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三卷)

 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三卷)

  净空法师讲述

 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

  诸位同学,大家好!我们接著介绍莆田林氏,这是第四个例子,好善积德的果报。莆田林家早年有一位老祖母,好善好施,常做粉团布施给穷人。长年累月,她都不疲不厌,欢欢喜喜,救济穷苦的人。

  【一仙化为道人】

  有一个仙人,化为道人。仙化道人,我们不必去猜疑他,我们只看到是“有一个穷道人”。

  【每旦索食六七团】

  他每天也到这个地方来索取六、七团,他每天都来。

  【母日日与之】

  这个老母天天给他。他要的多,别人要一个、两个,他每天都要六、七个。

  【终三年如一日】

  这样每天去要,要了三年,这个老太太都欢欢喜喜的给他。

  【乃知其诚也】

  这个知道老太太布施救人是出自于真诚。

  【因谓之曰】

  这一天道长就跟老太太说,他说:

  【吾食汝三年粉团,何以报汝?】

  我吃了你三年,每天吃六、七个粉团,我吃了三年,我以什么来报答你?他说:

  【府后有一地,葬之。】

  你家里有一块宝地,他说:“将来死后葬在那个地方。”

  【子孙官爵,有一升麻子之数。】

  将来你的子孙作官的人数,就像一升芝麻那么多。诚心救人!

  【其子依所点葬之,初世即有九人登第,累代簪缨甚盛,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。】

  这个话是真的。我过去在福建建瓯住过六年,一直到抗战时期,他们家里头代代还有贤人。她的后代依照道长指点,把她葬在那个地方。果然,葬下去第一代,她的后人就有九个中进士,所以在福建有这么一句话,“无林不开榜”。每当科举的时候,考试中举人、中进士的,林家人最多。这是他们的祖宗,这个老太太诚心布施救人,终年不疲不倦。“累代”是世世代代。“簪缨”,这是讲从前作官戴的帽子。帽子上面的带子叫缨,系帽的带子叫“缨”,这边插发的是“簪”。这都是说明官做得很大。这个家族非常的兴旺,无不是得力于祖宗积德。子孙继续不断行善积德,保持家风,代代不坠。

  在中国这个例子有很多,最著名的是范仲淹。我们在古文里面读的《义田记》,知道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,一生积功累德,不疲不厌。所以,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赞叹,中国祖宗积的大德,后世子孙代代都受到他的福荫,有三个人。第一个是孔子,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,世世代代的帝王对孔夫子都尊敬。今天,在民国时代,孔子的后裔在国外都受到外国人的尊敬,夫子的余福。第二位就是讲范仲淹,到民国初年,八百年不衰。这是宋朝时候人。第三位,他讲的是叶状元,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末,三百年不衰。印光大师举这三个人,祖宗积的德厚。再看下面第五位:

  【冯琢庵太史之父】

 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。

  【为邑庠生】

  “邑”是县。在县学校,“庠”是学校,也算是公立的,县立的学校作学生的时候。“庠生”,一般讲秀才。

  【隆冬早起赴学】

  冬天早起,到学堂里面去。

  【路遇一人,倒卧雪中,扪之,半僵矣。】

  他在路上看到有一个人,倒在雪堆里头。他去摸摸他,还没死,但是已经快冻僵了。

  【遂解己绵裘衣之】

  他自己穿的是绵的或者是皮的衣服,这个外衣,他赶紧脱下来,把他包起来。

  【且扶归救苏】

  把这个人扶到家里来,把他救活了。这是救人一命,佛家常讲:“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图。”这个话意味深长。一般人只知道建寺庙,“浮图”是宝塔,“七级”就是七层的宝塔,建这个功德很大。现在又作兴造大佛像,大概造大佛像比造宝塔的功德更大了。我想了又想古人这一句话,救人一命胜造一百米的佛菩萨像,不只七级浮图。你造那么大的佛菩萨像有什么用处?今天这个世间苦难的人太多,多少人在饥饿的边缘上,没有吃、没有穿,生病没有医药,多么可怜!建一个大佛像、建一个宝塔需要花多少钱,你把这些钱拿去救济这些灾民、这些在饥饿边缘的人,我相信你这个功德无量无边。救人一命果报都不可思议,得这么大的福,你要是能够救千万人的生命,我相信你的后代作官兴旺,就跟前面老道所讲的,人数也是一升芝麻那么多。为什么不做?我们要多想想。什么是真实的功德,什么是假的功德,这里头有一个标准。凡是真正令一切苦难众生得到好处、得到利益的,这个功德是真实的;如果令一切众生得不到实质上的利益,这功德是假的。

  所以我很不赞成造这些大佛像。有人说,这个大佛像坐在这个地方,这一方人都得平安了。未必,这是属于迷信。一方得福,一方平安,要靠什么?靠教化,要靠改变人心。现在这个世间人心,全世界几乎都不例外,自私自利天天在增长,贪嗔痴慢天天在增长,这是灾祸的根源。造一个大佛像就能把它镇住,哪有这个道理!能够化解劫难,要提倡教育;佛教的教育。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,是慈悲的教育,是爱的教育,教导大家舍弃自私自利,放下名闻利养、贪嗔痴慢,无条件的牺牲奉献,去帮助这个社会,帮助一切苦难人民,佛是教我们这些。我们明白了,真正肯依教奉行,我们自己得度了,也真正能够造福社会、造福人群,这是佛陀的教诲。

  假如说造宝塔、造佛像功德真有那么大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为什么不去造大佛像?为什么不去造大宝塔?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,他老人家在世,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除了讲经说法教学之外,他没做别的事。他也没有去打过什么水陆法会,也没有拜过什么忏,甚至于现在讲的打个佛七、打个禅七,我们在经书里都找不到。这是后人搞的,佛菩萨没有搞这个事情。我们学佛,一定要向佛菩萨学习。佛菩萨在哪里?经典。我们一定要依照经典的理论、方法来修学,效法佛菩萨,学习佛菩萨,这才是真正的释迦牟尼佛的学生。我们在此地看到冯琢庵救人一命,他得的感应:

  【梦神告之曰】

  这是晚上作梦,梦到一个天神告诉他:

  【汝救人一命,出至诚心,吾遣韩琦为汝子。】

  这就讲到轮回。“韩琦”是宋朝时候人,英宗、神宗时候,他做过十年宰相,也做过元帅,是一个文武全才了不起的伟人,在历史上我们读到他,深得当代、后世人的尊敬。在那个时候,他跟范仲淹齐名,两个人都是出将入相。冯琢庵的父亲做这桩好事情,这个神人说:“我派遣韩琦做你的儿子。”

  【及生琢庵,遂名琦。】

  琢庵是他的字,他的名字叫琦。他父亲取这个字,就是梦中有这么一回事情。果然,他的官做到太史,太史就是从前的翰林。再看下面举第六个例子:

  【台州应尚书】

  浙江省台州有一位应尚书,“尚书”就是现在讲的部长,官做到部长。

  【壮年习业于山中】

  “习业”是读书;在山中读书。从前读书人多半都寄住在寺院,寺院确实提供给读书人最好的学习场所。古时候学校没有那么多,一个县通常只有一个学校—县学,所以读书的环境很难找得到。除了寺庙之外,那就是大户人家。富贵人家家里面有藏一些图书,请老师在家里面教自己的子弟,这称为私塾。那个藏书的数量都不会太多,所以大规模的藏书都在寺院的藏经楼,藏经楼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图书馆。寺院的藏经楼不仅仅是收藏佛书,在中国,儒家的、道家的、诸子百家,几乎全部都收藏。出家人真正在做学问,真正在修养自己身心、德行,所以他们都是非常好的老师。从前念书人,秀才,一般都愿意到寺庙亲近出家人,寺庙有丰富的藏书,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,都可以向出家人请教。而出家人教导他们都是义务的,这是佛家所修积的功德,所积的善行。但是现代佛教寺院已经变质了,完全跟古时候不一样。古时候是个教学的场所,现在变成经忏的场所,跟鬼打交道的场所,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。他习业在山中;山中,一定是住在寺庙里面。

  【夜鬼啸集】

  晚上这些地方鬼很多。

  【往往惊人,公不惧也。】

  旷野之处,这些妖与鬼确确实实是有。胆小的人都不敢住,应先生有胆量、心地正直,不怕这些邪魔鬼怪。所以他不怕,他依旧在山中读书。

  【一夕闻鬼云】

  有一天晚上,听到鬼在讲话。

  【某妇以夫久客不归,翁姑逼其嫁人。明夜当缢死于此,吾得代矣。】

  这是鬼在谈话,他说某一个人家,这个妇女因为她的丈夫离开家乡很久都没有回来,大概她的公婆以为他的儿子死了,逼著这个媳妇去改嫁;媳妇不愿意,所以她就起了个念头,明天到这个地方来上吊自杀。所以这个鬼,我们就晓得,吊死鬼。吊死鬼要找替身,他要找不到替身,他就没有办法去投胎。这是佛法里头说得少,道教里面讲得多,对这个事情说得很多。凡是横死的、自杀的,都要找替身。所以自杀很痛苦,这个事情万万做不得!道家跟我们说,自杀的人每七天他要重复表演一次,所以非常苦。上吊,每七天他要去吊一次,什么时候找到替身,他什么时候才能脱身;跳楼死的,每七天他要跳一次。你说这个可怜不可怜?所以人再怎么不得已,都不可以有自杀的念头,这是决定错误的行为,万万不可!当你找到替身,你投胎,还是随业流转,苦不堪言!这个吊死鬼也很难得,明天有人来上吊,他可以找到替身,他可以去投胎了。“吾得代矣”,他得代替了。

  【公潜卖田,得银四两。即伪作其夫之书,寄银还家。】

  应尚书听到鬼在这里说话,他心里面就有了主意。明天一早回去,赶紧把田卖掉,卖了几亩田,得四两银子,再写一封信,伪造他的儿子写一封家信,连这四两银子,赶紧送到这个家庭。这个家里头,他的父母一看到:“儿子有书信回来了,没死。”

  【其父母见书,以手迹不类,疑之。】

  这笔迹不对,就怀疑。

  【继而曰:书可假,银不可假,想儿无恙。妇遂不嫁。其子后归,夫妇相保如初。】

  应尚书救了一个人的命。这一对公婆看到有人寄信回来,又寄了银子回来,虽然这个信笔迹不对,但是想了,银子…

《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三卷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