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一卷)
淨空法師講述
中國深圳鳳凰衛視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文章:
【以上事而兼行下功,未爲失策。執下而昧上,則拙矣。】
這是學習的態度,也非常重要。上根人雖然是從心上改起,從起心動念處改起,決定不能疏忽事相上。不能說“我心很清淨,戒條可以不必遵守了”,這是錯誤的。錯在哪裏?即使你有真功夫,你的功夫並不真實。爲什麼?你有真功夫的人,一定有真慈悲;你有真慈悲,你一定會做出榜樣、做出模範給人看。這是利他,自利利他。所以這是對的、正確的,就是上根人必定要時時刻刻照顧下根人。我們對于世尊所製定的戒條,條條要遵守。戒條引伸,是國家的法律,我們一定遵守;持戒,廣義的講法,就是守法。在大乘戒經裏面,佛說得就很清楚、就很明白。《梵網經》裏面跟我們講,菩薩一定要遵守“不謗國主”,國主是現在講國家領導人,決定不能夠毀謗;《璎珞菩薩戒經》裏面講“不漏國稅”,自古以來中國、外國,國民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,不能偷稅,像這些都是屬于持戒。國家的憲法、法令規章,這是有形的;無形的,我們的道德觀念、風俗習慣,都要遵守。在現代這個社會,由于交通便捷,資訊發達,我們常常有機會到國外去旅遊。到人家的國家,他們的法律跟中國不一樣,他們的風俗習慣跟中國不一樣,入境隨俗。到人家國家裏頭,一定遵守別人的法令規章,遵守別人的風俗習慣,都在持戒裏頭。
所以戒律裏面所包含的廣大無邊,我們都要懂得。如果“執下而昧上”,執著在這些法令規章,“我樣樣都遵守”,但是不明理,也不懂得從心上去改過,這樣改法就很笨拙,這不是個聰明辦法。但是,也是好辦法。能夠這樣遵守,總是過失比較少;過失是不能避免,過失可以減少很多。所以,他跟我們講,改過要有叁種心,也有叁種不同的功夫,這個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下面這一段是講“改過效驗”。過改了之後,會有什麼樣的境界現前;也就是說,我們看到什麼樣的效果,什麼樣的成績。請看這篇文字:
【顧發願改過,明須良朋提醒,幽須鬼神證明。一心忏悔,晝夜不懈。】
“顧”,這個字用現代話來講,就是“但是”的意思。但是、但凡發願改過,需要有幫助。“明”,明顯的。需要“良朋提醒”,要有真正好朋友,時時刻刻提醒你。爲什麼?凡夫健忘,一轉眼忘掉了。諸位想想,如果有一個人在你面前,是你的好朋友,常常提醒你,你嫌不嫌他啰嗦?真的,確實會嫌他啰嗦,會嫌他繁瑣。所以,佛教的教學,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的聰明智慧。他用什麼方法?這種方法就是現在學校裏教的“教學工具”,他用名號,他用藝術,時時刻刻提醒你。
名號,譬如“釋迦牟尼佛”這個名號,這個不是他自己的名號。他自己的本名,經典上記載叫“悉達多”。但是他習慣用這個名號,這個名號是提醒我們。但是古時候古人翻經,翻“釋迦牟尼佛”完全用梵文音譯,沒有把它的意思翻出來;我們現代人聽到這個名號迷惑了,不懂得什麼意思。古人懂得,古時候講經的人多,教學的人多。因爲一般寺院全是學校,出家的法師就是老師,他天天在裏面自己研究,對大衆講學、教學,寺院是學校,所以大家懂得。
“釋迦”,它的意思是“仁慈”。我們待人接物缺乏仁慈,常常想到自私自利,損人利己,都起這種念頭,幹這種事情,這錯誤了。所以,佛他用這個名號“釋迦”,聽到這個名稱,“我待人要仁慈,要能夠舍己爲人”。“牟尼”兩個字的意思是“清淨”。對自己要清淨,對別人要仁慈,用這個名號常常提醒自己。我們自己念這個名號提醒自己,聽到別人念這個名號也提醒自己。自己家裏面有一個小佛堂,或者有一個客廳,客廳裏面我們供一尊佛像,把佛的名字寫在兩旁邊,像對聯一樣,這是你們大家在寺院看到的“幢幡”,這幡上寫的都是佛菩薩名號。什麼用處?提醒我們自己。佛教裏頭用這個方法。
佛像、菩薩像,也是提醒我們的,讓我們一看就曉得它代表什麼意思。釋迦牟尼佛代表仁慈、清淨。在中國供奉觀世音菩薩最多,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,大慈大悲。“大慈大悲”用現在的話講,是無條件的愛心,愛護一切衆生。衆生有苦有難,無條件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,這是觀世音菩薩。看到觀世音菩薩像,就想到:“我對一切衆生要慈悲,無條件的,也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幫助一切衆生。”觀世音菩薩是誰?觀世音菩薩就是我。提醒我,用這一尊像、用這個名號提醒我:“我要效法觀世音菩薩,我要學作觀世音菩薩”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供奉佛像功德很大,功德大在哪裏?就大在此地,常常提醒你。
供奉地藏王菩薩,地藏王菩薩代表孝,孝親。“地”是大地,“藏”是寶藏。我們人生活在這個地球上,不能離開大地,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要靠大地來供養。地上,無論是生長的,我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五谷雜糧,這是地生的寶藏;地下埋藏的資源就非常之多,金銀珠寶,提供我們生活之所需。佛用這個“地”,代表我們的“心地”;“藏”,我們心地真心裏面有無量的智慧,有無量的能力-德就是能力,有無量的相好,需要我們去開采。用什麼方法開采?用“孝親尊師”,就是孝道跟師道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就是講孝道跟師道,用這個來開采。所以我們看到地藏菩薩像,聽到地藏菩薩名號,我們就要懂得“孝親尊師”,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們。文殊菩薩提醒我智慧,要求智慧。普賢菩薩提醒我,要落實在生活上;像釋迦的仁慈、清淨,觀音的慈悲,地藏的孝敬,文殊的智慧,統統要落實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落實在工作裏面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那就叫“普賢”。佛家教學,你說妙不妙!所以,佛教裏面所有佛菩薩的形像,所有這些神明的形像,統統是教學、表法的,絕對不是迷信,絕對不可以把它當作神明來供奉,那你就大錯特錯。用這種方法來提醒我們!若一個人在旁邊天天提醒我們,我們會厭煩他、會討厭他,甚至于會恨他。用這種藝術品擺在你面前,可以欣賞,又可以提醒,你說多好!
上一次我訪問鳳凰衛視,見到常先生,他的辦公室裏面擺了許多彌勒菩薩像。我看看,他有點像彌勒菩薩,肚子大大的,胖胖的。彌勒菩薩代表的是“歡喜心”,佛家常講的“平等、慈悲”,生平等心,呈喜悅相。我們處事待人接物,心要平,色要端莊、要歡喜。這是教我們怎樣跟大衆相處,全是表法的。我們出家人名號都不例外。我出家,師父給我起了個名字叫“淨空”,我很歡喜。人家一提到這個名字,我就想:“我有沒有清淨?我有沒有放下?”放下就空了。提出這個名號,我就想想:“我有沒有做到?有沒有名符其實?”如果名跟實不相符合,我們要生慚愧心,我們對不起這個名字。所以,佛的名號無量無邊,代表我們真心本性裏面的性德無量無邊;菩薩名號無量無邊,代表我們的修德。性德,我們在凡夫,我們迷了自性,所以性德不顯,要靠修德。修德有功,性德就現前,是這麼個意思。
佛教不單單是名字、藝術上的造像是表法的,所有一切設施,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,連建築都不例外。你們要是注意看,你們到佛教寺院,你看供奉釋迦牟尼佛這個殿,叫“大雄寶殿”,你看它的建築,外面看是兩層,裏面是一層,都是提醒我們。外面兩層教給我們要隨俗,“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”。內裏頭要平等,內裏頭不能有兩樣;外面可以不平等,裏面決定要平等。外面平等了,這個社會秩序就破壞了。外面一定有尊卑,有父子、有兄弟、有長幼,它有秩序,不能把這個秩序破壞。外表兩層代表社會秩序,決定要遵守,裏面決定要平等。意思多好!
供具都是表法的。我們在佛前面燒一炷香,香代表什麼?香贊裏頭,“戒定真香”,真香不是你燃的這個香,看到那個香就要知道:“我要修戒、要修定、要修慧”,戒定慧是我自性真心裏頭的香,教你聞到這個香、看到這個香,想到“我要修戒定慧,我要斷貪嗔癡”,沒有一樣不是提醒的。佛前面的供具,最重要的,最簡單的,是要供一杯水。其他的供具、香花統統沒有,香不燒都沒有關系,水一定供一杯。水代表什麼?水代表心。看到這杯水,“我的心是不是像水一樣幹淨、一塵不染?是不是像水這樣平等?”水平。所以水代表清淨、平等,取這個意思。那個水不是給佛喝的,是給我看的,給大家看的,看到這一杯水,“我的心要清淨、要平等”,用這些方法來提醒我們。沒有一樣不是苦口婆心想一些方法來教我們,我們然後才體會到佛對我們恩德之大、設想之周到,不能不佩服得五體投地。哪裏有迷信!諸位要記住,佛前面的那個水不能供茶,茶有顔色,那個不幹淨,那就代表心裏頭有汙染,所以要供清水。那個清水是用自來水還是用開水,這無所謂,只要那個水幹淨,裏面沒有肮髒的東西在,那就行了,你懂得它的意義是表法;也就是“明須良朋提醒”。時時刻刻提醒我們,一刻不提醒,我們就會迷了,就會做錯事情,就糊塗了。所以佛門教學的設施,真正了不起。我們到二十世紀之後半葉,二次大戰之後,我們才常常聽到藝術,連打仗都講求藝術,有“藝術化”的口號。我們想到,佛在幾千年前教學,就進入藝術,用藝術的方法來教導。
“幽須鬼神證明”,“鬼神證明”就是感應。感應的事情太多太多了,我在這一生親身體驗的,同修們他們的感應跟我講的,這就太豐富了。佛法的修學,就是學做個好人、學做一個明白人,還是要有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你要不具足這叁個條件,你這一生沒有緣遇到,所謂是沒有機會遇到;你有這個機會遇到,證明你過去生中有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
我往年住在美國的時候,在達拉斯我們那個佛教會有一個會長蔡文雄居士,他告訴我學佛的因緣。他們長住在外國,華僑,對這個不相信。那一年他的父親過世,…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一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