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一卷)

 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一卷)

  净空法师讲述

 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

  诸位同学,大家好!我们接著再看下面的文章:

  【以上事而兼行下功,未为失策。执下而昧上,则拙矣。】

  这是学习的态度,也非常重要。上根人虽然是从心上改起,从起心动念处改起,决定不能疏忽事相上。不能说“我心很清净,戒条可以不必遵守了”,这是错误的。错在哪里?即使你有真功夫,你的功夫并不真实。为什么?你有真功夫的人,一定有真慈悲;你有真慈悲,你一定会做出榜样、做出模范给人看。这是利他,自利利他。所以这是对的、正确的,就是上根人必定要时时刻刻照顾下根人。我们对于世尊所制定的戒条,条条要遵守。戒条引伸,是国家的法律,我们一定遵守;持戒,广义的讲法,就是守法。在大乘戒经里面,佛说得就很清楚、就很明白。《梵网经》里面跟我们讲,菩萨一定要遵守“不谤国主”,国主是现在讲国家领导人,决定不能够毁谤;《璎珞菩萨戒经》里面讲“不漏国税”,自古以来中国、外国,国民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,不能偷税,像这些都是属于持戒。国家的宪法、法令规章,这是有形的;无形的,我们的道德观念、风俗习惯,都要遵守。在现代这个社会,由于交通便捷,资讯发达,我们常常有机会到国外去旅游。到人家的国家,他们的法律跟中国不一样,他们的风俗习惯跟中国不一样,入境随俗。到人家国家里头,一定遵守别人的法令规章,遵守别人的风俗习惯,都在持戒里头。

  所以戒律里面所包含的广大无边,我们都要懂得。如果“执下而昧上”,执著在这些法令规章,“我样样都遵守”,但是不明理,也不懂得从心上去改过,这样改法就很笨拙,这不是个聪明办法。但是,也是好办法。能够这样遵守,总是过失比较少;过失是不能避免,过失可以减少很多。所以,他跟我们讲,改过要有三种心,也有三种不同的功夫,这个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  下面这一段是讲“改过效验”。过改了之后,会有什么样的境界现前;也就是说,我们看到什么样的效果,什么样的成绩。请看这篇文字:

  【顾发愿改过,明须良朋提醒,幽须鬼神证明。一心忏悔,昼夜不懈。】

  “顾”,这个字用现代话来讲,就是“但是”的意思。但是、但凡发愿改过,需要有帮助。“明”,明显的。需要“良朋提醒”,要有真正好朋友,时时刻刻提醒你。为什么?凡夫健忘,一转眼忘掉了。诸位想想,如果有一个人在你面前,是你的好朋友,常常提醒你,你嫌不嫌他啰嗦?真的,确实会嫌他啰嗦,会嫌他繁琐。所以,佛教的教学,我们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的聪明智慧。他用什么方法?这种方法就是现在学校里教的“教学工具”,他用名号,他用艺术,时时刻刻提醒你。

  名号,譬如“释迦牟尼佛”这个名号,这个不是他自己的名号。他自己的本名,经典上记载叫“悉达多”。但是他习惯用这个名号,这个名号是提醒我们。但是古时候古人翻经,翻“释迦牟尼佛”完全用梵文音译,没有把它的意思翻出来;我们现代人听到这个名号迷惑了,不懂得什么意思。古人懂得,古时候讲经的人多,教学的人多。因为一般寺院全是学校,出家的法师就是老师,他天天在里面自己研究,对大众讲学、教学,寺院是学校,所以大家懂得。

  “释迦”,它的意思是“仁慈”。我们待人接物缺乏仁慈,常常想到自私自利,损人利己,都起这种念头,干这种事情,这错误了。所以,佛他用这个名号“释迦”,听到这个名称,“我待人要仁慈,要能够舍己为人”。“牟尼”两个字的意思是“清净”。对自己要清净,对别人要仁慈,用这个名号常常提醒自己。我们自己念这个名号提醒自己,听到别人念这个名号也提醒自己。自己家里面有一个小佛堂,或者有一个客厅,客厅里面我们供一尊佛像,把佛的名字写在两旁边,像对联一样,这是你们大家在寺院看到的“幢幡”,这幡上写的都是佛菩萨名号。什么用处?提醒我们自己。佛教里头用这个方法。

  佛像、菩萨像,也是提醒我们的,让我们一看就晓得它代表什么意思。释迦牟尼佛代表仁慈、清净。在中国供奉观世音菩萨最多,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,大慈大悲。“大慈大悲”用现在的话讲,是无条件的爱心,爱护一切众生。众生有苦有难,无条件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,这是观世音菩萨。看到观世音菩萨像,就想到:“我对一切众生要慈悲,无条件的,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,帮助一切众生。”观世音菩萨是谁?观世音菩萨就是我。提醒我,用这一尊像、用这个名号提醒我:“我要效法观世音菩萨,我要学作观世音菩萨”,是这个意思。所以供奉佛像功德很大,功德大在哪里?就大在此地,常常提醒你。

  供奉地藏王菩萨,地藏王菩萨代表孝,孝亲。“地”是大地,“藏”是宝藏。我们人生活在这个地球上,不能离开大地,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靠大地来供养。地上,无论是生长的,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五谷杂粮,这是地生的宝藏;地下埋藏的资源就非常之多,金银珠宝,提供我们生活之所需。佛用这个“地”,代表我们的“心地”;“藏”,我们心地真心里面有无量的智慧,有无量的能力-德就是能力,有无量的相好,需要我们去开采。用什么方法开采?用“孝亲尊师”,就是孝道跟师道。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就是讲孝道跟师道,用这个来开采。所以我们看到地藏菩萨像,听到地藏菩萨名号,我们就要懂得“孝亲尊师”,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。文殊菩萨提醒我智慧,要求智慧。普贤菩萨提醒我,要落实在生活上;像释迦的仁慈、清净,观音的慈悲,地藏的孝敬,文殊的智慧,统统要落实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,落实在工作里面,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那就叫“普贤”。佛家教学,你说妙不妙!所以,佛教里面所有佛菩萨的形像,所有这些神明的形像,统统是教学、表法的,绝对不是迷信,绝对不可以把它当作神明来供奉,那你就大错特错。用这种方法来提醒我们!若一个人在旁边天天提醒我们,我们会厌烦他、会讨厌他,甚至于会恨他。用这种艺术品摆在你面前,可以欣赏,又可以提醒,你说多好!

  上一次我访问凤凰卫视,见到常先生,他的办公室里面摆了许多弥勒菩萨像。我看看,他有点像弥勒菩萨,肚子大大的,胖胖的。弥勒菩萨代表的是“欢喜心”,佛家常讲的“平等、慈悲”,生平等心,呈喜悦相。我们处事待人接物,心要平,色要端庄、要欢喜。这是教我们怎样跟大众相处,全是表法的。我们出家人名号都不例外。我出家,师父给我起了个名字叫“净空”,我很欢喜。人家一提到这个名字,我就想:“我有没有清净?我有没有放下?”放下就空了。提出这个名号,我就想想:“我有没有做到?有没有名符其实?”如果名跟实不相符合,我们要生惭愧心,我们对不起这个名字。所以,佛的名号无量无边,代表我们真心本性里面的性德无量无边;菩萨名号无量无边,代表我们的修德。性德,我们在凡夫,我们迷了自性,所以性德不显,要靠修德。修德有功,性德就现前,是这么个意思。

  佛教不单单是名字、艺术上的造像是表法的,所有一切设施,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,连建筑都不例外。你们要是注意看,你们到佛教寺院,你看供奉释迦牟尼佛这个殿,叫“大雄宝殿”,你看它的建筑,外面看是两层,里面是一层,都是提醒我们。外面两层教给我们要随俗,“佛法在世间,不坏世间法”。内里头要平等,内里头不能有两样;外面可以不平等,里面决定要平等。外面平等了,这个社会秩序就破坏了。外面一定有尊卑,有父子、有兄弟、有长幼,它有秩序,不能把这个秩序破坏。外表两层代表社会秩序,决定要遵守,里面决定要平等。意思多好!

  供具都是表法的。我们在佛前面烧一炷香,香代表什么?香赞里头,“戒定真香”,真香不是你燃的这个香,看到那个香就要知道:“我要修戒、要修定、要修慧”,戒定慧是我自性真心里头的香,教你闻到这个香、看到这个香,想到“我要修戒定慧,我要断贪嗔痴”,没有一样不是提醒的。佛前面的供具,最重要的,最简单的,是要供一杯水。其他的供具、香花统统没有,香不烧都没有关系,水一定供一杯。水代表什么?水代表心。看到这杯水,“我的心是不是像水一样干净、一尘不染?是不是像水这样平等?”水平。所以水代表清净、平等,取这个意思。那个水不是给佛喝的,是给我看的,给大家看的,看到这一杯水,“我的心要清净、要平等”,用这些方法来提醒我们。没有一样不是苦口婆心想一些方法来教我们,我们然后才体会到佛对我们恩德之大、设想之周到,不能不佩服得五体投地。哪里有迷信!诸位要记住,佛前面的那个水不能供茶,茶有颜色,那个不干净,那就代表心里头有污染,所以要供清水。那个清水是用自来水还是用开水,这无所谓,只要那个水干净,里面没有肮脏的东西在,那就行了,你懂得它的意义是表法;也就是“明须良朋提醒”。时时刻刻提醒我们,一刻不提醒,我们就会迷了,就会做错事情,就糊涂了。所以佛门教学的设施,真正了不起。我们到二十世纪之后半叶,二次大战之后,我们才常常听到艺术,连打仗都讲求艺术,有“艺术化”的口号。我们想到,佛在几千年前教学,就进入艺术,用艺术的方法来教导。

  “幽须鬼神证明”,“鬼神证明”就是感应。感应的事情太多太多了,我在这一生亲身体验的,同修们他们的感应跟我讲的,这就太丰富了。佛法的修学,就是学做个好人、学做一个明白人,还是要有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。你要不具足这三个条件,你这一生没有缘遇到,所谓是没有机会遇到;你有这个机会遇到,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。

  我往年住在美国的时候,在达拉斯我们那个佛教会有一个会长蔡文雄居士,他告诉我学佛的因缘。他们长住在外国,华侨,对这个不相信。那一年他的父亲过世,…

《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一卷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