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易说出来,从这个地方看,他的确是存心仁厚,不怕自己丢掉差事,他讲真话。“上”是指朝廷。现在朝廷本身有过失,人民对朝廷信心丧失。由此可知,百姓犯法,过在哪里?过在没有人教导他。谁负责教导?儒家教学,地方官员—县市长,知县古时候称“父母官”,你是这个地方人民的父母,你是人民的老师,你是人民的领导,儒家讲“作之君、作之亲、作之师”,那个“之”是人民。地方上的首长是人民的领导、是人民的父母、是人民的老师,你的子弟为非作歹,你没有把他教好。这个“上失其道”里面的含义很广。
杨自惩真是有胆识,平素这个人有德行、有胆识,敢说真话:你在审问,审问得其情,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坏事,应该要判重刑,你要怜悯他,不能生欢喜心,“喜且不可,而况怒乎”,你怎么能够发怒?县官也不错,听了杨自惩的话,把发怒的情绪也就降温了,不再发怒了。
【家甚贫】
杨自惩家里贫寒。
【馈遗一无所取】
当然,他能够帮助这些苦难的人,特别是这些囚犯,他有怜悯心,常常帮助他们。人家当然有一些送礼来托人情的,他“一无所取”,大公无私,凭著自己良心办事,绝不受贿赂。
【遇囚人乏粮】
有的时候,囚犯囚粮缺乏的时候。
【常多方以济之】
他天天想方法来帮助他,到一些能够行善的人家,向他们捐助,来帮助这些囚犯,让他们能够吃饱。
【一日】
有一天。
【有新囚数人待哺】
新来的囚犯,有几个人没有得吃。
【家又缺米】
他家里米不多。
【给囚则家人无食】
把家里的米给囚犯,自己家里的人没饭吃。
【自顾则囚人堪悯】
想想,囚犯非常可怜。
【与其妇商之】
跟他太太商量。
【妇曰:囚从何来。曰:自杭而来,沿路忍饥,菜色可掬。】
他太太问:“这个囚犯从哪里来?”“是从杭州来的。一路上忍著饥寒,脸色都很难看,面黄肌瘦。”
【因撤己之米,煮粥以食囚。】
把自己的米分一半给囚犯,自己家里煮稀饭吃。
【后生二子】
以后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。
【长曰守陈,次曰守址,为南北吏部侍郎。】
这是果报,自己积善积德,儿孙就贵显。两个儿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。“侍郎”,这个地位就是现在的副部长。“吏部”,那个时候不称部长,称“尚书”,尚书是部长,侍郎是副部长。
【长孙为刑部侍郎。】
“刑部”就是现在的法务部、司法部,也是做到次长。
【次孙为四川廉宪】
“廉宪”也是古时候官职的名称,以后在明朝称为按察司,一般也称为钦差大臣。
【又俱为名臣】
在当时都是很有名的贤德大臣。
【今楚亭、德政】
历史著述上不详细。“今”,是了凡先生同时代的。楚亭、德政这两个人。
【亦其裔也】
也是他的后代,杨自惩的后代。这是在县衙里做一个小书办。由此可知,积功累德,不论我们自己现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,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,从事什么样的行业,都可以做。机会太多太多了,只要存心利益社会、利益人民,就是积功累德。做好事,不求果报,这个功德就更大;不求果报,必定有更殊胜的果报。积的善大,积的善多,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报。像了凡先生就是个例子,与了凡同时代的俞净意先生也是个例子,晚年就享受果报,果报一直绵延到他的子孙,代代不绝。第三个例子:
【昔正统间】
“正统”是明朝英宗的年号。
【邓茂七倡乱于福建】
“邓茂七”是当时的一个盗匪,强盗、土匪,他在福建这个地区作乱。
【士民从贼者甚众。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,以计擒贼。】
英宗皇帝用鄞县的张楷带兵南征,把这个乱平定,把邓茂七抓到,但是还有些余党。
【后委布政司谢都事,搜杀东路贼党。】
土匪的头是被捉到,但是下面还有余党。所以朝廷又委派“布政司谢都事”,“布政司”相当于现在省长,都事是布政司下面的一个官,派谢都事搜杀东路的贼党,就是平定还有一些小股的。
【谢求贼中党附册籍】
这个谢都事很难得,先想方法把贼党的名册找到。
【凡不附贼者】
贼党里头,这个名册上没有名字的,密授以白布小旗。
【约兵至日,插旗门首,戒军兵无妄杀,全活万人。】
这是统兵的将领,他懂得积德,不冤枉人,不滥杀人。所以,他用心去搜集匪党的名册。不是真正附属于匪党的,不可以冤枉人。官兵进城来搜查,他教这些跟贼党没有关系的人,给他一个小的白旗,让官兵进城,“你把这个旗子插在门口”,禁止官兵骚扰。这样子“全活万人”,这是他所积下的功德。
在中国历史上,自古以来,做将军、大将军的人,能够保全后裔的很少。什么原因?杀伤太多,所以后代都不好。在中国武将里面,后人好的人确确实实不多,在历史上真的可以数得出来。这些做将军的人都是爱惜人命,绝不妄杀,军队纪律非常的森严,这才能保全到后代。
【后谢之子迁,中状元,为宰辅。孙丕,复中探花。】
这是讲谢都事后人的果报。他的儿子谢迁中状元,官做到宰相。“宰辅”是宰相。孙子丕也中“探花”,“探花”是进士第三名。这都是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的历史证验。又告诉我们,莆田有个林家:
【莆田林氏,先世有老母好善,常作粉团施人,求取即与之,无倦色。】
这是讲莆田,也是在福建。他的“先世有老母好善”,这是他先世祖母好善,常常做粉团施人,布施一些穷人。每天都是这样作法,一生都不疲倦,天天用这个来布施。有人来向她要,统统给,毫无倦厌,每天布施。
做好事,量力而为。善待别人,自己决定有好报,不要怕吃亏,不要怕上当。谚语常说“吃亏是福”,所以我常常想,我没有这个机缘,如果我要有这个机会,我愿意开个餐厅,开餐厅免费供应大家。现在我们在新加坡居士林,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李木源居士,李木源居士这三年真的做了。每天供斋,免费的。平均每天到居士林来吃饭的有一千多人,星期假日三、四千人。这是好事!
居士林是不是被人吃垮?没有,愈吃愈兴旺。人丁旺,那么多人来吃饭!从开办到现在,跟诸位说,没有买过米,没有买过油,也没有买过菜,而且吃不完。原因在哪里?大家晓得居士林做这桩好事,天天有人送米,有人送油,有人送菜。送得太多,吃不完。吃不完怎么办?我们把多余的这些米、菜,送给养老院,送给孤儿院。所以,新加坡许多宗教的养老院、孤儿院都接受我们的赠送。好事!应该要做。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《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二卷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