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叁卷)
淨空法師講述
中國深圳鳳凰衛視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接著介紹莆田林氏,這是第四個例子,好善積德的果報。莆田林家早年有一位老祖母,好善好施,常做粉團布施給窮人。長年累月,她都不疲不厭,歡歡喜喜,救濟窮苦的人。
【一仙化爲道人】
有一個仙人,化爲道人。仙化道人,我們不必去猜疑他,我們只看到是“有一個窮道人”。
【每旦索食六七團】
他每天也到這個地方來索取六、七團,他每天都來。
【母日日與之】
這個老母天天給他。他要的多,別人要一個、兩個,他每天都要六、七個。
【終叁年如一日】
這樣每天去要,要了叁年,這個老太太都歡歡喜喜的給他。
【乃知其誠也】
這個知道老太太布施救人是出自于真誠。
【因謂之曰】
這一天道長就跟老太太說,他說:
【吾食汝叁年粉團,何以報汝?】
我吃了你叁年,每天吃六、七個粉團,我吃了叁年,我以什麼來報答你?他說:
【府後有一地,葬之。】
你家裏有一塊寶地,他說:“將來死後葬在那個地方。”
【子孫官爵,有一升麻子之數。】
將來你的子孫作官的人數,就像一升芝麻那麼多。誠心救人!
【其子依所點葬之,初世即有九人登第,累代簪纓甚盛,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。】
這個話是真的。我過去在福建建瓯住過六年,一直到抗戰時期,他們家裏頭代代還有賢人。她的後代依照道長指點,把她葬在那個地方。果然,葬下去第一代,她的後人就有九個中進士,所以在福建有這麼一句話,“無林不開榜”。每當科舉的時候,考試中舉人、中進士的,林家人最多。這是他們的祖宗,這個老太太誠心布施救人,終年不疲不倦。“累代”是世世代代。“簪纓”,這是講從前作官戴的帽子。帽子上面的帶子叫纓,系帽的帶子叫“纓”,這邊插發的是“簪”。這都是說明官做得很大。這個家族非常的興旺,無不是得力于祖宗積德。子孫繼續不斷行善積德,保持家風,代代不墜。
在中國這個例子有很多,最著名的是範仲淹。我們在古文裏面讀的《義田記》,知道範仲淹先生從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,一生積功累德,不疲不厭。所以,民國初年印光大師贊歎,中國祖宗積的大德,後世子孫代代都受到他的福蔭,有叁個人。第一個是孔子,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,世世代代的帝王對孔夫子都尊敬。今天,在民國時代,孔子的後裔在國外都受到外國人的尊敬,夫子的余福。第二位就是講範仲淹,到民國初年,八百年不衰。這是宋朝時候人。第叁位,他講的是葉狀元,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末,叁百年不衰。印光大師舉這叁個人,祖宗積的德厚。再看下面第五位:
【馮琢庵太史之父】
馮琢庵太史的父親。
【爲邑庠生】
“邑”是縣。在縣學校,“庠”是學校,也算是公立的,縣立的學校作學生的時候。“庠生”,一般講秀才。
【隆冬早起赴學】
冬天早起,到學堂裏面去。
【路遇一人,倒臥雪中,扪之,半僵矣。】
他在路上看到有一個人,倒在雪堆裏頭。他去摸摸他,還沒死,但是已經快凍僵了。
【遂解己綿裘衣之】
他自己穿的是綿的或者是皮的衣服,這個外衣,他趕緊脫下來,把他包起來。
【且扶歸救蘇】
把這個人扶到家裏來,把他救活了。這是救人一命,佛家常講:“救人一命,勝造七級浮圖。”這個話意味深長。一般人只知道建寺廟,“浮圖”是寶塔,“七級”就是七層的寶塔,建這個功德很大。現在又作興造大佛像,大概造大佛像比造寶塔的功德更大了。我想了又想古人這一句話,救人一命勝造一百米的佛菩薩像,不只七級浮圖。你造那麼大的佛菩薩像有什麼用處?今天這個世間苦難的人太多,多少人在饑餓的邊緣上,沒有吃、沒有穿,生病沒有醫藥,多麼可憐!建一個大佛像、建一個寶塔需要花多少錢,你把這些錢拿去救濟這些災民、這些在饑餓邊緣的人,我相信你這個功德無量無邊。救人一命果報都不可思議,得這麼大的福,你要是能夠救千萬人的生命,我相信你的後代作官興旺,就跟前面老道所講的,人數也是一升芝麻那麼多。爲什麼不做?我們要多想想。什麼是真實的功德,什麼是假的功德,這裏頭有一個標准。凡是真正令一切苦難衆生得到好處、得到利益的,這個功德是真實的;如果令一切衆生得不到實質上的利益,這功德是假的。
所以我很不贊成造這些大佛像。有人說,這個大佛像坐在這個地方,這一方人都得平安了。未必,這是屬于迷信。一方得福,一方平安,要靠什麼?靠教化,要靠改變人心。現在這個世間人心,全世界幾乎都不例外,自私自利天天在增長,貪嗔癡慢天天在增長,這是災禍的根源。造一個大佛像就能把它鎮住,哪有這個道理!能夠化解劫難,要提倡教育;佛教的教育。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,是慈悲的教育,是愛的教育,教導大家舍棄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、貪嗔癡慢,無條件的犧牲奉獻,去幫助這個社會,幫助一切苦難人民,佛是教我們這些。我們明白了,真正肯依教奉行,我們自己得度了,也真正能夠造福社會、造福人群,這是佛陀的教誨。
假如說造寶塔、造佛像功德真有那麼大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爲什麼不去造大佛像?爲什麼不去造大寶塔?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,他老人家在世,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除了講經說法教學之外,他沒做別的事。他也沒有去打過什麼水陸法會,也沒有拜過什麼忏,甚至于現在講的打個佛七、打個禅七,我們在經書裏都找不到。這是後人搞的,佛菩薩沒有搞這個事情。我們學佛,一定要向佛菩薩學習。佛菩薩在哪裏?經典。我們一定要依照經典的理論、方法來修學,效法佛菩薩,學習佛菩薩,這才是真正的釋迦牟尼佛的學生。我們在此地看到馮琢庵救人一命,他得的感應:
【夢神告之曰】
這是晚上作夢,夢到一個天神告訴他:
【汝救人一命,出至誠心,吾遣韓琦爲汝子。】
這就講到輪回。“韓琦”是宋朝時候人,英宗、神宗時候,他做過十年宰相,也做過元帥,是一個文武全才了不起的偉人,在曆史上我們讀到他,深得當代、後世人的尊敬。在那個時候,他跟範仲淹齊名,兩個人都是出將入相。馮琢庵的父親做這樁好事情,這個神人說:“我派遣韓琦做你的兒子。”
【及生琢庵,遂名琦。】
琢庵是他的字,他的名字叫琦。他父親取這個字,就是夢中有這麼一回事情。果然,他的官做到太史,太史就是從前的翰林。再看下面舉第六個例子:
【臺州應尚書】
浙江省臺州有一位應尚書,“尚書”就是現在講的部長,官做到部長。
【壯年習業于山中】
“習業”是讀書;在山中讀書。從前讀書人多半都寄住在寺院,寺院確實提供給讀書人最好的學習場所。古時候學校沒有那麼多,一個縣通常只有一個學校—縣學,所以讀書的環境很難找得到。除了寺廟之外,那就是大戶人家。富貴人家家裏面有藏一些圖書,請老師在家裏面教自己的子弟,這稱爲私塾。那個藏書的數量都不會太多,所以大規模的藏書都在寺院的藏經樓,藏經樓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圖書館。寺院的藏經樓不僅僅是收藏佛書,在中國,儒家的、道家的、諸子百家,幾乎全部都收藏。出家人真正在做學問,真正在修養自己身心、德行,所以他們都是非常好的老師。從前念書人,秀才,一般都願意到寺廟親近出家人,寺廟有豐富的藏書,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,都可以向出家人請教。而出家人教導他們都是義務的,這是佛家所修積的功德,所積的善行。但是現代佛教寺院已經變質了,完全跟古時候不一樣。古時候是個教學的場所,現在變成經忏的場所,跟鬼打交道的場所,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。他習業在山中;山中,一定是住在寺廟裏面。
【夜鬼嘯集】
晚上這些地方鬼很多。
【往往驚人,公不懼也。】
曠野之處,這些妖與鬼確確實實是有。膽小的人都不敢住,應先生有膽量、心地正直,不怕這些邪魔鬼怪。所以他不怕,他依舊在山中讀書。
【一夕聞鬼雲】
有一天晚上,聽到鬼在講話。
【某婦以夫久客不歸,翁姑逼其嫁人。明夜當缢死于此,吾得代矣。】
這是鬼在談話,他說某一個人家,這個婦女因爲她的丈夫離開家鄉很久都沒有回來,大概她的公婆以爲他的兒子死了,逼著這個媳婦去改嫁;媳婦不願意,所以她就起了個念頭,明天到這個地方來上吊自殺。所以這個鬼,我們就曉得,吊死鬼。吊死鬼要找替身,他要找不到替身,他就沒有辦法去投胎。這是佛法裏頭說得少,道教裏面講得多,對這個事情說得很多。凡是橫死的、自殺的,都要找替身。所以自殺很痛苦,這個事情萬萬做不得!道家跟我們說,自殺的人每七天他要重複表演一次,所以非常苦。上吊,每七天他要去吊一次,什麼時候找到替身,他什麼時候才能脫身;跳樓死的,每七天他要跳一次。你說這個可憐不可憐?所以人再怎麼不得已,都不可以有自殺的念頭,這是決定錯誤的行爲,萬萬不可!當你找到替身,你投胎,還是隨業流轉,苦不堪言!這個吊死鬼也很難得,明天有人來上吊,他可以找到替身,他可以去投胎了。“吾得代矣”,他得代替了。
【公潛賣田,得銀四兩。即僞作其夫之書,寄銀還家。】
應尚書聽到鬼在這裏說話,他心裏面就有了主意。明天一早回去,趕緊把田賣掉,賣了幾畝田,得四兩銀子,再寫一封信,僞造他的兒子寫一封家信,連這四兩銀子,趕緊送到這個家庭。這個家裏頭,他的父母一看到:“兒子有書信回來了,沒死。”
【其父母見書,以手迹不類,疑之。】
這筆迹不對,就懷疑。
【繼而曰:書可假,銀不可假,想兒無恙。婦遂不嫁。其子後歸,夫婦相保如初。】
應尚書救了一個人的命。這一對公婆看到有人寄信回來,又寄了銀子回來,雖然這個信筆迹不對,但是想了,銀子…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叁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