不起老师。由此可知,古人真的是依法不依人。他是理智,而不是感情的。奘师跟什师译的本子一样好,什师的本子已经普遍流通了。由此可知,古德确实没有名闻利养的概念,一心一意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一心一意推广佛法的教学。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。
佛法是教育。佛法变成宗教,是清朝中叶以后的事情。变成宗教之后,就很不幸了,教学真正的目的丧失掉了。宗教达不到佛法真实的目标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尤其现在,在中国、在外国,佛法大多数变成宗教;还有变成学术的;变成邪教的,专门拿著佛法去欺骗众生,去害人。真的非常不幸!我们要继承传统的佛法,学习佛陀的教育。这件事一定要认识清楚。
为什么说罗什大师译的没错?修净土的目的有两个。在现前修清净心。清净心里,智慧增长,福德增长。我们在这世间,是有智慧、有福德的人。我们求的是这个目标。将来,我们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这是两个阶段的目标,用一个方法就能得到。到西方极乐世界时,阿弥陀佛来接引。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,我们找不到。“西方”的范围太大了,我们决定找不到;是阿弥陀佛来带我们一起去,那就方便了。他来带我们去时,佛光注照我们,使我们修行的功夫提升一倍,所以一心不乱是真的。虽然释迦牟尼佛讲的经文没有这个字样,但是罗什讲的也不是假话,所以玄奘大师没有指责他。
“今本”就是《无量寿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的经文很清楚的讲“一向专念”,就是“专主”。主是主张。专门主张一向专念,不讲一心不乱。这种修行方针就格外的清楚、明显。我们读了之后,不会产生怀疑,更契众生根机。
“弥显慈尊恩德”。“慈尊”是指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。对一切众生教化接引的恩德。
八、弥陀无尽大悲胜愿,方便至极,力用难思,凡圣齐收,利钝俱被。但能发心专念,悉得度脱。如是方称如来本怀,才是究竟方便。
前面跟诸位说过,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,说到究竟方便,只有这部经。《无量寿经》跟《阿弥陀经》属于同部,所以称为大本、小本。这两本经是一切经中的究竟方便。现在我们来看第一句,这是阿弥陀佛无尽的大慈大悲,殊胜的弘愿。愿文在经文第六品四十八愿。四十八愿第十九愿是“发菩提心”,十八愿就是“一向专念,十念必生”,方便到了极处。“法”是方法,“门”是门径。在八万四千法门,在无量无边法门里,要讲到最方便的,就是念阿弥陀佛。方便到了极处,再没有比这更方便了。
“力用难思”。“力”是指它的力量。它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,没有法子能想像得到的。
“凡圣齐收”。“凡”是指六道凡夫,下至地狱众生。“圣”是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,上自等觉菩萨。这一句阿弥陀佛统摄,包括尽了。
“利钝”是指众生的根性。利根的人聪明,有智慧;钝根的人智慧比较差一点,愚痴一点,都可以修学念佛法门。
无论什么样的根性,只要你能“发心专念”,相信这个法门,接受这个法门,依照这个法门的理论、方法来修学,“悉得度脱”。“度脱”是指成佛。你必定在一生中圆满成就佛道。
“如是方称如来本怀”。“如来”就是指阿弥陀佛。阿弥陀佛的愿望,就是希望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能成佛,跟他一样。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引伸来说,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,每尊佛的心愿,都希望看到众生快快成佛。要快快成佛只有念佛法门。你修学其余法门,不一定这一生能有成就,唯独这个法门决定成就,所以“才是究竟方便”。“究竟”就是这个法门必定能成佛。“方便”就是它最容易,无论什么人都可以用这方法来修学。
我们看其他经典,像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大家知道它是一乘了义经典,是究竟,但不是一般人皆能学的,那就不方便。像《楞严经》,交光大师讲“舍识用根”。《楞严经》的理论好,境界很高。谁会舍识用根?我学佛三十九年了,没有看到一个。所以,它虽然究竟,也是不方便。
我们再看看一般方等以下的经,有方便的,但不究竟,像《十善业道经》、《八大人觉经》,很方便。尤其是《阿含经》,很方便、很容易懂、很容易修学,但是成不了佛,所以不究竟。方便就不究竟,究竟就不方便。如果说,究竟又方便,查遍《大藏经》,就这一部,所以称为“究竟方便”。
诸位晓得,这四个字“究竟方便”,分量非常之重。用这个标准的话,一切经里只有这一部,决定找不到第二部。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四 方便力用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