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卷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个人都能够一心为善,正念现前,这个社会上哪里会有邪教?哪里会有邪知邪见?自然就消失无踪了。古德常说:“破邪显正”,我们今天把这句话反过来说,显正,邪就不能存在。社会上为什么有这么多邪知邪见?因为没有正知正见的教学,于是邪知见一出来,大家好奇,就向它学习,盲从!谚语所谓:“不怕不识货,只怕货比货。”如果正法能提倡,人民他会辨别,他会比较,两个摆在面前一比较,他就认识了,他自然就会选择了。今天邪教在整个世界,充斥在社会上。什么原因?在这个时代里头没有人提倡正法。儒家,“打倒孔家店”,儒家是正法,是教人“孝、悌、忠、信”、“礼、义、廉、耻”,教人“五伦八德”,正法,不要了。佛法是正法,佛法教人:“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”现在大家认为佛法是迷信,破除迷信,打倒迷信,这里头产生了很大的误会。佛不迷信,佛的口号是“破迷开悟”,把破迷开悟当作迷信打倒了,那什么叫不迷信?那一定是邪法是不迷信,邪教是不迷信,当然社会上一窝蜂都去学邪教去了。这个地方,我们要多想一想。怎样能够“显正破邪”,这在今天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都用得上。再看下文,下文从比喻上说:

  【如太阳当空,魍魉潜消。】

  这两句是比喻。把“太阳”比作正法。把“魍魉”比作邪法,“魍魉”是妖怪。光天化日之下妖怪自然不能存在,这个道理是相同的。后面了凡先生做出结论:

  【此精一之真传也】

  “精”是精纯;“一”是唯一、独一。自古以来圣圣相传,这是真传。

  【过由心造,亦由心改。】

  这是从根本改,这样改才能改得究竟,才能改得彻底。

  【如斩毒树,直断其根,奚必枝枝而伐,叶叶而摘哉?】

  这再用比喻说。譬如,我们砍树,这树有毒,不是个好树,我们要把它连根拔除。从根上去把它斩断,不必要枝枝叶叶,寻枝摘叶多麻烦!根拔掉就好了,枝叶自然就枯萎了。这是说改过,前面讲的从理上改,就像伐树,从树干上下手。从事上改,就好像从树叶上下手,这个很麻烦,很不容易。从心改,就是从根下手,这个容易,而且是真正做到究竟。再看底下这段文,总结:

  【大抵最上者治心,当下清净;才动即觉,觉之即无。】

  我们学佛用功,也要抓到纲领,抓到纲领从根本上起修就不难。我们今天讲到佛法,佛法的经典那么多,古人形容“浩如烟海”。从印度流传到中国来的经卷,最早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,汉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,今年公元二千零一年,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。而实际上,佛法由私人流传到中国来的,那个时间还要早,可能会早到二、三百年。正式由国家派使节去迎请、聘请的,这是汉明帝永平十年,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经典不断的流入中国,大概最晚的是在南宋。南宋中国翻译、刻印的《大藏经》完成,总共有七千多卷,现在再加上中国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的著作,都收藏在这一部丛书里面,现在中文《大藏经》总共有三万多卷之多。如果我们要想学佛,这么多的典籍,都要去看,都要去研究,都要去学习,那就是寻枝摘叶,这多麻烦!这要到哪一年,我们才能入门?所以,会学的人,从根本学,这就重要了。

  我学佛五十年了,我讲经也讲了四十二年。我在这一生当中总结佛法的精髓二十个字,我们存心,就是说,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我们用什么心?佛在经教里面教给我们,用“真诚心”,“真”决定没有假,“诚”则不虚,用真诚心;用“清净心”,清净决定没有污染;用“平等心”,平等就没有高下;用“正觉心”,决定没有迷惑;用“慈悲心”,爱护一切众生,慈悲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。我们要用这五种心,这五种心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“大菩提心”。如果用大菩提心来讲,很多人不好懂,照经典里面注解讲,也很难懂,我这样说法,大家就很容易理解;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。佛心!佛是用这个心对人对事对物。佛的行为是什么?行为,我也用十个字;“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”。这个念佛,佛是觉的意思;就是念念觉而不迷,念念正而不邪,念念净而不染,那就叫念佛;念自性佛。这个修行,抓住这个纲领修行就容易了。果然能够契入境界,佛家所有经典摆在你面前,你不会感觉到困难,你都能够通达、学习。所以,世出世间法,都要知道根本,都要抓住它的精要、它的纲领。

  这样我们就明了,大概总是最上的是从根本修,“治心”,效果是“当下清净”。哪有那么多麻烦事情?“才动即觉,觉之即无”,这个心才动,立刻就觉察到;一觉察到,这个念头就息。这是古德所说的,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”。你要觉得快,不要叫恶念相续;恶念才起来,第二个念头就是正念,这是最好的方法。

  【苟未能然】

  假如你做不到,最上的做不到,那就不得已而采取中间的,不得已而求其次;次是什么?明理。

  【须明理以遣之】

  道理清楚了,道理明白了,自然把恶念、邪思离开了。

  【又未能然】

  这个也办不到。办不到,怎么样?

  【须随事以禁之】

  那就只好在枝枝叶叶上下功夫。这个三层,实在讲就是佛家讲的三种不同根性。上根的人,从根本下手,从起心动念处,断一切恶;中等根性的人,用“明理以遣之”;下根之人,那只有“随事以禁之”。所以,佛为这些下根人,制定了许许多多戒条。这些戒条,诸位同学一定要晓得,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三千年前古印度那个社会上的生活规范。在时间上,我们差距三千年;在地理环境,我们这边是中国,那边是印度;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,然后你研究戒律才真正会有心得。要不要根据那个戒律一条一条去做?不必要。为什么?许多生活方式跟我们现在完全不同。这个要知道,要懂得它的精神之所在,要学它的精神,事相上应当要用现代的生活方式,不能去学三千年前古印度生活方式,那就错了!释迦牟尼佛看到也笑坏了,你怎么这么笨。所以佛法,即使是戒条,条条都是活活泼泼的,不是死呆板的。但是根本戒,那是超越时空,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,一切时、一切处,那都是准则,这不能改变。这个根本戒是什么?五戒。只有五条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这五条,确实不管在什么时代、不管在哪一个地区,都行得通。这五条是超越时空,必须要遵守的。其他的戒条很多很多,一定要看适不适合我们现前这个时代。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,应该如何来修订;不违背它的精神,但是在事相上一定要加以修正。

  第一次在中国,大规模做修订的工作是唐朝。唐朝在佛法里面来说,有人说,佛法在唐朝起了一个革命的运动,也可以这个说法;那就是中国的丛林制度,兴起了。“马祖建丛林,百丈立清规”,他们两位大师提倡共修、依众靠众。这两个人他们是师兄弟,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师,两位都是第八代,照一般讲法,是惠能大师的徒孙。建丛林,就是把佛法的教学、修行制度化,正式的制度化。丛林就像现在的大学一样,组织很严密。丛林的主席就是方丈,如同学校的校长;丛林的首座和尚,相当于一个学校的教务长;丛林的维那和尚,相当于训导长;丛林的监院,相当于总务长。名称不一样,跟现在学校的领导执事,他们的工作分配完全相同。所以丛林里面教务、训导、总务,它是学校。正规的立学校来教学,来帮助大家共同做改过修善的功夫,这叫做修行。修行,总而言之就是改过修善而已。现在有很多人误会,认为修行一定要吃长素,一定要天天敲著木鱼念经,那个完全想错了,那是形式。形式可以改变,精神、原理原则不能改变。

  现在有许多同修常常来见我,他们在各个地方去修建寺庙。我不赞成。为什么?寺庙是两千年以前那个时代,或者是满清之前还可以能讲得过去。现代是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,总不能叫人再回到专制时代去,这不可能的事情!现在道场应当怎样建立?要建立学校的方式。佛教原本就是教育,还要回归到教学上去,所以建学校不要建寺庙,这样才好。如果讲弘扬佛法,弘扬佛法最好的道场、最理想的道场,那就是现代的卫星、电视传播。我们在摄影棚里面讲经说法,利用卫星传播,全世界都能收听得到,你说这个效果多大!用这个方法弘法利生,把佛法的教学送到每一个人家庭里面去。把佛法的修学,这些理论、方法,利用科学技术传递给每一个想学佛的人。这是正确的,不要再盖寺庙,盖寺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  

《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十卷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