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三卷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“彻夜长坐”,佛家有“不倒单”,用打坐代替睡眠。我讲这个话有毛病,你们要会听得懂。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,不是睡眠;如果用打坐代替睡眠,不如躺著睡得舒服,坐著睡多难过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我初学佛的时候非常羡慕,人能学到不倒单多好,连床铺都不要了,生活愈简单愈自在。我曾经向李老师报告过,我说:我学这个好不好?因为我在台中学日中一食,我有五年的时间每天吃一餐饭,早晚都不吃,精神体力都很好,老师也很欢喜、很赞叹。因为老师本人日中一食,他大概是有四、五十年了,我在台中学他。我进一步想学不倒单,学打坐。老师笑一笑,躺著睡比坐著睡舒服。以后我就算了,我就不再学了。为什么?他已经把我看准了,我没有办法入定,不过是坐在那里睡觉而已。如果坐在那里睡觉,那就错了,不如躺著睡觉。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,有些不倒单的,我仔细观察,他是坐在那里睡觉,坐在那里打呼,睡觉了,所以他不是入定;不是像虚云老和尚,虚云老和尚他真的是入定,他不是睡觉。

  真正大修行人,自私自利的念头断掉了,对于世间五欲六尘确确实实不动心,这个时候他的心境空明,他没有阴气,所以常在定中。智慧光明,念念在增长。睡眠这个现象,他断掉了。睡眠是可以断的,要功夫,要心地清净,清净到一定的程度,可以不要睡眠。因为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这叫五欲,欲界有,色界跟无色界都没有。由此可知,这个东西是可以断的。但是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,你要是勉强坐在那里睡觉,对你的身体决定有害,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,我们必须要知道。所以在修行场合当中,千万不要好面子、好强、好胜,自己做不到,勉强去做,到最后把自己身体毁坏掉了,这是愚痴的事情。

  了凡先生这样一反省之后。

  【云谷曰:岂惟科第哉!世间享千金之产者,定是千金人物;享百金之产者,定是百金人物;应饿死者,定是饿死人物;天不过因材而笃,几曾加纤毫意思?】

  这段话是至理名言,我们要细心去玩味。云谷教了凡,他说:岂独是考功名而已!世间大富大贵之人,家里有千万财产的人,定是千金人物;换句话说,他要有这个福分才行。他过去生中没有修福,他怎么能够得福报?过去生中修积得厚,这一生中得大福报;过去生中修积得薄,他就得小福报。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。没有修福,应该饿死的,也是过去造的罪业深重。这个报应是自己作自己受,与老天爷、与鬼神、与佛菩萨毫无关系。所以末后他说,天不过因材而笃,几曾加纤毫意思?换句话说,老天爷对于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。此地这个老天爷,实在讲就是自然的果报,确确实实没有加丝毫成见、没有加丝毫意思在里头。下面,这是告诉他积功德的重要。他举例说:

  【即如生子,有百世之德者,定有百世子孙保之;有十世之德者,定有十世子孙保之;有三世二世之德者,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;其斩焉无后者,德至薄也。】

  这是云谷禅师藉著一般人的知见,劝了凡先生要积功累德。“百世之德”,在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古圣先王,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,禹王。夏、商、周,夏享国四百年,商享国六百年,周享国八百年;这中国历史上最长的,祖宗有德。周朝能享国那么久,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他们所累积的功德,百世之德;定有百世子孙保之,这就世俗眼光来说。不在王位的,中国的孔子,孔子是教学,以大公无私,真诚爱心,有教无类,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他积的功德大。我们今天看到,当代的子孙,大概是传了七十多代,不但在中国受到国人的尊敬,孔德成先生到美国去,在旧金山受到美国当地社会人士的尊重。大家一听说,孔老夫子的后代,特别对待他礼遇。是说的这桩事情。

  “十世之德”,像中国历朝的帝王。我们今天讲到了凡先生,他是明朝人。明朝太祖以及他的先人,累积的大功大德,所以能传十七代,能够享国二百七十多年。我们再看看世间人,一般富贵人家,传三代的、传二代的,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多,但是还能见到。一代就完了,甚至于自己晚年还保不住;中年的时候发达,晚年的时候破产,我们常常看到。这是什么情况?“德至薄”。他没有积功累德,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;纵然做一点好事,也不舍弃名闻利养。他做好事,没有条件的好事他不做。他做的这些好事,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,他必须要有代价,要以得到大众的褒奖、政府的奖励,他才肯干;他为这个干的,不是真心。这是假善,不是真善。这是德至薄。

  举出这些例子来给他说,然后教他,针对自己缺点,彻底改过自新,你就有救了。

  【汝今既知非】

  你今天既然晓得你的过失。

  【将向来不发科第,及不生子之相,尽情改刷。】

  改造命运,从哪里改起?从自己的习气、过失下手。你自己想想,你现在已经说了这么多,你很清楚,为什么考不取功名?你把你考不取功名的这些过失统统改过来。为什么你没有儿子?现在你一反省,你也知道,你要把这些过错统统改正过来,“尽情改刷”,刷是刷新,改是改正。然后教他要修善。

  【务要积德】

  务必要,一定要积德。过去你做的缺德的事情太多了,贡高我慢,常常以自己的才智去压别人,处处好强、好胜,不能容人,这都是缺德,要改过来。

  【务要包荒】

  “包荒”是拓开心量。你的心量太狭小,要能包容一切。佛菩萨之所以伟大,就是心量大,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。我今天还跟朋友们谈起,我讲到澳洲的土著,他们自称为“真人”,生活在沙漠旷野,政府提供他们的房屋,他们不住,把房子拿去当作储藏室,他每天晚上还是愿意睡在旷野大地上。有道理!他的心胸多么开阔。我的朋友告诉我,他说:确实,蒙古人、西藏人,青海、新疆人,这些游牧民族,他们住在旷野,他的歌声豪放,心胸开阔。我们现在人很可怜,住在公寓,鸽子笼里头,那个心量多小!怎么能跟人家相比?一定要拓开心量,拓开心量的人有福。

  【务要和爱】

  一定要和爱,了凡先生缺乏和气、缺乏爱心,一定要修养。

  【务要惜精神】

  喜欢喝酒,喜欢熬夜,这都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精神,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。云谷禅师提出这几个重点教他,改毛病,要认真去修学,修善积德。

  【从前种种,譬如昨日死。】

  以前已经过去,不要再去想它。

  【从后种种,譬如今日生。此义理再生之身也。】

  这话说得好。人只要能够改过自新,就能够超越命数,命数拘他不住。在佛法里面,佛常常劝学生们要发愿。佛家的发愿,就跟世俗人讲的立志,是同样一个意思。但是佛教人发愿,为众生服务。如果想要为众生服务,你要有服务的能力;换句话说,你要有道德、有学问、有能力,你才有条件为社会、为大众服务。因此,你这个心一发之后,你就要去修养你那些条件。修养品德,你一定要把自己烦恼习气改掉;成就学问,成就德行,你一定要修善,积功累德;你才有能力如愿以偿。我帮助这个社会,帮助这些苦难众生,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,你发的这个愿是空愿,是永远不能兑现的虚愿,假的愿,不是真的。如果发的愿是虚假,那就有罪。什么罪?欺骗佛菩萨,欺骗众生。所以虚假的愿有罪,没有功德。

  佛教弟子们,最普通的愿叫“四弘誓愿”。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,“度”用现在的话说,帮助、协助。众生无量无边,我们要发心去帮助他,去协助他们,帮助他们离苦得乐,帮助他们破迷开悟,我本身要有能力才行。末后接著三条,第一个断烦恼,第二个学法门,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,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;然后成佛道,圆满自己的功德。你这个愿就是真实,就不是虚假的。如果这个愿力很强、很大,超过了业力,那就是佛门讲的“乘愿再来”,你的命运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了。愿力大于业力,就成功了。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  

《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(第三卷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