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三卷)
净空法师讲述
中国深圳凤凰卫视
诸位同学,大家好!前面讲到有求必应,云谷禅师特别加强语气说,妄语是佛门大戒,诸佛菩萨怎么会欺骗人?这些话都是帮助了凡增进信心。了凡先生听了之后。
【余进曰:孟子言:“求则得之,是求在我者也。”道德仁义,可以力求;功名富贵,如何求得?】
了凡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:孟子曾经说过,“求则得之,是求在我者也”。道德仁义,这是我可以求得的;功名富贵,身外之物,如何能够求得?
【云谷曰:孟子之言不错,汝自错解耳。汝不见六祖说:“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;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。”求在我,不独得道德仁义,亦得功名富贵;内外双得,是求有益于得也。】
这一段话非常重要。云谷禅师毕竟是老修行,了凡跟他见面,了凡先生三十五岁,云谷禅师这个时候六十九岁,而且是一个真正修行得道之人。我们中国俗话称得道,真正开悟、真正契入佛菩萨境界的人。所以孟子的话没有错,你错解了。孟子话哪个地方没错,你错解在什么地方?此地没有多说。我在上一堂所讲的,诸位要是能够细心去体会,云谷禅师这两句话,你自然就明白了。
下面他举禅宗六祖的话来说,这是在《坛经》上的。“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”,“方寸”就是指我们的心地,祸福吉凶都是念头变现出来的,不离方寸。“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”,我们求感应,求感应从哪里求?从真心里面去求。所以求富贵得富贵,求男女得男女,求长寿得长寿。你要懂得求的道理,你要懂得求的方法,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?世出世间最难的是成佛,成佛尚且可以求得,何况世间功名富贵?那简直就是鸡毛蒜皮,算不了什么,哪有求不到的道理!
我们今天求,最重要的是通。什么叫通?通就是贯通空间维次;我这样说,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。用什么方法来贯通?用真诚心。什么叫诚?什么叫真?真就是没有妄,不是虚妄,一丝毫的虚妄都没有。什么叫诚?清朝晚年,曾国藩先生说得好,他的《读书笔记》给“诚”这个字下一个定义:“一念不生是谓诚”,这个定义下得非常正确。佛法里面讲,一个妄念都没有,这叫真诚。真诚心就是自己的本性,就是自己的真心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里头变出来的,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,哪有不得的道理?
这些理、事,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,稍稍涉猎大乘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些教诲。什么人得受用?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受用、就得利益。如果你读经,你只会读,不了解经里面的道理,不了解它的意思,不能把这些道理方法落实到自己生活行为上,你得不到利益,你还是不通。不通,虽有求,不会得感应的。
我往年,提起这个事情,大概是三十年前,我在台北西门町“法华寺”讲《地藏经》。我记得,我那时候讲经,广钦法师还来听过一次,他坐在下面蒲团上。有一天,我讲经下来,有一位法师住在基隆,听到我讲感应的事情,他来问我:法师,你讲的感应靠不住。我说:怎么靠不住?他说:我天天向佛菩萨求一个电冰箱,求了三年都还求不到。我听了就笑一笑,我说:法师,你那个道场住多少人?他说:就是我一个人住。我说:你一个住,没有要一个电冰箱的必要,所以你求不到。
我说:我这些年当中,有求必应。他问我求什么?我说:我要讲经,我需要参考资料。那个时候在台湾,找这些经书典籍相当不容易,很难得有人给我介绍香港的智开法师,我跟智开法师没有见过面,以为他是个老法师,每一次写信我都恭恭敬敬称“老法师”;以后见了面,才知道我们两个同年。智开法师对我帮助很多,凡是我所要的书籍,他尽量给我搜集,搜集寄到台湾给我,我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还他,没有钱就欠著,这对我的帮助太大太大了。几乎我开的单子,所要的这些东西都是些古籍,他都替我找到。其中只有一部时间最长,半年,《中观论疏》。这一部书,他六个月之后才寄给我,很不容易找到。
我跟这个法师说:我有求必应,我求的是求道,是我所需要的;你求电冰箱,你没有需要。出家人在物质生活上应当清苦,不应当奢华,你的那个求不如法,我的求如法。如法如理,真的是有求必应。所以我对于老师的教诲,经典里面所说,深信不疑。“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”这八个字,就是有求必应的理论与方法。
求在我,不独道德仁义可以得到,身外之物,功名富贵也能得到;内外双得,是求有益于得也。我们应当要发心求善,不要求恶,这个样子才好。下面文说:
【若不反躬内省,而徒向外驰求,则求之有道,而得之有命矣。内外双失,故无益。】
大师这些开示,句句话都非常重要。我们想求,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,或者求外在的资生之具,就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,如果你不反躬内省;这个求是反躬,回头,佛家常讲“回头是岸”,你要向内心里面去反省。向内求,你能求得到。如果你不能够反省,不能够充实你的德行,只是向外面攀缘,你是“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”。“道”就是你求的方法,你求的理论。譬如,像现在我们在许多资讯里面看到、书店里面看到,世间有些商业钜子他们成功,写出他们自己奋斗成功努力的经验教训,提供一般人做参考。你用他们这些理论方法去求,你要是求得,得到了,那是你命里有的;你命里没有,你还是得不到。为什么?你不是向真心里头求,你不是向心性里面去求。这种求法,必然是“内外双失,故无益”。我们看到今天社会,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,这一段是大师提醒了我们。
下面这一段,要讨论改造命运的方法,文也有几小段。头一段是讲你一定知道自己过失,确实反省,把这个根源找到。譬如,他命里面没有儿子,没有儿子是什么原因;寿命短,寿命短是什么原因。
【因问:孔公算汝终身若何?】
云谷禅师问了凡:孔道长算你的命,你这一生的流年怎么样?
【余以实告】
了凡老老实实向云谷禅师报告。
【云谷曰:汝自揣应得科第否?应生子否?】
你回过头来自己想想,你应不应该得科第?这讲功名。你应不应该有儿子?一定要向内反省。
【余追省良久。】
他听了云谷禅师的话,想了很久。
【曰:不应也。】
说:不应该。了凡是个读书人、是个聪明人,他想一想,想出了不少的理由。
【科第中人,类有福相。余福薄,又不能积功累行,以基厚福;兼不耐烦剧,不能容人;时或以才智盖人,直心直行,轻言妄谈。凡此皆薄福之相也,岂宜科第哉?】
了凡一回头、一反省,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,这个难得。所以平常很少说话的云谷禅师,云谷禅师是不太跟人说话的,有的时候一天一句话都不说,他能跟了凡说这么多的话,不容易。这也是古人所谓,真正遇到知己,才说了这么多话。了凡一想,我不应该。为什么?“科第中人”,就是官场当中的人物,都有福相。他说:我自己福太薄,没有福,怎么能够去考中科第?再加上他缺点很多,他不能够积功累行,以基厚福。“基”是基础,从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福德,他做不到。为什么做不到?下面说,他“不耐烦剧”,就是太繁琐的事情,他不愿意做。又“不能容人”,心胸狭小,容不了人。“时或以才智盖人”,“盖”就是遮盖别人,把别人压下去,现在人讲喜欢出锋头,喜欢压别人。“直心直行”,直心直行在此地,意思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,并不是古圣先贤经教里面讲的直心直行。《维摩经》里面讲“直心是道场”,那个直心直行是没有妄想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;这个是妄想分别执著,这是毛病习气。“轻言妄谈”,说话不通过大脑,随随便便妄说的。像这些都是“薄福之相”,他自己了解;“我这么一大堆的毛病,天天在造业,当然没有办法考中功名”。在古时候,科第都是讲参加国家的考试,取得学位,我们现在人讲学位。在从前也是三个学位:秀才、举人、进士,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称为:学士、硕士、博士,三个学位。这是说明他不应该考取功名的原因,他没有福。然后接著再说,他也不应该有儿子。
【地之秽者多生物,水之清者常无鱼。】
先说两句成语。地,我们看到地很肮脏,肮脏它会长很多东西,土地肥沃。水清就没有鱼。
【余好洁】
他有洁癖。
【宜无子者一】
好洁,变成了洁癖,这怎么能有儿子?这是第一个,没有儿子,不应该生子的原因。
【和气能育万物,余善怒,宜无子者二。】
和气非常重要,谚语常讲“家和万事兴”。一个国家上下能相和睦,这个国家哪有不强盛的道理?如果不和,那就是衰败的预兆现前。所以和,比什么都重要。他没有和气,常常喜欢发脾气。换句话说,这就是我们讲的贡高我慢、狂妄自大,没有把别人看在眼睛里头。了凡是这么一个人,所以想想这不应该生儿子。第三:
【爱为生生之本,忍为不育之根,余矜惜名节,常不能舍己救人,宜无子者三。】
这是第三条,不应该有儿子。“爱”,慈爱是生生之本。他没有爱心,心地很残忍。“忍”是残忍,残忍是不育之根。他说:我对自己的名节非常爱惜,因为爱惜自己的名节,就不能够舍己救人。这是不应该生子的第三个原因。接著他说:
【多言耗气,宜无子者四。】
他喜欢说话,喜欢发牢骚,喜欢讽刺人,现在讲喜欢挖苦人,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,叫别人下不了台,也就是喜欢捉弄别人。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第四个因素。
【喜饮铄精,宜无子者五。】
喜饮,欢喜喝酒。常常喝醉,伤害自己的精神体力。这也是不应该生子的因素。
【好彻夜长坐,而不知葆元毓神,宜无子者六。】
喜欢彻夜长坐,晚上不睡觉,不知道保养元神,这些都不应该有儿子。纵然生育,那个儿子也短命。
【其余过恶尚多,不能悉数。】
反省反省自己的毛病,实在是太多了。
说到…
《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三卷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