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七卷)
淨空法師講述
中國深圳鳳凰衛視
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看《了凡四訓》第二篇“改過之法”,我們從第二段看起:
【但改過者,第一、要發恥心。思古之聖賢,與我同爲丈夫,彼何以百世可師?我何以一身瓦裂?耽染塵情,私行不義,謂人不知,傲然無愧,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。世之可羞可恥者,莫大乎此。孟子曰:恥之于人大矣。以其得之則聖賢,失之則禽獸耳。此改過之要機也。】
說到改過,了凡先生提出叁點:第一個就是羞恥心。所謂“知恥近乎勇”,“勇”是勇于改過自新,所以他在此地第一句話說,“但改過者”。改過的方法,第一“要發羞恥心”。人能夠知恥,他決定不會起一個妄心,動一個惡念。應當常常想到古時候這些大聖大賢,我們都同樣是人;佛在經典裏面也常常跟我們說,我們跟諸佛如來原來都是同樣作凡夫。爲什麼他能夠成佛、成菩薩,成聖、成賢,我爲什麼不能?以這個標准來觀察,我們這個羞恥的心就發出來了。他們確實是百世可師。孔老夫子傳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,釋迦牟尼佛傳到今天將近叁千年,爲什麼這個世間不分國家、不分種族,甚至于不分宗教,流傳到今天,這世間人還有許許多多人尊敬他,接受他的教誨向他學習?這叫“大丈夫”。他能做得到,我爲什麼做不到?人能常常有這個思惟,必定能夠發憤自強。
接著說,這是說我們自己的毛病。“我何以一身瓦裂”,瓦裂,就像一個陶器破碎了,一文不值!我們的病是“耽染塵情”,“耽”是過分的快樂,“染”是染汙;世間人耽染在七情五欲當中,而不知道這個情欲不是真的。這裏面有樂,沒錯,聖人也不反對,但是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;換句話說,得不償失。這個代價之大,如果不是佛在經教裏面跟我們詳細說出來,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到。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,這個代價就是六道生死輪回。如果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才知道可怕,世出世間沒有比這樁事情更可怕。由此可知,聖賢人在這個世間,也不能離開七情五欲,但是對于情欲他淡薄,他的行爲合禮合法。“禮”一定是有節度的;換句話說,它不能過分,也不能不及;不及是不合禮,過分了同樣也是不合禮。所以禮講“節”,節是節度。在古聖先賢教育裏面,家庭結婚生子,夫婦相敬如賓,他都是有節度的,絕對不是縱情耽染,決不是這樣的,跟現在社會不一樣!所以他家庭和睦,家庭有秩序。這一句放在前面,用意非常之深,把我們凡夫的病根說出來了。凡夫何以不能成聖,病根就在此地。
現在,我們講到最粗淺的地方。人歡喜七情五欲的享受,但是人更愛惜自己的生命。到了要舍的時候,大概七情五欲也可以能舍,不願意舍自己的身命,而且還希望自己要長壽,這都是人之常情。你要使自己長壽,你就要在生活各個方面,你要懂得節製。古人說的話沒錯,“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”。你要遠離災禍,言語不能不謹慎,態度不能不謹慎;你要想身體健康,你的飲食起居不能不謹慎。今天許許多多人希求健康長壽,他不懂得這個道理,所以中年以後身體就衰弱了。不懂得養生之道!
我接觸佛法,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。我接觸半年,我明白了素食的好處,對身體健康的好處,我就決心吃長素。我學佛半年吃長素,二十六歲,整整吃了五十年。當時,我的一些長官、同學、朋友都說我迷了,勸我不要這樣做:“年紀輕輕,學佛是可以,佛教很多事情不能做!”而我告訴他們:“我知道佛教太晚了。古時候許許多多人十幾歲就明了、就接觸,我到二十六歲才聽到,太遲了!”可是到了晚年,五、六十歲的時候,這些朋友們看到我,從前那個態度完全改變了,見到我都說:“你的路走對了。”現在再過二十幾年看到我,一個個都羨慕!
頭一個羨慕是什麼?羨慕我的相貌改變了,我的體質改變了。我今年七十五歲,我沒有生過病,我身體很健康。去年,澳洲政府給我永久居留,按照規定要去做身體檢查。檢查完之後,醫生告訴我:“法師,您來檢查是多余的。”我說:“多余也要檢查。”這是什麼?這是在修學佛法裏面得來的第一個好處,大家都能看得見的。我今天的體力,大概跟叁、四十歲的人還可以比賽。他問我:“您到底吃些什麼東西?用什麼營養品?”我說:“所有一概營養品,我一點都不沾的。”爲什麼?那個東西都有副作用。生活愈簡單愈好,青菜、豆腐。我喝水,飲料我不喝。飲料裏面,實在講,現在人講衛生,飲料並不衛生,裏面有很多化學的東西在裏頭。連茶葉、茶,除非在應酬的場合,人家准備了茶水,我們對人尊敬,我們也喝茶。我自己不喝茶,我自己喝水。吃得很少,決定不吃零食。我每天讀書的時間多,晚上大概都到十二點鍾才睡眠,第二天差不多早晨六點多鍾起來。沒有事情,中午吃過午飯之後休息一會兒,有事情可以不必休息,精神飽滿,工作正常,你能說素食沒有營養嗎?我可以給你做證明。許許多多出家人,身體都很好,也吃得肥肥胖胖的,他沒有吃肉!
健康真正的因素,是心地清淨,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。其次,是飲食起居如法。有秩序,有節製,決定不沾染五欲六塵,你的心才會清淨;一定要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貪嗔癡慢。心地清淨,這是健康的真因;一切隨緣而不攀緣,這是健康的外緣。有真因,有外緣,健康的果報自然就現前。“耽染塵情”,“塵”就是五欲六塵;“五欲”是財色名食睡,“六塵”是色聲香味觸法,這個東西一定要有節製。如果沒有節製,縱情放逸,後果就不堪設想,你一定把你的身體糟蹋掉了。
“私行不義”,“不義”就是不應該做的。無論是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一定要想到:我應不應該做?說話,要想到:這個話我應不應該說?真正講求修養的人他懂得,他很謹慎。私行不義,“謂人不知”,以爲別人不知,錯了。古人說:“若欲人不知,除非己莫爲。”掩藏再密,終有敗露的一天,哪會有人不知的事情?
“傲然無愧”,“傲”是傲慢,“無愧”是沒有慚愧心;“慚”就是良心的責備,“愧”是輿論的製裁。外面人來批評你,你不在乎,“無愧”就是不在乎,我們今天講“臉皮厚”。這樣的行爲,“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”,這一句話,我們要細心去觀察。“禽獸”是叁惡道,它的意思是:你必定淪于叁惡道,你自己還不覺察。佛在經上常說:“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。”我們失掉人身,來生再得人身這個比例很小,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夠得人身。得人身的條件是什麼?不僅是佛法,中國古聖先賢都跟我們說過,就像佛經裏面講的五戒十善,儒家講的是倫常道德、五倫十義,你都能夠做得沒有欠缺,來生一定得人身。我們這一生能得人身,是過去生中我們的五戒十善修得還不錯,這一生得的這個果報。但是這一生當中,我們有沒有再去做?那就要問自己了。
“世之可羞可恥者,莫大乎此。”這個意思就是說,那些聖賢人原本跟我是一樣的,他們今天作聖、作賢,作菩薩、作佛,生天了;而我們今天思想、見解、言行都不善,我們的前途將來是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果報相差懸殊太大了。我們看他們,那真是可羞可恥!有人問我:“法師,您爲什麼學佛?”我的答覆很簡單:“學佛就是學聖人,學做一個明白人。”唯有明白,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,現前過諸佛菩薩的生活,將來入諸佛菩薩的境界,我們學佛真正的目標在此地。這個身體現在還在,還沒有離開,我們要把這個身體當作工具,多替社會、衆生做一些好事;現在人講,爲人民服務、爲國家服務、爲衆生服務,這身體是個工具。在《了凡四訓》裏面來講,就是改過修善、積功累德,爲大衆做個榜樣。做榜樣不能沒有工具,這就是個好工具,而與自己毫不相關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“孟子曰:恥之于人大矣。以其得之則聖賢,失之則禽獸。此改過之要機。”儒家講“知恥近乎勇”,你要能夠得到,你就能夠成聖、成賢;你要是失掉,不知恥,你就會淪落到禽獸、餓鬼、地獄。“知恥”是改過重要的一個訣竅,我們不能不注意。有一年我在美國休士頓講經,遇到一位同修,他在那一邊學校裏面擔任教授。我們吃飯的時候,他就跟我談到這個問題:“今天的社會動亂不安,要從什麼地方來幫助大衆回頭?”他想到一個問題,就提到“知恥”這兩個字。他說:“現在人之所以敢造惡業,帶來社會的動亂不安,追究其根本的因素,就是不知恥。所以今天必須要提倡知恥。”我聽了之後,我同意他的說法。他那個時候就想出來,他說:“我們組成一個知恥學社。”我說:“很好,你去擬定章程,我會響應。”以後,我離開了美國,這個事情大概也就淡漠下去了。所以,任何一樁好事,一定要有熱心的人士去推動。能夠在社會上尋找對于傳統道德倫理還有概念的人、聽到還能生歡喜心的人,把這些人集合起來,成立一個社團,我們自己認真努力修學,大力的來推動、弘揚,是一樁好事情。這個教授姓蔡,蔡居士。
我們再看第二條:
【第二、要發畏心。】
知“畏”,知道畏懼,才能夠生誠敬之心。
【天地在上,鬼神難欺,吾雖過在隱微,而天地鬼神,實鑒臨之。重則降之百殃,輕則損其現福,吾何可以不懼?】
“畏”是怕、害怕,這裏面也含著有恭敬的意思,“畏”跟“敬”常常連起來用,“敬畏”。過去,弟子對于父母、尊長,學生對于老師,都有敬畏之心,又敬愛又害怕。如果沒有畏心,又不知恥,諸位想想,他還有什麼樣的壞事做不出來?今天這個社會,知恥的人少了,敬畏的人也少了,原因在哪裏?原因在沒有好好的教導。人不是聖賢,不是佛菩薩再來的,所以,教育比什麼都重要。懂得這個道理,懂得這個方法,確實是中國的古聖先賢。在《禮記·學記》裏面,我們讀到:“建國君民,教學爲先。”再看看中國的曆史,自古以來,一個政權的建立,一個朝代的形成,不出…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七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