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諸位說,那是化身,不是報身,是化身。如果你要是證得理一心不亂了,那麼臨命終時,佛來接引你,那個佛是報身。爲什麼呢?理一心不亂,登地呀!這個地是別教的地上菩薩,在圓教呢?就是初住以上。所以念到理一心不亂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報身佛來接引你,他受用的報身來接引你。事一心不亂以前的,功夫成片,帶業往生,或者事一心不亂,生方便有余土的,都是化身。
這個“化身”有“二”種,一種叫“示生化身”。“示”是示現,“生”是降生,示現降生在世間,像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,在北印度所“示現”的“八相成道”,跟我們這個凡夫沒有什麼兩樣;這是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就是示現降生在世間,這個叫示生化身。佛在印度示現的成佛之相,而在我們中國,這些佛菩薩示現的很多很多,有的示現出家相,有的出現在家相。像前面跟諸位講的阿逸多菩薩,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在我們中國的示現,有記載的,我們就曉得有兩次。這個都是示現的生化身,示生化身。一次就是副達師,是示現的在家居士,一次就是布袋和尚,示現的是出家相,這個是佛菩薩的化身。還有一種叫“應現化身”,跟這個不一樣,“應機示現,隨類化身”,隨機示現,這個佛菩薩突然之間,你看他來了,見過之後,他又沒有了。那麼像這一種見佛、見菩薩,很多很多人見到過,這個相,這是叫應現化身。隨類化身,範圍就非常非常之廣大;像觀世音菩薩所說的,叁十二應身,叁十二類的應現化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應現什麼樣的身相去度那一類的衆生。由此可知,佛菩薩沒有定相,沒有一定的身,他這個身就得的是自在身。這些,從離垢妙極這個以下,都是論修德,這一個是性德,自性清淨法身,這是性德。
“若論性德,實”在是“非叁非一,而叁而一,離過絕非,不可思議也。”這是我們要明了的,所以佛說法,是這樣一樁一樁細細地來跟我們分別,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;但是我們不能執著,爲什麼呢?性修不二。你要執著,就有過失,執著就有錯誤;不執著、不分別、樣樣都明了,真正不可思議,才能夠德真實相。
那麼現在經裏面所講的阿彌陀佛,到底叁身是屬于那一身?這是很要緊的事情。經上所講的“阿彌陀佛,正指同居土中,示生化身”,是這一個身。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裏面的示生化身的阿彌陀佛,雖然是示生化身,與報身、與法身,是一體,脫離不了關系,“仍複即報即化也。”這一個道理,這一個事實的境界,我們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,講一體叁身佛,說得很清楚,諸位可以做參考。
那麼講到此地,我要附帶跟諸位介紹一下我們佛門的表法,佛門表法實在是太多太多了,那麼這個是佛法教學的藝術。如果諸位要是明白這一樁事實,你對于佛法的教學,那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,真正是無以複加了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這個教學最高的,它是講藝術,今天我們講的藝術化。佛法的教學,在叁千年前,就已經進入到藝術的境界,實在是不可思議,實在是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。我在此地,只介紹一點點,那麼諸位要想多了解一些,你可以看華嚴經,清涼大師的疏鈔,那麼我只把佛門最普通的常識,跟諸位說一點點。
佛門,你要到一個寺廟去參觀,第一個你一定見到天王殿,佛教寺院,就是山門。天王殿這裏頭就有表法,就是給你說法。天王殿裏面這個像,這個佛像,一共有五尊,就是有四大天王與彌勒菩薩,阿逸多菩薩。“東”方叫“持國天王”。我們一般把他稱作四大金剛,其實那是不對的,是四大天王。四天王,他是發心護持佛法的。“持”是保持,“國”是國家;他代表的意思,是“負責盡職”,唯有負責盡職,才能夠保持國家,這從大的方面講。小的,你能夠保持你的家庭,你對于你家庭要負責盡職。你在社會上,或者是做生意,你有一個公司行號,你負責盡職,你的生意才能夠興隆,你的事業才能夠發達,所以他代表的是負責盡職。“南”方天王叫“增長天王”,這個增長就是“日新又新”,天天要求進步,要不斷的求新、求發展,不能夠墨守成規,更不能夠退轉。“西”方,“廣目”,叫你多看。“北”方,“多聞”,叫你多聽。這是講“博學多聞”,唯有博學多聞,才能夠日新又新;唯有日新又新,才能夠做到負責盡職。你看看這個四天王,代表這個意思。當中,供養的是“彌勒菩薩”像,我們現在供養的是布袋和尚;布袋和尚,他所表現的是“生平等心”,“成”就“喜悅”之“相”,所以笑咪咪的,代表的是“慈悲方便”。佛法裏常說,佛門是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。彌勒菩薩所代表的,代表的根本,代表的方便門。所以你一進佛門,看到天王殿,你要曉得這個意思。那麼換一句話說,沒說一句話,就已經給你上一課了,你所得到的就很多很多了。
那麼再說大殿—“主殿”,我們一般講“大雄寶殿”,這不說大雄寶殿,說主殿。這個主殿裏面,一定是一“佛”,二“菩薩”,一定是這樣供養的。譬如說西方叁聖,當中是阿彌陀佛,觀世音菩薩,大勢至菩薩,一定是這樣的。這個“一佛二菩薩”,是“表體一”個,“用”是無量的,二是表“多”,一體多用,是代表這個意思。“體”呢?“佛”來代表,是“表清淨法身”,這是體。這個菩薩,表“報身”、“化身”,“表權二智”,這是“用”,這有一位“菩薩”一定是代表權實二智。另外一位菩薩一定是代表“慈悲方便”,所以表用,這個都是報、化二身。那麼以西方叁聖呢?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方便,大勢至菩薩代表權實二智。如果是華嚴叁聖,毗盧遮那佛表清淨法身,文殊菩薩表權實二智,普賢菩薩表慈悲方便。叁寶佛裏面,當中是釋迦牟尼佛,表清淨法身。大乘裏面,文殊、普賢。小乘裏面,迦葉尊者、阿難尊者,阿難尊者表的是權實二智,迦葉尊者表的是慈悲方便。你就懂得這個道理,才曉得主殿裏頭爲什麼要供一佛二菩薩,道理在此地。
那麼現在,我們在看這個末後一段。“複次世界及佛,皆言有者”,裏頭“具四”個意思,這四個意思就是四悉壇的意思,前面跟諸位介紹過。第一個意思是“的”的確確“標”示出真“實”的“境”界,希望我們“欣求”啊!第二個意思,“誠”實“語”所“指示”,“令”我們要“專一”,這是相當相當重要。極樂世界是現代的,不是過去的;極樂世界佛,也是現代的,不是過去的。像我們釋迦牟尼佛,已經過去了。統統都是現在有,我們應當要求;佛是誠實語指示我們,我們要一心去求,不要打閑岔,不要好高骛遠,不要再搞別的法門。第叁個,“簡”別不是“乾闼婆城”,乾闼婆城是幻化的,不是真實的。“非陽焰”,陽焰是北方地上一種氣,遠看到,像是水;近看,沒有。所以這個爐,它是畜生,它口渴了,想喝水;它看到陽焰以爲是水,那麼就在前面不太遠了,它就往前面跑,跑到那個地方,還在前面,永遠沒有水。渴若陽焰,這是迷信;不是“權現”,權現是方便,爲“曲”,來現一個境界,來安慰安慰你,不是的。也不是“保真偏袒”,保真偏袒就是我們一般人講,保證,到底是有沒有了,還靠不住,只是憑人家的擔保,憑人家的保證,不見得是真實的。
蕅益大師這幾句話,有很深的用意,爲什麼呢?都是破除我們的疑惑,“破魔邪”見,“權”,權教,“小”乘。魔邪權小,對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他不相信,他認爲這是佛假設的,是理想的世界,不是真實的事情。所以我們要相信,決定不是理想國,不是假設的,不是佛故意在那裏說來安慰我們的,不是的。而是千真萬確,確實有西方,有阿彌陀佛;不但有,現在在,現在就有。第四,“圓彰性具,令深證故。”這個彰是彰明的彰,彰顯的彰;是圓滿顯示給我們,這一些都是性具的呀!本性裏面,“圓”是圓滿,本性裏頭原來具足的,希望我們要深證。特別提出深證,不是淺證;淺證,證得事一心;或者證得理一心證得淺,不夠的。理一心裏面,我們要往深處證,因爲理一心諸位曉得,裏頭有四十二個階級,證到圓滿,才究竟成佛。這四個意思,第一個就是“世界”悉壇,世界悉壇叫我們生歡喜心。第二,誠語指示,令專一故,“爲人”悉壇,指示我們修學最理想的一個法門。第叁段的意思,“對治”,破除我們的疑惑,增長我們的信心。最後這一條,是“第一義”悉壇,叫我們真正地能夠達到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那麼由此可知,這個序分裏頭,已經給我們說明了本經旨趣之所在。
序分末後一段經文,這一句經文,“今現在說法”,這一句話意思說得很深,對我們只期望很厚。意思是說,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,“依”報,阿彌陀佛跟諸上善人,“正”報,都是“現在今時”,“正應發願往生”。如果他是過去、是未來,那不必說了。過去那等于講故事,未來我們心裏頭向往;他是現在啊!現今啊!趕快發願往生,“親近彌陀如來”。一個人在無量劫當中,要是有機會能夠親近如來,親近到佛,這個福報太大太大了,正是開經偈裏面所講的,百千萬劫難遭遇啊!那麼阿彌陀佛今現在,這種大好的機緣,怎麼能錯過?聞佛法,“親聞佛”所說“法”,這才能“速成正覺也”。聽別人說的,傳說,不是親聞。我們今天看經,經是阿難他們結集的,我們是從佛弟子當中傳聞,不是親聞,那有親聞的這種功德殊勝呢?所以今現在說法,就是鼓勵我們要發願親聞。
這一段是總結,“結出發起的大義”,經文雖然不長,裏面叁個意思。第一個是“依”報“正”報,都是“現在實在有”的,這是大師“勸”我們相“信”,釋迦牟尼佛勸我們相信啊!“世界名極樂”,你就想極樂這兩個字,這個多自在,“勸”我們發“願”。“佛號阿彌陀”,無量覺,“勸”我們“持名妙行”,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,是妙行;八萬四千行門裏面,第一行門,它怎麼不妙呢?這一個行門具足,前面講了,圓收圓超一切法門,這叫妙行。“信願行”,這“叁資糧”,就是叁個條件,全“具足”了,都有了。不但具足,“成就”了,確實有叁資糧具足成就,下面“必得往生”這個字全誠肯定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你必定得往生。
“此門修行”,這是講淨土,特別是指我們小本彌陀經,裏面所講的理論與方法。“唯以阿彌陀佛爲所緣”,這是叫你執持名號,“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,心中不雜余想”,這個是真正念佛,二六時中,你的心裏頭只有一個念頭,這一個念頭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或者只有阿彌陀佛這四個字,二六時中,念念在心裏頭,“心”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你的“心”,你的“心”跟阿彌陀佛已經變成一個了;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,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,“必得成就一心不亂。”一心不亂,能生,決定往生,西方極樂世界是所生,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呢?
全經我們才把序分講盡,這個序分才講完,經中的大意,已經非常明顯地呈現出來。那麼換句話說,諸位如果能信得過,能夠真正的理解,修行的綱領大略已經得到了。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如佛之本懷呀!稱佛之本懷呀!決定會得到圓滿的成就。下面,則是本經的正宗分了,正宗分裏面有叁段,也是講的信願行,那是給諸位要細說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七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