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三卷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真的。总不能说无缘无故人家把银子送给你,想想一定儿子平安无事,所以就不再逼著媳妇改嫁。救了媳妇一命,应尚书救了这一命。不但救了一命,而且成就这一对夫妇,保全而不至于分离。所以他的儿子以后果然回来了。应先生做了一桩阴德,他做这个事情没有人知道。这个事情做了之后:

  【公又闻鬼语曰:我当得代,奈此秀才坏吾事。】

  本来他找到替身了,哪里晓得被这个秀才破坏了,这个秀才指的是应先生,被他破坏了。

  【旁一鬼曰:尔何不祸之?】

  旁边有个鬼,他说:“你为什么不去害他?”

  【曰:上帝以此人心好,命作阴德尚书矣。吾何得而祸之?】

  这个吊死鬼就说:“上帝知道这个人心很好,已经命他作阴德尚书。我怎么能再害他?”

  【应公因此益自努励,善日加修,德日加厚。】

  应大犹听到鬼在这里谈话,自己更加勉励,知道这一桩事情做对了。上帝命他作阴德尚书,他自己哪里晓得?换句话说,他将来就有做部长的命,这是鬼把这个消息透给他。所以,他就更加努力断恶修善。所以这个善天天增加,德天天加厚。

  【遇岁饥,辄捐谷以赈之。遇亲戚有急,辄委曲维持。遇有横逆,辄反躬自责,怡然顺受。】

  这都是知道回头是岸,知道怎样去做好事。荒年,饥荒的时候,他捐谷去赈灾、去救人。遇到亲戚有急事,他总是“委曲”,“委曲”是委曲自己,帮助别人,解决别人的困难。遭遇到横逆,别人侮辱他、毁谤他,遇到这些事情,他能够反躬自责,这是学大禹,绝不怪罪别人。我自己做得不够好,不能令人生欢喜心,过失不在人,在自己,自己才能够修善,才能够增长自己的德行。所以这些横逆都能够“怡然顺受”,“怡然”是欢欢喜喜,逆来顺受。这都是积善积德的事实,他自己以后做了尚书,做到部长。

  【子孙登科第者,今累累也。】

  他的后人,“登科第”是考中进士,很多!后代好。第七个例子,徐凤竹的事情:

  【常熟】

  这是江苏省常熟县,有一位徐凤竹先生。

  【徐凤竹栻,其父素富,偶遇年荒,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,又分谷以赈贫乏。】

  这是一个善人,他的家庭相当富有。偶然碰到荒年,或是旱灾、或是水灾,收成不好,他就先把他自己应收的这些田租完全捐掉。从前富贵人家,中国自古有一观念置恒产,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动产。不动产是比较可靠,但是现在人有这个观念的人不多。古时候有钱都买地、买山,这叫恒产。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灾难,他的田地总是在,他的产业不会毁掉。不像现在,现在工商业非常脆弱,一遇到一个经济灾难的时候,就损失非常惨重。从前古人这个观点,我们想想还是正确的。

  我去年在马来西亚,住在李金友居士的山庄,李居士还是有中国传统的观念,他到处去买地。他告诉我,他不存钱,决定不把钱放在银行,他说:“钱放在银行是个傻事情。我的钱放在银行,让它去赚钱,我只得一点小小的利息。”他不干这事情。我说:“你怎么做?”他说:“我买土地,到处买土地。”所以在吉隆坡,他开了一个六星级的旅馆,那个土地面积是三千个acre。外国人一个英亩,等于中国六亩地;三千英亩,三六—一万八千,中国亩是一万八千亩,这么大的一块地。他在古晋买了一个山,面积多大?五千个acre,五六就三万,中国亩是三万亩。都很大,整理得非常之好。他告诉我,他在澳洲也买了几块地。我说:“多大?”他说:“大的差不多跟新加坡一样大。”我说:“你怎么经营?”他说:“现在还没有开发。”这一次我去的时候,他告诉我,这一块大地总共是八万英亩。八万乘六,这个没有法子想像!这是一块最大的,还有两块比较小的,是一万个acre。有一块最小的,那个地方风景非常之美,他准备优先开发,有两千多个acre。所以我听了很欢喜,我说:“你到澳洲去开发,我去看看。”所以中国古人买山、买地置恒产,这是很正确的一个概念。

  你有这么多土地,一定是租给农民去耕种。农民没有土地,他向地主租地,每年耕种纳租;在收成里面,收的稻谷分一部分给地主,地主收租。徐凤竹的父亲是个地主,他遇到荒年,他就把收租,或者是减免,或者是统统捐出去,来提倡救灾。“又分谷以赈贫乏”,自己家里面的仓库稻米,他把它拿出来再拯救这些贫穷的人,常常做这些好事。

  【夜闻鬼唱于门曰】

  曾经听到夜晚鬼在他门口在唱,唱的什么?

  【千不诓,万不诓,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。相续而呼,连夜不断。】

  鬼在门口叫。徐家秀才,那个时候就是徐凤竹,徐凤竹是秀才。就是说,他的父亲做这些好事,果报他会得到,他去考试,一定会中举人。

  【是岁,凤竹果举于乡。】

  凤竹果然在这一年考试中了举人。

  【其父因而益积德,孳孳不怠,修桥修路,斋僧接众,凡有利益,无不尽心。】

  他的父亲听到鬼唱歌,果然儿子中了举人,真的有了效应,所以他行善格外的努力。“益”,益是增长;格外努力去做善事,孳孳不息。“修桥修路”,这是举几个例子,利益方便行人。“斋僧接众”,“斋僧”是请出家人吃饭;“接众”是接济大众。

  在这里既然讲到“斋僧”,斋僧的利益在哪里?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?明朝时候、清朝时候,这个风气盛行;现在中国、外国,还是很盛行。在家居士以财物供僧,希求修福。而接受供养的这些出家人,要为他说法;换句话说,要教导他。在家人对出家人是财布施,出家人对在家人是法布施,斋僧是求法的。我们在《楞严经》上看到,释迦牟尼佛接受国王大臣的供斋,惯例用完斋之后决定要讲经说法,这一天释迦牟尼佛接受供斋之后没有说法,起身就走了。这些斋主跟著释迦牟尼佛不放,“您没有给我说法,我跟著您”。原来释迦牟尼佛要去办事,办什么事?阿难尊者遭难,先去救他。楞严法会是这个因缘起来的,那些供斋的人都参与了楞严法会。这是斋僧真实功德,真实的好处。这些出家人有道德、有学问、有修养,是社会大众的导师,用现在的话来说,多元文化的教师;他们真正做到彻底的牺牲奉献,为求学问、为教化众生,奉献了一生。

  “接众”,是碰到有困难的人,接是接济,他贫乏,或者是失业,他缺少吃的、缺少穿的、缺少用的,凤竹的父亲,他们家里有财富,只要遇到,都乐意去帮助。“凡有利益,无不尽心”,只要是有利益于社会的、有利益于大众的事情,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。命中有财富,应当这样作人就对了。财富决不是供给一个人享受的,决不是供给一家人享受的。你命中有财富,你就要知道,你有使命、你有职责帮助世间一切穷苦之人,你的财富生生世世享受不尽!财从哪里来的?财从布施来的,愈施愈多。他这样做,后来又听到鬼在他门口唱歌,唱的是:

  【千不诓,万不诓,徐家举人,直做到督堂。】

  那个官愈做愈大。

  【凤竹官终两浙巡抚】

  “巡抚”,就是现在说的省长,做到浙江的省长。可见得,先人积功累德,果报无比的殊胜。我们想,他的儿孙都享这么大的福报,那他自己?自己福报一定更大。但是他自己已经不在世,自己的果报在来生。凡是这样积功累德的人,他要是在世间,他来世那个福报就不可思议;如果来世不在人间,决定在天上享天福。他的子孙后代所享的福,这叫余福,诸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。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,那是余福给儿孙,自己的福报比儿孙所享受的一定要超过很多倍,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善不能不修、不能不积,积善必定有好的果报。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  

《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三卷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