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一卷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他到台湾来奔丧,送他的父亲。他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在床前,他看到有一尊佛像,这一尊佛像在窗户里面,那个窗户就好像是佛龛一样,佛像在当中。他说他至少看了十五分钟,这么长的时间,决定不是看错。给他印象很深,他感到非常惊讶!他问别人,别人看不见。他学佛的信心,从这个地方开始,这是佛来度他。以后他做生意,赚的钱有的时候逛古董店,他喜欢买古董。在古董店看到一尊佛像,是石头雕的,这一尊佛像他一看,就是他父亲走的那一天现在窗口的那一尊佛像,他立刻就买回去。那是在中国买的,买了之后,带到美国。最先供在家里,以后把这个事情告诉我,我去看。我看了也很欢喜,我劝他把这一尊佛像供在道场,因为他是这个道场的会长-达拉斯佛教会,现在这尊佛像还供在那个道场。这是他讲出他学佛的因缘,“幽须鬼神证明”。

  他又告诉我一桩很不可思议的事情。他说有一次他跟几个朋友在旧金山;他是在旧金山之外有个小城,回去,回到旧金山。开车,路走错了,走到一个小镇,确确实实这个小镇在他这一生当中从来没去过的。车接近小镇的时候,他突然感觉到这个小镇很熟,是他住过,他能够立刻就记起来,这里头道路的状况、里面建筑的状况,跟同车的人讲。然后他们这个车就进去,跟他所说的完全一样。他非常惊讶,这一桩事情,多年以来,他得不到答案。遇到我的时候,他问我:“法师,这到底是什么缘故?”我说:“从这个地方看,大概你前生住在这个城市里头。你前生住在这个城市里面,而且住的时间相当长,否则的话,你不可能知道这个小城里面的状况。”他一想,有道理。很可能他前生是在旧金山作矿工,大概是中国人作矿工,生活在这个地方,死在这个地方。还算不错,没做什么坏事,这一生又得人身,生意还做得不错,又能够学佛。前世的业因证实。

  像这一类的事情,我遇到的太多太多了,我自己本身也有好多次。到外国一个地区,从来没有去过的,一去突然感觉到这个地方面熟,这个环境不生疏。如果没有前世,这怎么讲都讲不通。你说突然之间灵感,为什么不其他地方有这个灵感,一定要在这个地方?由此可知,人决定有过去生。既有过去生,肯定有来生,因果通三世。所以,这是需要鬼神来帮助我们。

  “一心忏悔,昼夜不懈”,这是做功夫。“忏悔”就是改过。我们念念都有过失,一不觉就迷了,迷了就是过失。所以,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,昼夜都不能够间断。所以有人问我:“我们在家里头,卧室里头可不可以供佛像?”有些法师说:“卧室里头供佛像,那是大不敬!”这个话说得只对一半,不能全对。怎么说对一半?你不是修行人,你不肯认真去改过自新,你把佛像供在卧房里面,是不敬,这是错误的。如果你是真正修行人,昼夜不间断想要人提醒我,在卧房里头没有佛像,就会忘掉了,就迷失了。我可不可以供?应该供。所以对真修行人来讲,敬不敬事小,提醒我觉悟事大。我真正觉悟,就是恭敬;我迷惑了,就是大不敬。这个事情,总得要通情达理。要是执著在那个教条上,讲不通,你只能对一半,你不能完全对。所以,对一个真正下定决心改过自新,要效法佛菩萨、学习佛菩萨,什么地方都可以供佛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总得要知道。问题是我们是不是真干?是不是真学?下面,这是讲克期取证。

  【经一七、二七,以至一月、二月、三月。】

  经一七-七天,经过七天,或者二七-十四天,乃至一个月、两个月、三个月。

  【必有效验】

  我真的能够锲而不舍,就有感应。哪些感应?下面他举了几个例子来跟我们说。我们的业障消了、罪过消了,它有预兆,有好的预兆。这底下举了几个例子:

  【或觉心神恬旷】

  在从前,心里总是不开心,总是郁闷不乐,现在心胸开阔,常常欢喜,这就不一样。这是感应,这是效果。

  【或觉智慧顿开】

  从前处事待人接物总觉得自己很糊涂,糊里糊涂,没有智慧。现在经过这一段断恶改过,这一段修持之后,觉得自己现在有智慧,处事待人接物不迷惑了,有智慧,很清楚、很明白,这都是效果。

  【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】

  “冗沓”是事务繁忙。从前事务繁忙,自己感觉得很累、很疲倦,提不起精神,处处有障碍。现在经过这样修持之后,断恶改过之后,处理这些繁杂事情跟从前不一样,觉得一切都很顺利,再烦的事、再忙的事,都感觉有头绪、有条理,轻而易举,不觉得繁杂,也不会厌倦。

  【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】

  这是很不容易的功夫。冤家对头,在从前是看到他就讨厌他、就恨他,总要骂他几句。现在看到这些冤家对头,不但不会骂他,欢喜,还跟他行礼,以善心、以礼节来对待。这都是好的吉兆,这是在人事上说的。

  下面,这是讲你在梦中的境界,跟从前不一样了。没有修行之前常做恶梦,这个我自己有经验。我在学佛之前恶梦很多,常常在梦中惊醒。学佛之后,头十年还有恶梦,十年之后,恶梦没有了。这都是好的预兆,都是好的感应。

  【或梦吐黑物】

  梦中吐出黑色的东西。“黑”是脏的东西,这是举例。

  【或梦往圣先贤】

  我是因为常常讲经,所以梦过不少次佛菩萨讲经,我参加讲经的法会。

  【提携接引】

  佛菩萨在梦中跟你说法,帮助你,教导你,这是一类。下面又一类:

  【或梦飞步太虚】

  这个梦好。作梦的时候飞起来了,在空中飞行,腾云驾雾。

  【或梦幢幡宝盖】

  梦到天宫,梦到佛国,这都是非常好的胜事。

  【种种胜事】

  殊胜之事。这些预兆:

  【皆过消罪灭之象也。】

  才会有这个现象。我们的罪业,纵然没有完全消除,消除了一部分,这些现象现前。这些好的现象现前,千万要记住:

  【然不得执此自高,画而不进。】

  最怕就是这个。所以,种种瑞相现前,对于一个真正用功的人,见如不见,不必跟别人说,不必炫耀自己的成就,那就完全错了。应当要记住佛在经上讲的话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不放在心上,自己依旧要一心忏悔,依旧要昼夜无间,我们的功夫才会进步。如果有这些境界现前,自己以为了不得,自己以为比别人高,贡高我慢的心生起来了,不但不能提升,你立刻往下堕落,这是错误,这是严重的错误。

  “画而不进”,画是终止,在这个地方,“画”是不再往前进了,这就可惜了。所以,这些殊胜的境界现前,若无其事。纵然觉得自己智慧开了,还当作未开想,这个好,我们才能够进步。了凡先生说了这么一大段,下面才举例子,举古人改过的例子,勉励他的儿子。

  【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,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。】

  蘧伯玉是春秋时代卫国的大夫,他改过自新很有效果,在历史上留给后人做典范。这个人也是圣贤之人,二十岁,很年轻,他就知道改过自新、断恶修善的重要,就非常认真努力去做。

  【至二十一岁,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。】

  虽然天天在改,认真努力在改,改了一年,觉得过去这一年改得不彻底,改得不究竟。

  【及二十二岁,回视二十一岁,犹在梦中。】

  这样子年复一年。

  【岁复一岁,递递改之。行年五十,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。】

  到自己五十岁,回过头来仔细想想,过去四十九年所做的,还是错了。

  【古人改过之学如此】

  值得我们效法。一个人最大的过失是什么?不知道自己过失,这是最大的过失。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过失,你就不会有心去改过。没有改过的念头,这个过失的累积,由小过累积就成大过,由大过累积成为巨过,后来的果报不堪设想。许许多多的凡夫,为什么死后堕三恶道?原由就在此地,不知道自己的过失,不知道改过。由此可知,了凡先生在前面所讲的,“明须良朋提醒”,这一桩事情重要!你到哪里找到这么一个好的朋友肯提醒你?说老实话,父母都做不到。父母果然天天提醒你,你一定会怨恨父母,会觉得父母唠叨、父母太繁琐了。

  所以,佛菩萨想的方法好,妙极了!用种种方法表法提醒你。而表法的意义要懂。譬如我在前面讲的“供水”,佛前面供这一杯水,你一看就晓得,“我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,要像水一样平等,永远保持清净、平等”。离开佛堂就忘掉了吗?谁提醒你?你要知道,只要见到水,你就想到。我们平常喝水,倒一杯水在这里,马上就提醒自己。到外面作客,人家招待,最简单的,也是一杯茶水;见到水,就要想到:“我们的心要清净、要平等”。如果你是“只是佛堂的那一杯水是表法,其他的不是”,那你什么都学不到,你就未免太笨拙,你是过分的分别执著。

  譬如燃香,你晓得这个香是代表“戒定慧”。我们在任何场所当中闻到气味,都要想到戒定慧。香是提醒鼻根的,不管什么样味道,都用一个“香”字代表;只要有气味,闻到有气味,就要想到戒定慧。然后你才明了,虚空法界哪个地方不是菩萨学处?哪个地方不是用功道场?一切时、一切处,原来都是道场。道场不是在寺院庵堂,处处皆是!

  我们在佛前面供花、供果。花代表“因”,花开得好,因好;因好,果一定好。果是代表“果”,花代表“因”。善因得善果,恶因就会结恶果,它表这个意思。佛前面供花果,我们懂这个意思;什么时候看到花,都要懂得我要修好因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乃至于看到人家穿一件衣服,衣服上绣的花,看到这个花,我要知道修好因。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果实,我们希求的是好的果报,好的果报一定要修好因。这不都是佛家的教学吗?都是如来的教诲吗?哪里要说一句话!尽虚空遍法界,你眼睛看到的,耳朵听到的,鼻子嗅到、舌尝到的,身体接触到的,哪一法不是佛法?原来,处处皆是佛法。所以,佛家常讲“佛法无边”!这句话意思你懂了吗?所以你要会学!你要是会学,一切时、一切处决定不迷。为什么?它都在表法,都在提醒你,你怎么会迷?不会的人才迷,执著的人才迷。执著一定是在佛堂供的那是表法,离开佛堂之外,就不懂得什么叫表法。这个学,学得太笨拙了。孔老夫子说:“举一隅,不以三隅反”,夫子就不教了,太笨了;告诉你一样,只能懂一样,你不能够触类旁通。佛法是教你一样,你懂得了,一切都懂得了,样样都通了,这是佛法。所以佛法教学,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。

  功夫上来讲,蘧伯玉是最好的一个典范,我们要向他学习。这一条决定不能疏忽!了凡到晚年也学,学蘧伯玉。这是功夫有相当根底了,才知道勇猛精进的重要性,要加速度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,功效愈来愈显著,在日常生活愈来愈快乐,事业愈来愈顺利,确确实实做到灾消福来,一点都不假。我们今天讲到此地。

  

《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一卷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