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七卷)

 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七卷)

  净空法师讲述

 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

  诸位同学,大家好!请看《了凡四训》第二篇“改过之法”,我们从第二段看起:

  【但改过者,第一、要发耻心。思古之圣贤,与我同为丈夫,彼何以百世可师?我何以一身瓦裂?耽染尘情,私行不义,谓人不知,傲然无愧,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。世之可羞可耻者,莫大乎此。孟子曰:耻之于人大矣。以其得之则圣贤,失之则禽兽耳。此改过之要机也。】

  说到改过,了凡先生提出三点:第一个就是羞耻心。所谓“知耻近乎勇”,“勇”是勇于改过自新,所以他在此地第一句话说,“但改过者”。改过的方法,第一“要发羞耻心”。人能够知耻,他决定不会起一个妄心,动一个恶念。应当常常想到古时候这些大圣大贤,我们都同样是人;佛在经典里面也常常跟我们说,我们跟诸佛如来原来都是同样作凡夫。为什么他能够成佛、成菩萨,成圣、成贤,我为什么不能?以这个标准来观察,我们这个羞耻的心就发出来了。他们确实是百世可师。孔老夫子传到现在二千五百多年,释迦牟尼佛传到今天将近三千年,为什么这个世间不分国家、不分种族,甚至于不分宗教,流传到今天,这世间人还有许许多多人尊敬他,接受他的教诲向他学习?这叫“大丈夫”。他能做得到,我为什么做不到?人能常常有这个思惟,必定能够发愤自强。

  接著说,这是说我们自己的毛病。“我何以一身瓦裂”,瓦裂,就像一个陶器破碎了,一文不值!我们的病是“耽染尘情”,“耽”是过分的快乐,“染”是染污;世间人耽染在七情五欲当中,而不知道这个情欲不是真的。这里面有乐,没错,圣人也不反对,但是你付出的代价太大了;换句话说,得不偿失。这个代价之大,如果不是佛在经教里面跟我们详细说出来,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。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,这个代价就是六道生死轮回。如果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才知道可怕,世出世间没有比这桩事情更可怕。由此可知,圣贤人在这个世间,也不能离开七情五欲,但是对于情欲他淡薄,他的行为合礼合法。“礼”一定是有节度的;换句话说,它不能过分,也不能不及;不及是不合礼,过分了同样也是不合礼。所以礼讲“节”,节是节度。在古圣先贤教育里面,家庭结婚生子,夫妇相敬如宾,他都是有节度的,绝对不是纵情耽染,决不是这样的,跟现在社会不一样!所以他家庭和睦,家庭有秩序。这一句放在前面,用意非常之深,把我们凡夫的病根说出来了。凡夫何以不能成圣,病根就在此地。

  现在,我们讲到最粗浅的地方。人欢喜七情五欲的享受,但是人更爱惜自己的生命。到了要舍的时候,大概七情五欲也可以能舍,不愿意舍自己的身命,而且还希望自己要长寿,这都是人之常情。你要使自己长寿,你就要在生活各个方面,你要懂得节制。古人说的话没错,“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”。你要远离灾祸,言语不能不谨慎,态度不能不谨慎;你要想身体健康,你的饮食起居不能不谨慎。今天许许多多人希求健康长寿,他不懂得这个道理,所以中年以后身体就衰弱了。不懂得养生之道!

  我接触佛法,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。我接触半年,我明白了素食的好处,对身体健康的好处,我就决心吃长素。我学佛半年吃长素,二十六岁,整整吃了五十年。当时,我的一些长官、同学、朋友都说我迷了,劝我不要这样做:“年纪轻轻,学佛是可以,佛教很多事情不能做!”而我告诉他们:“我知道佛教太晚了。古时候许许多多人十几岁就明了、就接触,我到二十六岁才听到,太迟了!”可是到了晚年,五、六十岁的时候,这些朋友们看到我,从前那个态度完全改变了,见到我都说:“你的路走对了。”现在再过二十几年看到我,一个个都羡慕!

  头一个羡慕是什么?羡慕我的相貌改变了,我的体质改变了。我今年七十五岁,我没有生过病,我身体很健康。去年,澳洲政府给我永久居留,按照规定要去做身体检查。检查完之后,医生告诉我:“法师,您来检查是多余的。”我说:“多余也要检查。”这是什么?这是在修学佛法里面得来的第一个好处,大家都能看得见的。我今天的体力,大概跟三、四十岁的人还可以比赛。他问我:“您到底吃些什么东西?用什么营养品?”我说:“所有一概营养品,我一点都不沾的。”为什么?那个东西都有副作用。生活愈简单愈好,青菜、豆腐。我喝水,饮料我不喝。饮料里面,实在讲,现在人讲卫生,饮料并不卫生,里面有很多化学的东西在里头。连茶叶、茶,除非在应酬的场合,人家准备了茶水,我们对人尊敬,我们也喝茶。我自己不喝茶,我自己喝水。吃得很少,决定不吃零食。我每天读书的时间多,晚上大概都到十二点钟才睡眠,第二天差不多早晨六点多钟起来。没有事情,中午吃过午饭之后休息一会儿,有事情可以不必休息,精神饱满,工作正常,你能说素食没有营养吗?我可以给你做证明。许许多多出家人,身体都很好,也吃得肥肥胖胖的,他没有吃肉!

  健康真正的因素,是心地清净,没有妄想,没有杂念。其次,是饮食起居如法。有秩序,有节制,决定不沾染五欲六尘,你的心才会清净;一定要放下名闻利养,放下贪嗔痴慢。心地清净,这是健康的真因;一切随缘而不攀缘,这是健康的外缘。有真因,有外缘,健康的果报自然就现前。“耽染尘情”,“尘”就是五欲六尘;“五欲”是财色名食睡,“六尘”是色声香味触法,这个东西一定要有节制。如果没有节制,纵情放逸,后果就不堪设想,你一定把你的身体糟蹋掉了。

  “私行不义”,“不义”就是不应该做的。无论是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一定要想到:我应不应该做?说话,要想到:这个话我应不应该说?真正讲求修养的人他懂得,他很谨慎。私行不义,“谓人不知”,以为别人不知,错了。古人说:“若欲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”掩藏再密,终有败露的一天,哪会有人不知的事情?

  “傲然无愧”,“傲”是傲慢,“无愧”是没有惭愧心;“惭”就是良心的责备,“愧”是舆论的制裁。外面人来批评你,你不在乎,“无愧”就是不在乎,我们今天讲“脸皮厚”。这样的行为,“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”,这一句话,我们要细心去观察。“禽兽”是三恶道,它的意思是:你必定沦于三恶道,你自己还不觉察。佛在经上常说:“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。”我们失掉人身,来生再得人身这个比例很小,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够得人身。得人身的条件是什么?不仅是佛法,中国古圣先贤都跟我们说过,就像佛经里面讲的五戒十善,儒家讲的是伦常道德、五伦十义,你都能够做得没有欠缺,来生一定得人身。我们这一生能得人身,是过去生中我们的五戒十善修得还不错,这一生得的这个果报。但是这一生当中,我们有没有再去做?那就要问自己了。

  “世之可羞可耻者,莫大乎此。”这个意思就是说,那些圣贤人原本跟我是一样的,他们今天作圣、作贤,作菩萨、作佛,生天了;而我们今天思想、见解、言行都不善,我们的前途将来是饿鬼、地狱、畜生,果报相差悬殊太大了。我们看他们,那真是可羞可耻!有人问我:“法师,您为什么学佛?”我的答覆很简单:“学佛就是学圣人,学做一个明白人。”唯有明白,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,现前过诸佛菩萨的生活,将来入诸佛菩萨的境界,我们学佛真正的目标在此地。这个身体现在还在,还没有离开,我们要把这个身体当作工具,多替社会、众生做一些好事;现在人讲,为人民服务、为国家服务、为众生服务,这身体是个工具。在《了凡四训》里面来讲,就是改过修善、积功累德,为大众做个榜样。做榜样不能没有工具,这就是个好工具,而与自己毫不相关,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“孟子曰:耻之于人大矣。以其得之则圣贤,失之则禽兽。此改过之要机。”儒家讲“知耻近乎勇”,你要能够得到,你就能够成圣、成贤;你要是失掉,不知耻,你就会沦落到禽兽、饿鬼、地狱。“知耻”是改过重要的一个诀窍,我们不能不注意。有一年我在美国休士顿讲经,遇到一位同修,他在那一边学校里面担任教授。我们吃饭的时候,他就跟我谈到这个问题:“今天的社会动乱不安,要从什么地方来帮助大众回头?”他想到一个问题,就提到“知耻”这两个字。他说:“现在人之所以敢造恶业,带来社会的动乱不安,追究其根本的因素,就是不知耻。所以今天必须要提倡知耻。”我听了之后,我同意他的说法。他那个时候就想出来,他说:“我们组成一个知耻学社。”我说:“很好,你去拟定章程,我会响应。”以后,我离开了美国,这个事情大概也就淡漠下去了。所以,任何一桩好事,一定要有热心的人士去推动。能够在社会上寻找对于传统道德伦理还有概念的人、听到还能生欢喜心的人,把这些人集合起来,成立一个社团,我们自己认真努力修学,大力的来推动、弘扬,是一桩好事情。这个教授姓蔡,蔡居士。

  我们再看第二条:

  【第二、要发畏心。】

  知“畏”,知道畏惧,才能够生诚敬之心。

  【天地在上,鬼神难欺,吾虽过在隐微,而天地鬼神,实鉴临之。重则降之百殃,轻则损其现福,吾何可以不惧?】

  “畏”是怕、害怕,这里面也含著有恭敬的意思,“畏”跟“敬”常常连起来用,“敬畏”。过去,弟子对于父母、尊长,学生对于老师,都有敬畏之心,又敬爱又害怕。如果没有畏心,又不知耻,诸位想想,他还有什么样的坏事做不出来?今天这个社会,知耻的人少了,敬畏的人也少了,原因在哪里?原因在没有好好的教导。人不是圣贤,不是佛菩萨再来的,所以,教育比什么都重要。懂得这个道理,懂得这个方法,确实是中国的古圣先贤。在《礼记·学记》里面,我们读到:“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”再看看中国的历史,自古以来,一个政权的建立,一个朝代的形成,不出…

《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七卷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