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诸位说,那是化身,不是报身,是化身。如果你要是证得理一心不乱了,那么临命终时,佛来接引你,那个佛是报身。为什么呢?理一心不乱,登地呀!这个地是别教的地上菩萨,在圆教呢?就是初住以上。所以念到理一心不乱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报身佛来接引你,他受用的报身来接引你。事一心不乱以前的,功夫成片,带业往生,或者事一心不乱,生方便有余土的,都是化身。
这个“化身”有“二”种,一种叫“示生化身”。“示”是示现,“生”是降生,示现降生在世间,像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,在北印度所“示现”的“八相成道”,跟我们这个凡夫没有什么两样;这是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就是示现降生在世间,这个叫示生化身。佛在印度示现的成佛之相,而在我们中国,这些佛菩萨示现的很多很多,有的示现出家相,有的出现在家相。像前面跟诸位讲的阿逸多菩萨,弥勒菩萨,弥勒菩萨在我们中国的示现,有记载的,我们就晓得有两次。这个都是示现的生化身,示生化身。一次就是副达师,是示现的在家居士,一次就是布袋和尚,示现的是出家相,这个是佛菩萨的化身。还有一种叫“应现化身”,跟这个不一样,“应机示现,随类化身”,随机示现,这个佛菩萨突然之间,你看他来了,见过之后,他又没有了。那么像这一种见佛、见菩萨,很多很多人见到过,这个相,这是叫应现化身。随类化身,范围就非常非常之广大;像观世音菩萨所说的,三十二应身,三十二类的应现化身,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就应现什么样的身相去度那一类的众生。由此可知,佛菩萨没有定相,没有一定的身,他这个身就得的是自在身。这些,从离垢妙极这个以下,都是论修德,这一个是性德,自性清净法身,这是性德。
“若论性德,实”在是“非三非一,而三而一,离过绝非,不可思议也。”这是我们要明了的,所以佛说法,是这样一桩一桩细细地来跟我们分别,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;但是我们不能执著,为什么呢?性修不二。你要执著,就有过失,执著就有错误;不执著、不分别、样样都明了,真正不可思议,才能够德真实相。
那么现在经里面所讲的阿弥陀佛,到底三身是属于那一身?这是很要紧的事情。经上所讲的“阿弥陀佛,正指同居土中,示生化身”,是这一个身。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里面的示生化身的阿弥陀佛,虽然是示生化身,与报身、与法身,是一体,脱离不了关系,“仍复即报即化也。”这一个道理,这一个事实的境界,我们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,讲一体三身佛,说得很清楚,诸位可以做参考。
那么讲到此地,我要附带跟诸位介绍一下我们佛门的表法,佛门表法实在是太多太多了,那么这个是佛法教学的艺术。如果诸位要是明白这一桩事实,你对于佛法的教学,那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,真正是无以复加了,佩服得五体投地。这个教学最高的,它是讲艺术,今天我们讲的艺术化。佛法的教学,在三千年前,就已经进入到艺术的境界,实在是不可思议,实在是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。我在此地,只介绍一点点,那么诸位要想多了解一些,你可以看华严经,清凉大师的疏钞,那么我只把佛门最普通的常识,跟诸位说一点点。
佛门,你要到一个寺庙去参观,第一个你一定见到天王殿,佛教寺院,就是山门。天王殿这里头就有表法,就是给你说法。天王殿里面这个像,这个佛像,一共有五尊,就是有四大天王与弥勒菩萨,阿逸多菩萨。“东”方叫“持国天王”。我们一般把他称作四大金刚,其实那是不对的,是四大天王。四天王,他是发心护持佛法的。“持”是保持,“国”是国家;他代表的意思,是“负责尽职”,唯有负责尽职,才能够保持国家,这从大的方面讲。小的,你能够保持你的家庭,你对于你家庭要负责尽职。你在社会上,或者是做生意,你有一个公司行号,你负责尽职,你的生意才能够兴隆,你的事业才能够发达,所以他代表的是负责尽职。“南”方天王叫“增长天王”,这个增长就是“日新又新”,天天要求进步,要不断的求新、求发展,不能够墨守成规,更不能够退转。“西”方,“广目”,叫你多看。“北”方,“多闻”,叫你多听。这是讲“博学多闻”,唯有博学多闻,才能够日新又新;唯有日新又新,才能够做到负责尽职。你看看这个四天王,代表这个意思。当中,供养的是“弥勒菩萨”像,我们现在供养的是布袋和尚;布袋和尚,他所表现的是“生平等心”,“成”就“喜悦”之“相”,所以笑咪咪的,代表的是“慈悲方便”。佛法里常说,佛门是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。弥勒菩萨所代表的,代表的根本,代表的方便门。所以你一进佛门,看到天王殿,你要晓得这个意思。那么换一句话说,没说一句话,就已经给你上一课了,你所得到的就很多很多了。
那么再说大殿—“主殿”,我们一般讲“大雄宝殿”,这不说大雄宝殿,说主殿。这个主殿里面,一定是一“佛”,二“菩萨”,一定是这样供养的。譬如说西方三圣,当中是阿弥陀佛,观世音菩萨,大势至菩萨,一定是这样的。这个“一佛二菩萨”,是“表体一”个,“用”是无量的,二是表“多”,一体多用,是代表这个意思。“体”呢?“佛”来代表,是“表清净法身”,这是体。这个菩萨,表“报身”、“化身”,“表权二智”,这是“用”,这有一位“菩萨”一定是代表权实二智。另外一位菩萨一定是代表“慈悲方便”,所以表用,这个都是报、化二身。那么以西方三圣呢?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方便,大势至菩萨代表权实二智。如果是华严三圣,毗卢遮那佛表清净法身,文殊菩萨表权实二智,普贤菩萨表慈悲方便。三宝佛里面,当中是释迦牟尼佛,表清净法身。大乘里面,文殊、普贤。小乘里面,迦叶尊者、阿难尊者,阿难尊者表的是权实二智,迦叶尊者表的是慈悲方便。你就懂得这个道理,才晓得主殿里头为什么要供一佛二菩萨,道理在此地。
那么现在,我们在看这个末后一段。“复次世界及佛,皆言有者”,里头“具四”个意思,这四个意思就是四悉坛的意思,前面跟诸位介绍过。第一个意思是“的”的确确“标”示出真“实”的“境”界,希望我们“欣求”啊!第二个意思,“诚”实“语”所“指示”,“令”我们要“专一”,这是相当相当重要。极乐世界是现代的,不是过去的;极乐世界佛,也是现代的,不是过去的。像我们释迦牟尼佛,已经过去了。统统都是现在有,我们应当要求;佛是诚实语指示我们,我们要一心去求,不要打闲岔,不要好高骛远,不要再搞别的法门。第三个,“简”别不是“乾闼婆城”,乾闼婆城是幻化的,不是真实的。“非阳焰”,阳焰是北方地上一种气,远看到,像是水;近看,没有。所以这个炉,它是畜生,它口渴了,想喝水;它看到阳焰以为是水,那么就在前面不太远了,它就往前面跑,跑到那个地方,还在前面,永远没有水。渴若阳焰,这是迷信;不是“权现”,权现是方便,为“曲”,来现一个境界,来安慰安慰你,不是的。也不是“保真偏袒”,保真偏袒就是我们一般人讲,保证,到底是有没有了,还靠不住,只是凭人家的担保,凭人家的保证,不见得是真实的。
蕅益大师这几句话,有很深的用意,为什么呢?都是破除我们的疑惑,“破魔邪”见,“权”,权教,“小”乘。魔邪权小,对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他不相信,他认为这是佛假设的,是理想的世界,不是真实的事情。所以我们要相信,决定不是理想国,不是假设的,不是佛故意在那里说来安慰我们的,不是的。而是千真万确,确实有西方,有阿弥陀佛;不但有,现在在,现在就有。第四,“圆彰性具,令深证故。”这个彰是彰明的彰,彰显的彰;是圆满显示给我们,这一些都是性具的呀!本性里面,“圆”是圆满,本性里头原来具足的,希望我们要深证。特别提出深证,不是浅证;浅证,证得事一心;或者证得理一心证得浅,不够的。理一心里面,我们要往深处证,因为理一心诸位晓得,里头有四十二个阶级,证到圆满,才究竟成佛。这四个意思,第一个就是“世界”悉坛,世界悉坛叫我们生欢喜心。第二,诚语指示,令专一故,“为人”悉坛,指示我们修学最理想的一个法门。第三段的意思,“对治”,破除我们的疑惑,增长我们的信心。最后这一条,是“第一义”悉坛,叫我们真正地能够达到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那么由此可知,这个序分里头,已经给我们说明了本经旨趣之所在。
序分末后一段经文,这一句经文,“今现在说法”,这一句话意思说得很深,对我们只期望很厚。意思是说,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,“依”报,阿弥陀佛跟诸上善人,“正”报,都是“现在今时”,“正应发愿往生”。如果他是过去、是未来,那不必说了。过去那等于讲故事,未来我们心里头向往;他是现在啊!现今啊!赶快发愿往生,“亲近弥陀如来”。一个人在无量劫当中,要是有机会能够亲近如来,亲近到佛,这个福报太大太大了,正是开经偈里面所讲的,百千万劫难遭遇啊!那么阿弥陀佛今现在,这种大好的机缘,怎么能错过?闻佛法,“亲闻佛”所说“法”,这才能“速成正觉也”。听别人说的,传说,不是亲闻。我们今天看经,经是阿难他们结集的,我们是从佛弟子当中传闻,不是亲闻,那有亲闻的这种功德殊胜呢?所以今现在说法,就是鼓励我们要发愿亲闻。
这一段是总结,“结出发起的大义”,经文虽然不长,里面三个意思。第一个是“依”报“正”报,都是“现在实在有”的,这是大师“劝”我们相“信”,释迦牟尼佛劝我们相信啊!“世界名极乐”,你就想极乐这两个字,这个多自在,“劝”我们发“愿”。“佛号阿弥陀”,无量觉,“劝”我们“持名妙行”,执持名号,一心不乱,是妙行;八万四千行门里面,第一行门,它怎么不妙呢?这一个行门具足,前面讲了,圆收圆超一切法门,这叫妙行。“信愿行”,这“三资粮”,就是三个条件,全“具足”了,都有了。不但具足,“成就”了,确实有三资粮具足成就,下面“必得往生”这个字全诚肯定,一丝毫怀疑都没有,你必定得往生。
“此门修行”,这是讲净土,特别是指我们小本弥陀经,里面所讲的理论与方法。“唯以阿弥陀佛为所缘”,这是叫你执持名号,“心不离佛,佛不离心,心中不杂余想”,这个是真正念佛,二六时中,你的心里头只有一个念头,这一个念头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或者只有阿弥陀佛这四个字,二六时中,念念在心里头,“心”就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你的“心”,你的“心”跟阿弥陀佛已经变成一个了;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,心不离佛,佛不离心,“必得成就一心不乱。”一心不乱,能生,决定往生,西方极乐世界是所生,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呢?
全经我们才把序分讲尽,这个序分才讲完,经中的大意,已经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来。那么换句话说,诸位如果能信得过,能够真正的理解,修行的纲领大略已经得到了。依照这个方法修行,如佛之本怀呀!称佛之本怀呀!决定会得到圆满的成就。下面,则是本经的正宗分了,正宗分里面有三段,也是讲的信愿行,那是给诸位要细说,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《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七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