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二卷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易說出來,從這個地方看,他的確是存心仁厚,不怕自己丟掉差事,他講真話。“上”是指朝廷。現在朝廷本身有過失,人民對朝廷信心喪失。由此可知,百姓犯法,過在哪裏?過在沒有人教導他。誰負責教導?儒家教學,地方官員—縣市長,知縣古時候稱“父母官”,你是這個地方人民的父母,你是人民的老師,你是人民的領導,儒家講“作之君、作之親、作之師”,那個“之”是人民。地方上的首長是人民的領導、是人民的父母、是人民的老師,你的子弟爲非作歹,你沒有把他教好。這個“上失其道”裏面的含義很廣。

  楊自懲真是有膽識,平素這個人有德行、有膽識,敢說真話:你在審問,審問得其情,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壞事,應該要判重刑,你要憐憫他,不能生歡喜心,“喜且不可,而況怒乎”,你怎麼能夠發怒?縣官也不錯,聽了楊自懲的話,把發怒的情緒也就降溫了,不再發怒了。

  【家甚貧】

  楊自懲家裏貧寒。

  【饋遺一無所取】

  當然,他能夠幫助這些苦難的人,特別是這些囚犯,他有憐憫心,常常幫助他們。人家當然有一些送禮來托人情的,他“一無所取”,大公無私,憑著自己良心辦事,絕不受賄賂。

  【遇囚人乏糧】

  有的時候,囚犯囚糧缺乏的時候。

  【常多方以濟之】

  他天天想方法來幫助他,到一些能夠行善的人家,向他們捐助,來幫助這些囚犯,讓他們能夠吃飽。

  【一日】

  有一天。

  【有新囚數人待哺】

  新來的囚犯,有幾個人沒有得吃。

  【家又缺米】

  他家裏米不多。

  【給囚則家人無食】

  把家裏的米給囚犯,自己家裏的人沒飯吃。

  【自顧則囚人堪憫】

  想想,囚犯非常可憐。

  【與其婦商之】

  跟他太太商量。

  【婦曰:囚從何來。曰:自杭而來,沿路忍饑,菜色可掬。】

  他太太問:“這個囚犯從哪裏來?”“是從杭州來的。一路上忍著饑寒,臉色都很難看,面黃肌瘦。”

  【因撤己之米,煮粥以食囚。】

  把自己的米分一半給囚犯,自己家裏煮稀飯吃。

  【後生二子】

  以後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。

  【長曰守陳,次曰守址,爲南北吏部侍郎。】

  這是果報,自己積善積德,兒孫就貴顯。兩個兒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。“侍郎”,這個地位就是現在的副部長。“吏部”,那個時候不稱部長,稱“尚書”,尚書是部長,侍郎是副部長。

  【長孫爲刑部侍郎。】

  “刑部”就是現在的法務部、司法部,也是做到次長。

  【次孫爲四川廉憲】

  “廉憲”也是古時候官職的名稱,以後在明朝稱爲按察司,一般也稱爲欽差大臣。

  【又俱爲名臣】

  在當時都是很有名的賢德大臣。

  【今楚亭、德政】

  曆史著述上不詳細。“今”,是了凡先生同時代的。楚亭、德政這兩個人。

  【亦其裔也】

  也是他的後代,楊自懲的後代。這是在縣衙裏做一個小書辦。由此可知,積功累德,不論我們自己現前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,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地位,從事什麼樣的行業,都可以做。機會太多太多了,只要存心利益社會、利益人民,就是積功累德。做好事,不求果報,這個功德就更大;不求果報,必定有更殊勝的果報。積的善大,積的善多,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報。像了凡先生就是個例子,與了凡同時代的俞淨意先生也是個例子,晚年就享受果報,果報一直綿延到他的子孫,代代不絕。第叁個例子:

  【昔正統間】

  “正統”是明朝英宗的年號。

  【鄧茂七倡亂于福建】

  “鄧茂七”是當時的一個盜匪,強盜、土匪,他在福建這個地區作亂。

  【士民從賊者甚衆。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,以計擒賊。】

  英宗皇帝用鄞縣的張楷帶兵南征,把這個亂平定,把鄧茂七抓到,但是還有些余黨。

  【後委布政司謝都事,搜殺東路賊黨。】

  土匪的頭是被捉到,但是下面還有余黨。所以朝廷又委派“布政司謝都事”,“布政司”相當于現在省長,都事是布政司下面的一個官,派謝都事搜殺東路的賊黨,就是平定還有一些小股的。

  【謝求賊中黨附冊籍】

  這個謝都事很難得,先想方法把賊黨的名冊找到。

  【凡不附賊者】

  賊黨裏頭,這個名冊上沒有名字的,密授以白布小旗。

  【約兵至日,插旗門首,戒軍兵無妄殺,全活萬人。】

  這是統兵的將領,他懂得積德,不冤枉人,不濫殺人。所以,他用心去搜集匪黨的名冊。不是真正附屬于匪黨的,不可以冤枉人。官兵進城來搜查,他教這些跟賊黨沒有關系的人,給他一個小的白旗,讓官兵進城,“你把這個旗子插在門口”,禁止官兵騷擾。這樣子“全活萬人”,這是他所積下的功德。

  在中國曆史上,自古以來,做將軍、大將軍的人,能夠保全後裔的很少。什麼原因?殺傷太多,所以後代都不好。在中國武將裏面,後人好的人確確實實不多,在曆史上真的可以數得出來。這些做將軍的人都是愛惜人命,絕不妄殺,軍隊紀律非常的森嚴,這才能保全到後代。

  【後謝之子遷,中狀元,爲宰輔。孫丕,複中探花。】

  這是講謝都事後人的果報。他的兒子謝遷中狀元,官做到宰相。“宰輔”是宰相。孫子丕也中“探花”,“探花”是進士第叁名。這都是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”的曆史證驗。又告訴我們,莆田有個林家:

  【莆田林氏,先世有老母好善,常作粉團施人,求取即與之,無倦色。】

  這是講莆田,也是在福建。他的“先世有老母好善”,這是他先世祖母好善,常常做粉團施人,布施一些窮人。每天都是這樣作法,一生都不疲倦,天天用這個來布施。有人來向她要,統統給,毫無倦厭,每天布施。

  做好事,量力而爲。善待別人,自己決定有好報,不要怕吃虧,不要怕上當。諺語常說“吃虧是福”,所以我常常想,我沒有這個機緣,如果我要有這個機會,我願意開個餐廳,開餐廳免費供應大家。現在我們在新加坡居士林,我把我的想法告訴李木源居士,李木源居士這叁年真的做了。每天供齋,免費的。平均每天到居士林來吃飯的有一千多人,星期假日叁、四千人。這是好事!

  居士林是不是被人吃垮?沒有,愈吃愈興旺。人丁旺,那麼多人來吃飯!從開辦到現在,跟諸位說,沒有買過米,沒有買過油,也沒有買過菜,而且吃不完。原因在哪裏?大家曉得居士林做這樁好事,天天有人送米,有人送油,有人送菜。送得太多,吃不完。吃不完怎麼辦?我們把多余的這些米、菜,送給養老院,送給孤兒院。所以,新加坡許多宗教的養老院、孤兒院都接受我們的贈送。好事!應該要做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二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