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卷)
净空法师讲述
中国深圳凤凰卫视
诸位同学,大家好!请接著看下面的文字:
【闻谤而怒,虽巧心力辩,如春蚕作茧,自取缠绵。怒不惟无益,且有害也。】
这一桩事情,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,我们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觉,万万不可被境界所转,这样我们的损失就大了。一次发脾气,不论时间长短,即使是一分钟这么短,我们的心理、生理上的伤害,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够恢复平静。诸位想想:如果是每天都发一顿脾气,对你的健康损失太大了,这是非常不值得的。“闻谤”,别人毁谤我们,这是在所不免的,我们与大众相处,实实在在没有方法令一切大众对我们的言行都感到满意,不但我们凡夫做不到,就是连释迦牟尼佛他也做不到。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,常常找麻烦的、毁谤侮辱的,甚至于陷害的,有提婆达多,内部僧团里面有六群比丘找麻烦,外面有六师外道;这都是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好榜样。他对于这些毁谤、陷害,怎么处理?用不动心,用真诚、平等、慈悲来处理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所以,如果我们听到别人毁谤还会发脾气,甚至于极力为自己辩护,这是自寻烦恼。所以了凡先生在此地举了一个比喻,“如春蚕作茧,自取缠绵”,实在没有这个必要。
“怒不惟无益,且有害也。”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,因此,我们要是希望自己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满,你就要记住“如何能在一生当中不发脾气”,这是修养功夫到家了。发脾气,刚才说了,对自己身心有害,给对方也有害,彼此都有害,两方面都没有好处。如果我们能够忍受,能够以不动心来处理,我们自己得利益。得什么利益?定慧增长。一个人一生当中的福德,是从定慧当中来的,定慧增长就是福德增长,定慧是因,福德是果。于对方也有利益,我们没有怨恨心,没有报复心,不跟他结冤仇,所以自他两利,这是菩萨道,是菩萨学,我们应当努力来学习。当然,初学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,但是自己一定要懂这个道理,要克服自己的困难,逐渐逐渐就会趋向自然。最初是极力的忍耐,若干年后就趋于自然。这是举两个例子来说。
【其余种种过恶,皆当据理思之。】
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种种的过失,种种的恶行,总得要想想道理,把这个理想通。
【此理既明,过将自止。】
你只要把道理搞通达、搞明白,过失自然就消失了。这是改过第二个方法,这个方法比前面殊胜多了。再看了凡先生讲的第三个方法:
【何谓从心而改?过有千端,惟心所造;吾心不动,过安从生?】
这是大道理,这是究竟的道理。人的过失太多了,说之不尽!过失不必说是你造作,起心动念过失就已经形成。试问问:我们一天当中,从早到晚起了多少个妄念,多少个自私自利的念头,多少个损人利己的念头?这些过患都是唯心所造,你心里在起心动念。所以佛法的修行,修行的枢纽就是禅定。诸位千万不要错会意思,佛法里面修禅定只有禅宗,你就搞错了。只要是佛法,无论是大乘小乘、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,许许多多的宗派,无量无边的法门,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总而言之,都是修禅定。所以禅定是佛家修行,不论哪个法门共同的原则,只是修禅定的方法不相同。譬如说,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修禅定;净土宗是以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禅定,这持名的方法,也有用观想的方法,也有用观像的方法;在教下有读诵经典的方法,有用持戒的方法。方法多了,没有一个方法不是修禅定,如果不是修禅定,那就不是佛法,这一个事实我们总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如果真的得定了,什么叫“定”?心在一切境界里面,顺境、逆境,善缘、恶缘,这个善缘、恶缘是佛教的名词,是对人事环境来说的。善缘就是跟很多善人在一起,恶缘是与很多造恶的人在一起;人事环境。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,只要自己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就叫禅定。
所以,“吾心不动,过安从生”,哪里来的过失?起心动念就是过失,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去练,练不动心,练著不起心动念。在所有方法里面,实实在在讲,念佛的方法最好、最方便、最容易。为什么?这个念头才动,立刻“阿弥陀佛”,用这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下去,念佛用意在此地。如果一面念佛,一面打妄想,那你就全错了。念佛无非是用这句佛号把妄念打掉;也就是说,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。念头不会不起的,如果你要是念头不起,那你就是圣人,你不是凡人。凡人面对外面境界,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?所以古大德常讲: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。”你要觉悟得快,觉悟得快就是要把这个念头制止。净土宗的方法,就是用一句佛号把它换过来,念头才起来,不要管这个念头是善、是恶,立刻用这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,让心里面只有这一念,不容许第二念,这叫念佛,这叫功夫。久而久之,念头自然不起,你就功夫得力;如果念头还会起,你的功夫不得力。像天天念书,很用功念书,考试都不及格,你拿不到成绩。所以学佛人、修行人;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,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。我们今天采取持名念佛这个办法,用这个办法在一切时、一切处保持著我们的清净心;换句话说,保持我们不做恶业。下面举几个例子:
【学者】
“学者”就是学佛的人,释迦牟尼佛的学生。释迦牟尼佛现在虽然不在了,他的经典还留在世间,我们依照经典的理论、方法来学习,那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。
【学者于好色、好名、好货】
“货”,就是物质享受。
【好怒,种种诸过。】
这些事情,凡人在所不免。这种境界现前,我们这个贪心起来,贪色、贪名、贪享受,嗔恚心起来了发脾气,贪嗔痴现前了,这就是过失,这就叫造业。这个时候怎么办?才有这个念头,马上换成阿弥陀佛;把这个好色的念头打掉了,好名的念头打掉了,贪图享受的念头打掉了,发脾气的念头也打掉了,念佛的功德在此地。用其他的方法当然也可以,但是念佛的方法最方便、最简单,也最有效果。我们在佛门里面许许多多的宗派法门,我也略略的涉猎,最后,我还是选择这个法门。这个法门简单容易,也非常有效果;就是把这个妄想、念头,一句佛号取而代之,把它换过来,逐渐逐渐的妄念就少了。
这些境界现前,练到你如如不动了。不是说眼睛不看,耳朵不听,不接触,不是的;我眼也看,耳也听,一样接触,接触不动心。在这个世间六根接触境界,就如同看电影、看电视一样,这些境界,佛在般若经上讲得很好,“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。这就是佛教给我们从理上来观,从理上来观,从心上来改,非常有效。“种种诸过,不必逐类寻求”,不必要一桩一桩去想,一桩一桩去改,那个多麻烦、多费事!
【但当一心为善,正念现前,邪念自然污染不上。】
这话说得好!只要我们自己把握住、保持住,“一心为善”。怎样叫“为善”?念念都为了利益众生、利益社会、利益国家,一心为善。决不要想利益自己,诸位要知道,如果夹杂著一个念头利益自己,你的善就不纯,善里头有夹杂,夹杂著不善,这个道理要懂。自己的心纯善,自己的行为当然纯善,要做到纯善,决定不能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,我们才能够成就。“正念现前”,正念是对邪念说的,邪念就是错误的思想,错误的见解,错误的行为。这一种错误,对社会是有伤害,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。你伤害社会、伤害别人,将来果报在三途,眼前纵然得一点小利益,往后所受的果报,如果拿来比较一下,你就晓得,得不偿失!你得到的太少了,你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了,不值得!所以时时保持著正念,纯正之念就是前面讲的“吾心不动”,外面境界了了分明,这是正念。
修正念,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:现在一般家庭里面都有电视,从小孩到大人,大概在家庭里面看电视的时间最多。看电视能不能修行?能。我过去就教不少人,把《金刚经》的四句偈写下来,贴在电视萤光幕旁边,这四句是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我们用这句偈子来看电视,那就是修行。电视画面,你看得清清楚楚,电视的音响,你也听得清清楚楚,你在这里面学什么?学如如不动。不要被他转了,他演个欢乐的镜头,他笑,你也跟他笑,他哭你也跟他哭,你就完了。你自己做不了主,你被他转了。修行人怎么样?我不被他转,我转他,你就成功了。《楞严经》上讲:“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。”境界现前,你不被他所转,你就能转他。转他,你就能够教导他,你就能够改变他,帮助他改邪归正。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,没有这个定力,没有这个智慧,你自己都保不住自己,你怎么能转别人?你明了,看电视是修行,是修戒定慧。然后你就晓得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,无处不是菩萨学处,无处不成就无上道;问题就是你会不会。
禅宗大德,我们过去在语录里面常常看到,他们测验学生,常常问学生:你“会么!”这两个字的意思深广无尽,如果你要是真会了,点点滴滴都是佛法,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,这才是真正成就;这也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,“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”。宗门跟教下用的术语不一样,意思完全相同。你们想想看:宗门讲的“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”,教下讲的“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”,不是一个意思吗?法门虽然不同,方法不一样,殊途同归。在这个地方,我们果然明白了,我们对于所有宗派,所有法门,都要以恭敬心来对待,没有高下。绝不可以说,我念佛的很高,你那个不如我,这个错了!你的心不清净,你的心不平等,你已经迷了,你没有觉悟。真正觉悟的人,平等的,“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”,这是对的,这是决定正确的。所以“一心为善,正念现前”,要紧!
假如,我们现在的社会,现在的国家,每…
《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卷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