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八卷

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八卷

  淨空法師講述

  前面已經將序分介紹過了,今天要給諸位介紹的是正宗分,這是一部經裏面,最主要的部份。在本經正宗分,一共是分成叁大段落。那麼這個叁大段,也是就信、願、行而分的。大概在古德注解本經分科的概念,幾乎都是相同的,但是段落的起止,卻各有不同。譬如蓮池大師,他老人家在疏鈔裏面的分法,就沒有發起序;而是將發起序就列入了正宗分的第一個段落。那麼蕅益大師,他有發起序,而且將六方佛判做流通分,那麼的確也有他的道理。那麼諸位如果看疏鈔,看要解,看圓中鈔,就曉得古人分判的段落不相同,但是信、願、行這個叁大段的構想,幾乎是一致的。

  那麼我們研究這部經,以要解爲主。要解這個叁大段的名稱,第一段是廣陳依正以啓信。“陳”是陳說,也就是詳細的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、正報,也就是說極樂世界那一邊的生活狀況,無論是在物質的生活,在精神的生活。其目的,是叫我們啓信。在第二個段落裏面,是特別勸勉我們應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麼這是說的發願。這是釋迦牟尼佛,我們的本師,特別勸勉我們。最後這一段,就是告訴我們怎麼個去法,這是正式地指示我們持名這一種修行方法,以建立行門。那麼這是正宗分裏面,這個叁大段,信、願、行叁大段。

  這個信、願、行,是這一部經的宗旨之所在,這是我們要好好地把它記住。這個叁科,這個地方很清楚,諸位把它記住。我們在講解裏面,曉得段落,就不必要交代了,大段落會交代得很清楚。這個啓信、發願、修行,這個信與願叫慧行,那麼這是講前導,它在前面引導正信、切願。持名是這一個法門裏面正修,六度萬行是屬于助修,所以說一部經的要旨不外乎這叁個字。古人又說,“得生與否”,這個“得生”,就是你能不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?“全由信願之有無”,就看你有沒有信願?這是決定你能不能生。品位高下,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,你那個地位的高下;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,每一土裏面各有叁輩九品,所以到那邊地位高下,有很大的差別。那麼這是“全由持名之深淺”,就是我們功夫的淺深。功夫深,你到那邊地位就高,品位高;功夫淺,當然你到那邊的時候,你地位也淺。如果我們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要建立信願,這個信願也不是說建立就建立了,沒有那麼容易。這個法門諸位要記住,這是難信之法門,所以必須要把大乘佛法的道理要了解,淨土法門的原理要懂得,你的信心才能夠建立,你的願才真正能夠發出來,然後努力去修行,增高你自己的品位,決定往生。而且得到高品位的往生,那麼這也是世尊以及曆代祖師,在這一部經裏面,對我們的期望。

  下面這是經文。經文先講依報,依報就是生活的環境非常之妙。當然不能夠細說,只能夠略舉其段,希望我們能夠舉一反叁,一聞千悟,那麼這是聞法很重要的原則。

  經文“舍利弗,彼土何故名爲極樂”,這一句話是征問,因爲舍利弗尊者是提不出問題來。佛叫著他說,舍利弗,彼土,這是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,那一邊。爲什麼名字叫極樂呢?下面這是佛自己來解釋,“其國衆生,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”這一節經文完全是就能受用人而說的,能受用的人。

  那麼在經文裏面,我們首先要了解“衆生”是什麼意思?衆苦、諸樂,這是相當緊要的,一定要詳細地說明白。衆生是能受用的人,等覺以下皆可以名,等覺以下都可以用這個名。換一句話說,佛與衆生,這是對等而稱的;這個衆生的本意,在這個地方,衆緣和合而生起之假相,曰衆生,這個希望大家要注意到。因爲在佛法裏這一個名詞用得太多了,非常地廣泛,我們要曉得它本來的意思,以及它引申的意思;它的本意是,衆緣和合而生起的假相。那麼由此可知,情與無情都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假相。它引伸的意思,就是衆多的意思。我們現在常常講的衆生。這個概念裏面,都是以爲芸芸衆生,很多很多的人,稱之爲衆生,這是引伸的意思;在經論裏頭用得也相當的普遍。可是如果我們要不明了它的本意,只知道引申的意思,那是決定不夠的。爲什麼呢?沒有辦法破煩惱、執著,沒有方法破迷開悟。諸位曉得佛法的修學,無論是那一宗那一派,無論是那一個法門,都是以破迷開悟爲目標,所謂是殊途同歸。經上常說的,“方便有多門”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無邊法門,“歸元無二路”,總是斷煩惱、見真性,也是本經裏面所說的,“一心不亂”,總是以這個爲歸宿。佛門常常稱呼人稱衆,譬如一個寺院裏,我們要去請教人家,你這個寺院住了多少人?那麼這是,這一種說法,在我們聽起來沒錯啊!可是在佛法上則不然,佛門裏面一聽就曉得你是個外行人。如果你要問他,你這個寺院裏住了多少衆?他一聽,你是很內行的。這樣地稱說,其用意,破我執。這一句話的意思是,你這個寺院裏面,住了幾個衆緣和合的假相?如果說是問你住了多少人,你就會著事相,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你會著相,所以這種稱呼是破執著的稱呼。一個人也稱衆,一個人他是四大五蘊,衆緣合和的假相。所以我們曉得衆生的本意,才能夠依文字,起關照,證實相。那麼由此可知,佛門就在術語上,都是誘導我們破迷開悟;這一個名詞術語用意如是,所有的名相無不如是,都是提起我們關照功夫而施設的。

  那麼再看經裏面所講的衆苦,衆苦是什麼意思?這是佛門常稱集衆,意思都是破迷破執著。那麼經上講,無有衆苦,這個“衆”在此地是講衆多的意思,苦太多太多了。經上常講的八萬四千塵勞。八萬四千苦。苦就是病,所以佛有八萬四千法門,來對治八萬四千苦。說得太多了,說也煩,聽也麻煩,因此經論裏頭常常講衆苦,一切苦,把它歸納爲叁苦,就是這個叁種;八苦就是指的這個八種。那麼諸位要曉得,叁苦裏面包括八苦,所以叁苦的範圍大,八苦不包含叁苦,八苦的範圍小,就是叁苦裏面的一種,一種裏頭再分別八種,那麼在這個表解裏頭,諸位能夠看得很清楚。

  常講的八萬四千塵勞,就是八萬四千苦。苦就是病,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八萬四千苦;說得太多了,說也煩,聽也麻煩,因此經論裏頭常常講衆苦、一切苦,把它歸納爲叁苦,就是這個叁種;八苦,就是這個八種。那麼諸位要曉得,叁苦裏面包括八苦,所以叁苦的範圍大;八苦不包含叁苦,八苦的範圍小,只是叁苦裏面的一種,一種裏面再分爲八種,那麼在這個表解裏頭,諸位能夠看得很清楚。那麼這個叁苦、八苦,是一切衆生可以說是人人具足,所以是一切有情衆生個個具足。叁界之內也統統具足,在欲界裏面,這個叁類的苦統統都有。欲界裏面包含著有六層天: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這個叁苦、八苦全都具足。到色界天,因爲他“欲”斷了,所以“苦苦”沒有;“苦苦”是中斷了,他有“壞苦”,他有“行苦”,因爲他有色相。那麼到無色界天,他連色相也沒有了,沒有色相,當然就沒有“壞苦”,沒有成壞之苦,可是他有行苦;行苦是念念遷流不息,他有這個苦處。

  我們現在簡單給諸位介紹這個“八苦”,八苦裏面第一個是“生苦”,那麼生就是講的出生,這一樁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經曆過,雖然經曆過,這個事情現在都忘掉了。佛在經典裏面,給我們形容這個事情,說我們在投胎的時候,諸位曉得,一個人,這是假設,他到世間,也就是我們講的人道;到世間來投胎,得到這個報身,是他自己前生五劫的善業所感而來受生的。當然他與父母是有緣分,沒有緣分不會到他家來投胎。

  那麼佛在經典裏面跟我們說,父母與子女有四種緣,第一種,過去父母對他有恩,他是來報恩的,那麼既是來報恩,當然就是我們世俗裏面常說的孝子賢孫,這是報恩而來。第二種類,那是報怨,過去父母是他的仇家,這一世遇到了,他是報仇報怨而來,他生在你家做你的兒女,到他長大之後,他作奸犯科,會搞得你家破人亡,我們世俗間常講的敗家子,這是報怨而來的。第叁類,討債而來的,討債鬼,那麼這些小孩多半非常可愛。如果父母欠他少,他或者叁、四歲就夭折了;如果欠他多,到一、二十歲,他走了;費了多少心血,多少金錢來培養他,到他剛剛要成立了,他走了,這是屬于討債的。第四類是還債的,那是他欠父母的。這個小孩他將來對父母衣食、物質上的供養不會缺乏;當然也要看他欠父母欠的多少,欠得多,供養得很豐厚,欠得少,供養就比較要薄一點。他對父母沒有孝敬之心,沒有孝順心,只是照顧他生活而已,這是屬于還債的類型。佛給我們說如果沒有這四種緣,不會到你家來的,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情形。人與人之間,父子這個關系最密切,是基于這四種緣。除父子之外,朋友之間的交往,乃至于一生當中與某個人只有一面之緣,也有這四種關系,只是在關系裏頭有厚薄輕重不等同而已,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。真正懂得其中的關系,業力就可以轉變,命運可以改造;如果不懂得,不能夠轉業,那麼一定是隨業流轉,這個就苦不堪言了。

  那麼說到苦苦,這個八種啊!苦苦上面是動詞,下面這個苦是名詞。第一種是生苦,投胎來的時候,入胎了,他在母親肚子裏頭十個月的懷胎,這十個月相當之痛苦,佛把這種苦比做地獄,叫胎獄之苦。母親要是吃涼的東西,他在肚子裏面感受就好比寒冰地獄,母親吃熱的東西,他感受就像火燒身體一樣,所以叫十個月胎獄之苦啊!正因爲這個胎獄太苦了,所以他把前生的事情都忘掉了,如果在胎獄,胎胞裏面,要是很自在很安樂,他前世的事情那有不記得的道理?我們試問問,今天那一個人還能夠記得前生的事情?他爲什麼不記得前生?就是經過一次大苦難,把前面的事情給忘掉了。

  如果你說我不信,那麼可以舉個例子來說,這個世間有很多聰明伶俐的這些…

《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