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個人都能夠一心爲善,正念現前,這個社會上哪裏會有邪教?哪裏會有邪知邪見?自然就消失無蹤了。古德常說:“破邪顯正”,我們今天把這句話反過來說,顯正,邪就不能存在。社會上爲什麼有這麼多邪知邪見?因爲沒有正知正見的教學,于是邪知見一出來,大家好奇,就向它學習,盲從!諺語所謂:“不怕不識貨,只怕貨比貨。”如果正法能提倡,人民他會辨別,他會比較,兩個擺在面前一比較,他就認識了,他自然就會選擇了。今天邪教在整個世界,充斥在社會上。什麼原因?在這個時代裏頭沒有人提倡正法。儒家,“打倒孔家店”,儒家是正法,是教人“孝、悌、忠、信”、“禮、義、廉、恥”,教人“五倫八德”,正法,不要了。佛法是正法,佛法教人: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”現在大家認爲佛法是迷信,破除迷信,打倒迷信,這裏頭産生了很大的誤會。佛不迷信,佛的口號是“破迷開悟”,把破迷開悟當作迷信打倒了,那什麼叫不迷信?那一定是邪法是不迷信,邪教是不迷信,當然社會上一窩蜂都去學邪教去了。這個地方,我們要多想一想。怎樣能夠“顯正破邪”,這在今天全世界許許多多國家地區都用得上。再看下文,下文從比喻上說:
【如太陽當空,魍魉潛消。】
這兩句是比喻。把“太陽”比作正法。把“魍魉”比作邪法,“魍魉”是妖怪。光天化日之下妖怪自然不能存在,這個道理是相同的。後面了凡先生做出結論:
【此精一之真傳也】
“精”是精純;“一”是唯一、獨一。自古以來聖聖相傳,這是真傳。
【過由心造,亦由心改。】
這是從根本改,這樣改才能改得究竟,才能改得徹底。
【如斬毒樹,直斷其根,奚必枝枝而伐,葉葉而摘哉?】
這再用比喻說。譬如,我們砍樹,這樹有毒,不是個好樹,我們要把它連根拔除。從根上去把它斬斷,不必要枝枝葉葉,尋枝摘葉多麻煩!根拔掉就好了,枝葉自然就枯萎了。這是說改過,前面講的從理上改,就像伐樹,從樹幹上下手。從事上改,就好像從樹葉上下手,這個很麻煩,很不容易。從心改,就是從根下手,這個容易,而且是真正做到究竟。再看底下這段文,總結:
【大抵最上者治心,當下清淨;才動即覺,覺之即無。】
我們學佛用功,也要抓到綱領,抓到綱領從根本上起修就不難。我們今天講到佛法,佛法的經典那麼多,古人形容“浩如煙海”。從印度流傳到中國來的經卷,最早中國曆史上有記載的,漢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,今年公元二千零一年,這是曆史上有記載的。而實際上,佛法由私人流傳到中國來的,那個時間還要早,可能會早到二、叁百年。正式由國家派使節去迎請、聘請的,這是漢明帝永平十年,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曆史了。經典不斷的流入中國,大概最晚的是在南宋。南宋中國翻譯、刻印的《大藏經》完成,總共有七千多卷,現在再加上中國古時候這些祖師大德的著作,都收藏在這一部叢書裏面,現在中文《大藏經》總共有叁萬多卷之多。如果我們要想學佛,這麼多的典籍,都要去看,都要去研究,都要去學習,那就是尋枝摘葉,這多麻煩!這要到哪一年,我們才能入門?所以,會學的人,從根本學,這就重要了。
我學佛五十年了,我講經也講了四十二年。我在這一生當中總結佛法的精髓二十個字,我們存心,就是說,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我們用什麼心?佛在經教裏面教給我們,用“真誠心”,“真”決定沒有假,“誠”則不虛,用真誠心;用“清淨心”,清淨決定沒有汙染;用“平等心”,平等就沒有高下;用“正覺心”,決定沒有迷惑;用“慈悲心”,愛護一切衆生,慈悲心裏頭沒有自私自利。我們要用這五種心,這五種心就是大乘佛法裏面講的“大菩提心”。如果用大菩提心來講,很多人不好懂,照經典裏面注解講,也很難懂,我這樣說法,大家就很容易理解;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佛心!佛是用這個心對人對事對物。佛的行爲是什麼?行爲,我也用十個字;“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”。這個念佛,佛是覺的意思;就是念念覺而不迷,念念正而不邪,念念淨而不染,那就叫念佛;念自性佛。這個修行,抓住這個綱領修行就容易了。果然能夠契入境界,佛家所有經典擺在你面前,你不會感覺到困難,你都能夠通達、學習。所以,世出世間法,都要知道根本,都要抓住它的精要、它的綱領。
這樣我們就明了,大概總是最上的是從根本修,“治心”,效果是“當下清淨”。哪有那麼多麻煩事情?“才動即覺,覺之即無”,這個心才動,立刻就覺察到;一覺察到,這個念頭就息。這是古德所說的,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”。你要覺得快,不要叫惡念相續;惡念才起來,第二個念頭就是正念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
【苟未能然】
假如你做不到,最上的做不到,那就不得已而采取中間的,不得已而求其次;次是什麼?明理。
【須明理以遣之】
道理清楚了,道理明白了,自然把惡念、邪思離開了。
【又未能然】
這個也辦不到。辦不到,怎麼樣?
【須隨事以禁之】
那就只好在枝枝葉葉上下功夫。這個叁層,實在講就是佛家講的叁種不同根性。上根的人,從根本下手,從起心動念處,斷一切惡;中等根性的人,用“明理以遣之”;下根之人,那只有“隨事以禁之”。所以,佛爲這些下根人,製定了許許多多戒條。這些戒條,諸位同學一定要曉得,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叁千年前古印度那個社會上的生活規範。在時間上,我們差距叁千年;在地理環境,我們這邊是中國,那邊是印度;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,然後你研究戒律才真正會有心得。要不要根據那個戒律一條一條去做?不必要。爲什麼?許多生活方式跟我們現在完全不同。這個要知道,要懂得它的精神之所在,要學它的精神,事相上應當要用現代的生活方式,不能去學叁千年前古印度生活方式,那就錯了!釋迦牟尼佛看到也笑壞了,你怎麼這麼笨。所以佛法,即使是戒條,條條都是活活潑潑的,不是死呆板的。但是根本戒,那是超越時空,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,一切時、一切處,那都是准則,這不能改變。這個根本戒是什麼?五戒。只有五條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這五條,確實不管在什麼時代、不管在哪一個地區,都行得通。這五條是超越時空,必須要遵守的。其他的戒條很多很多,一定要看適不適合我們現前這個時代。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,應該如何來修訂;不違背它的精神,但是在事相上一定要加以修正。
第一次在中國,大規模做修訂的工作是唐朝。唐朝在佛法裏面來說,有人說,佛法在唐朝起了一個革命的運動,也可以這個說法;那就是中國的叢林製度,興起了。“馬祖建叢林,百丈立清規”,他們兩位大師提倡共修、依衆靠衆。這兩個人他們是師兄弟,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師,兩位都是第八代,照一般講法,是惠能大師的徒孫。建叢林,就是把佛法的教學、修行製度化,正式的製度化。叢林就像現在的大學一樣,組織很嚴密。叢林的主席就是方丈,如同學校的校長;叢林的首座和尚,相當于一個學校的教務長;叢林的維那和尚,相當于訓導長;叢林的監院,相當于總務長。名稱不一樣,跟現在學校的領導執事,他們的工作分配完全相同。所以叢林裏面教務、訓導、總務,它是學校。正規的立學校來教學,來幫助大家共同做改過修善的功夫,這叫做修行。修行,總而言之就是改過修善而已。現在有很多人誤會,認爲修行一定要吃長素,一定要天天敲著木魚念經,那個完全想錯了,那是形式。形式可以改變,精神、原理原則不能改變。
現在有許多同修常常來見我,他們在各個地方去修建寺廟。我不贊成。爲什麼?寺廟是兩千年以前那個時代,或者是滿清之前還可以能講得過去。現代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,總不能叫人再回到專製時代去,這不可能的事情!現在道場應當怎樣建立?要建立學校的方式。佛教原本就是教育,還要回歸到教學上去,所以建學校不要建寺廟,這樣才好。如果講弘揚佛法,弘揚佛法最好的道場、最理想的道場,那就是現代的衛星、電視傳播。我們在攝影棚裏面講經說法,利用衛星傳播,全世界都能收聽得到,你說這個效果多大!用這個方法弘法利生,把佛法的教學送到每一個人家庭裏面去。把佛法的修學,這些理論、方法,利用科學技術傳遞給每一個想學佛的人。這是正確的,不要再蓋寺廟,蓋寺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