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二卷)

  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二卷)

  淨空法師講述

  中國深圳鳳凰衛視

  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看下面的文字:

  【吾輩身爲凡流,過惡猬集,而回思往事,常若不見其有過者,心粗而眼翳也。】

  文到這個地方,從舉比喻之後,這才正說。我們身爲凡夫,過失、惡業太多太多了。“猬集”是比喻,就像刺猬這個刺一樣,聚集在一起。“而回思往事”,我們想想過去,常常好像“不見有其過者”,沒有覺察到自己有什麼過錯。所以,我們一般人常常講“我沒有什麼大錯”、“我沒有什麼過失”,這在我們自己身上,我們也常常有這個感覺。這是麼原因?心太粗了。心眼昏聩,見不到自己的過失。所以,蘧伯玉實在講是我們很好的一個榜樣。下面這一段文跟我們說,惡業也有征兆:

  【然人之過惡深重者】

  在佛法裏面講,業障深重。業障過重,他一定有不好的預兆。

  【亦有效驗。或心神昏塞,轉頭即忘。】

  我們仔細去觀察我們周邊那些人物,有時候我們能發現。這個人沒有記性、糊塗、昏庸,跟他說什麼事情,很快他就忘掉了。

  【或無事而常煩惱】

  這些事情,我們自己想一想,自己有沒有?沒有事情的時候,沒有人招惹的時候,自生煩惱,只要冷靜觀察就能發現。

  【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】

  這就是怕見正人君子。見到正人君子,自己好像很難爲情。這種現象,實在說還都是有救。爲什麼?他還有慚愧心。

  【或聞正論而不樂】

  聽到人家講正經話不喜歡。爲什麼?自己作惡多端養成了惡習氣。聽到正論跟自己所作所爲完全相反,很不樂意接受。

  【或施惠而人反怨】

  我們布施,以禮物送給人,人家還埋怨。在他不得不接受的情況之下,譬如說他挨凍、挨餓,饑寒交迫的時候,我們送一點衣服、食物給他,他當然接受,接受之後他不感激,他還怨恨你。這種情形有,在現在這個世間常常遇到,這都是惡業深重的征兆,我們要多想想。

  【或夜夢顛倒】

  晚上做惡夢。做惡夢絕對不是個好預兆,自己一定要警覺到過惡很重,所以夜晚才做惡夢。

  【甚則妄言失志】

  這就是精神提不起來,語無倫次。

  【皆作孽之相也】

  這是略舉幾個例子,這都是不好的相。

  【苟一類此,即須奮發,舍舊圖新,幸勿自誤。】

  如果我們自己反省,像上面所舉的例子,自己有個一條、兩條,我們就要警覺到,過失、惡業一定相當嚴重了。要警覺到,趕快回頭,立即奮發,“舍舊圖新”,就是要改過自新。“幸勿自誤”,這一句話是勉勵我們,希望你千萬不要耽誤了自己。這個事情,一定要自己奮發,別人幫不上忙。改過之法就講到此地。

  下面第叁篇是“積善之方”。文字一開端,了凡先生引用《易經》上的兩句話,爲我們說明:

  【易曰: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。】

  這兩句話可以以曆史來作證。自古以來,凡是過于憨厚、積善的人家,他的後代往往會發達。縱然沒有大的發達,也能夠保住平安過日,不至于招惹一些凶災。這是在曆史上能看到,在我們現前也能夠觀察得到,只要我們細心留意去觀察。換句話說,如果是相反的,這個人家過去的先人,以及他的本身積惡,欺負別人,盡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,這個人家必定不能夠久享富貴;縱然現前他是大富大貴。所以,有一些人看到這個現象:“這個人家裏無惡不作,爲什麼還大富大貴?”這是他不明了道理,這是他們家過去生中,或者是他本人、他的前輩過去生中修的福大。佛家講“修福不修慧”,因爲他沒有智慧,這一生當中他才造作惡業,造作惡業必定折福。譬如,他過去生中修的福有億萬財富,這一生當中雖然發財,心術不善,處處欺壓別人,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,他的福報折了,千萬財富變成了百萬財富,損失太多太多了;可是他還有百萬財富,比起一般人,他還是富有得多。因果通叁世!他這一生這個余福享盡,他的罪報就現前。有些人他的果報在來生,有些人在這一生晚年就沒落、破産了。什麼原因?積惡之家,他的報應是這樣的。人要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一定要懂得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對自己個人,對自己家庭,對自己的宗族,決定有大利益。下面了凡先生舉個例子:

  【昔】

  “昔”是過去世。

  【顔氏將以女妻叔梁纥】

  就是顔氏要將他的女兒許配給叔梁纥。

  【而曆敘其祖宗積德之長】

  “曆敘”就是向上一代一代去敘說叔梁纥的祖宗,都是積德。這個人家是積善之家。

  【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】

  “逆”是預料,預料他們家的將來子孫一定有興旺的。叔梁纥是孔子的父親。所以孔子的外公(外祖父)就預料他家裏將來一定會興旺,他把他的女兒許配給叔梁纥,以後就生了孔子。他怎麼看的?看到孔子的祖先代代都積善,所以他們家裏會出大聖人。這是一樁事情,講積善的。第二樁:

  【孔子稱舜之大孝】

  中國人講孝道,首先要推尊大舜。這個人是盡孝的模範,我們在曆史傳記裏面讀到,一定要向他學習。他的父親在他太太死了之後,也就是舜的母親(生母),又娶了一個繼母,繼母以後也生了一個小孩。繼母對待他非常不好,他父親受了繼母的影響,父親、繼母、繼母生的弟弟,這一家四口叁個人以惡念對待他,幾次要置他于死地。這個家庭環境太惡劣了,可是舜能夠孝順,他心目當中,沒有看到父母、兄弟對他不好,他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,讓父親不喜歡、繼母不喜歡、弟弟不喜歡,天天改過自新。這樣過了幾年之後,才把他全家感化了。這叫大孝,這是真正的孝順。舜一切順從,順從裏面有高度的智慧,佛家講“善巧方便”,他能夠避免家人對他的傷害,能夠保全他的生命,依舊以真誠心、愛心奉侍父母兄弟。這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,他做到了。所以孔子稱贊他:

  【曰:宗廟飨之,子孫保之。皆至論也。】

  孔子的外祖父以及孔夫子贊歎大舜,這些都是至理名言。

  【試以往事征之】

  再以過去這些積善之家,你看看他後人的發達,曆史上有記載。眼前這個社會上,我們也能夠看得到。下面他舉了十個例子。第一位:

  【楊少師榮,建甯人。世以濟渡爲生,久雨溪漲,橫流沖毀民居,溺死者順流而下,他舟皆撈取貨物,獨少師曾祖及祖,惟救人,而貨物一無所取,鄉人嗤其愚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一段。楊榮,官做到少師,少師在古代是帝王的老師。帝王老師有太師、少師,大多數少師是太子的老師。皇帝的老師稱太師,太子的老師多半稱爲少師。所以,老師的稱呼有太師、太傅、太保。楊少師楊榮,“建甯人”,建甯是現在福建建瓯。我在這個地方住過六年,楊榮家裏我去過,是一個很大的叁進的四合院。現在好像是改成建瓯市了。他們的先祖,世世代代都是“以濟渡爲生”,就是擺渡船的,從事于這個行業。由此可知,生活也過得非常艱苦。

  這是遇到了下雨。久雨,河水漲了。這一條河好像是閩江的上遊,這一條河一直流到從福州出海。漲水淹沒了鄉村民居,也淹死了很多人,溺死者順流而下。當然,劃船的人很多。一般人劃著船都去撈取貨物,不顧淹在水裏的人,都去撈取財物。唯獨楊榮的先人,就是他的祖父、曾祖父,只有救人,對于水裏面漂浮的那些財物,一絲毫都不取,只有救人!鄉裏的人看到他們的作爲,都說他愚癡,“救人有什麼用?許許多多人家財物漂流在水上,你撈到就是你的”。他們不要財物,完全救人,這是積德。

  【逮少師父生,家漸裕。】

  楊榮的父親出生的時候,他們家裏環境漸漸富裕。

  【有神人化爲道者,語之曰:汝祖父有陰功,子孫當貴顯,宜葬某地。遂依其所指而窆之,即今之白兔墳也。後生少師,弱冠登第,位至叁公,加曾祖、祖、父如其官。子孫貴盛,至今尚多賢者。】

  這是以楊榮這一樁事情來證明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”。他的曾祖、祖父雖然貧窮,到他父親逐漸家庭環境就好轉了。這個時候有一個道長,這裏記載是“神人化爲道長”,我們就說“有一位道長”,告訴他的父親:“你的祖父有陰功。”祖父就是楊榮的曾祖父,“曾經救過很多人命,有陰功,子孫一定會貴顯。”“宜葬某地”,指示他,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風水,有一塊風水很好的地,可以葬在那地方。楊榮的父親,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這個處所,就是現在所說的“白兔墳”。

  “後生少師”,以後楊榮出世了。“弱冠登第”,“弱冠”是二十歲,二十歲就考取進士,官一直做到叁公,少師是屬于叁公之一。皇帝對他非常感激,追封他的曾祖、他的祖父、他的父親“如其官”。他的官位是少師,他的曾祖父、祖父、父親都追封爲“少師”。“子孫貴盛”,一直到今。這個“今”是了凡先生在世的時候,是那個時代,就是明朝的時候,他們家裏頭還是很多的賢人,代代都有賢人,祖宗之積德。第二位:

  【鄞人楊自懲】

  “鄞”是現在的浙江甯波,古時候稱爲鄞縣。有一位楊自懲先生。

  【初爲縣吏】

  在縣衙當一個書辦,好像現在的書記官、文書官一類的。

  【存心仁厚,守法公平。】

  這是他的德行,心地仁厚,推己及人。“守法公平”,決定不受人家的賄賂。

  【時縣宰嚴肅】

  “時”是當時,這個縣官非常嚴肅。

  【偶撻一囚】

  偶然之間,鞭打一個囚犯。

  【血流滿前,而怒猶未息。】

  這個囚犯觸怒了縣官,縣官毒打他一頓,打得遍身血流,這個怒還沒有消。

  【楊跪而寬解之】

  楊自懲跪在地下幫這個囚犯求情。

  【宰曰】

  這個縣官就講:

  【怎奈此人越法悖理,不由人不怒。】

  他在幫他求情。縣官說:這個囚犯做的壞事太多,“不由人不怒”,縣官說出他發怒的理由。

  【自懲叩首曰】

  楊自懲叩首向他報告。

  【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,如得其情,哀矜勿喜;喜且不可,而況怒乎?宰爲之霁顔。】

  楊自懲說得很好!“上失其道”,這句話很不容…
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二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