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“徹夜長坐”,佛家有“不倒單”,用打坐代替睡眠。我講這個話有毛病,你們要會聽得懂。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,不是睡眠;如果用打坐代替睡眠,不如躺著睡得舒服,坐著睡多難過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我初學佛的時候非常羨慕,人能學到不倒單多好,連床鋪都不要了,生活愈簡單愈自在。我曾經向李老師報告過,我說:我學這個好不好?因爲我在臺中學日中一食,我有五年的時間每天吃一餐飯,早晚都不吃,精神體力都很好,老師也很歡喜、很贊歎。因爲老師本人日中一食,他大概是有四、五十年了,我在臺中學他。我進一步想學不倒單,學打坐。老師笑一笑,躺著睡比坐著睡舒服。以後我就算了,我就不再學了。爲什麼?他已經把我看准了,我沒有辦法入定,不過是坐在那裏睡覺而已。如果坐在那裏睡覺,那就錯了,不如躺著睡覺。我們也確確實實看到,有些不倒單的,我仔細觀察,他是坐在那裏睡覺,坐在那裏打呼,睡覺了,所以他不是入定;不是像虛雲老和尚,虛雲老和尚他真的是入定,他不是睡覺。
真正大修行人,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了,對于世間五欲六塵確確實實不動心,這個時候他的心境空明,他沒有陰氣,所以常在定中。智慧光明,念念在增長。睡眠這個現象,他斷掉了。睡眠是可以斷的,要功夫,要心地清淨,清淨到一定的程度,可以不要睡眠。因爲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這叫五欲,欲界有,色界跟無色界都沒有。由此可知,這個東西是可以斷的。但是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,你要是勉強坐在那裏睡覺,對你的身體決定有害,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,我們必須要知道。所以在修行場合當中,千萬不要好面子、好強、好勝,自己做不到,勉強去做,到最後把自己身體毀壞掉了,這是愚癡的事情。
了凡先生這樣一反省之後。
【雲谷曰:豈惟科第哉!世間享千金之産者,定是千金人物;享百金之産者,定是百金人物;應餓死者,定是餓死人物;天不過因材而笃,幾曾加纖毫意思?】
這段話是至理名言,我們要細心去玩味。雲谷教了凡,他說:豈獨是考功名而已!世間大富大貴之人,家裏有千萬財産的人,定是千金人物;換句話說,他要有這個福分才行。他過去生中沒有修福,他怎麼能夠得福報?過去生中修積得厚,這一生中得大福報;過去生中修積得薄,他就得小福報。這一段就是這個意思。沒有修福,應該餓死的,也是過去造的罪業深重。這個報應是自己作自己受,與老天爺、與鬼神、與佛菩薩毫無關系。所以末後他說,天不過因材而笃,幾曾加纖毫意思?換句話說,老天爺對于一切衆生確實是公平的。此地這個老天爺,實在講就是自然的果報,確確實實沒有加絲毫成見、沒有加絲毫意思在裏頭。下面,這是告訴他積功德的重要。他舉例說:
【即如生子,有百世之德者,定有百世子孫保之;有十世之德者,定有十世子孫保之;有叁世二世之德者,定有叁世二世子孫保之;其斬焉無後者,德至薄也。】
這是雲谷禅師藉著一般人的知見,勸了凡先生要積功累德。“百世之德”,在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古聖先王,我們在曆史上所看到的,禹王。夏、商、周,夏享國四百年,商享國六百年,周享國八百年;這中國曆史上最長的,祖宗有德。周朝能享國那麼久,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他們所累積的功德,百世之德;定有百世子孫保之,這就世俗眼光來說。不在王位的,中國的孔子,孔子是教學,以大公無私,真誠愛心,有教無類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他積的功德大。我們今天看到,當代的子孫,大概是傳了七十多代,不但在中國受到國人的尊敬,孔德成先生到美國去,在舊金山受到美國當地社會人士的尊重。大家一聽說,孔老夫子的後代,特別對待他禮遇。是說的這樁事情。
“十世之德”,像中國曆朝的帝王。我們今天講到了凡先生,他是明朝人。明朝太祖以及他的先人,累積的大功大德,所以能傳十七代,能夠享國二百七十多年。我們再看看世間人,一般富貴人家,傳叁代的、傳二代的,現在這個社會已經不多,但是還能見到。一代就完了,甚至于自己晚年還保不住;中年的時候發達,晚年的時候破産,我們常常看到。這是什麼情況?“德至薄”。他沒有積功累德,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爲都是自私自利;縱然做一點好事,也不舍棄名聞利養。他做好事,沒有條件的好事他不做。他做的這些好事,在社會上做一點慈善事業,他必須要有代價,要以得到大衆的褒獎、政府的獎勵,他才肯幹;他爲這個幹的,不是真心。這是假善,不是真善。這是德至薄。
舉出這些例子來給他說,然後教他,針對自己缺點,徹底改過自新,你就有救了。
【汝今既知非】
你今天既然曉得你的過失。
【將向來不發科第,及不生子之相,盡情改刷。】
改造命運,從哪裏改起?從自己的習氣、過失下手。你自己想想,你現在已經說了這麼多,你很清楚,爲什麼考不取功名?你把你考不取功名的這些過失統統改過來。爲什麼你沒有兒子?現在你一反省,你也知道,你要把這些過錯統統改正過來,“盡情改刷”,刷是刷新,改是改正。然後教他要修善。
【務要積德】
務必要,一定要積德。過去你做的缺德的事情太多了,貢高我慢,常常以自己的才智去壓別人,處處好強、好勝,不能容人,這都是缺德,要改過來。
【務要包荒】
“包荒”是拓開心量。你的心量太狹小,要能包容一切。佛菩薩之所以偉大,就是心量大,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。我今天還跟朋友們談起,我講到澳洲的土著,他們自稱爲“真人”,生活在沙漠曠野,政府提供他們的房屋,他們不住,把房子拿去當作儲藏室,他每天晚上還是願意睡在曠野大地上。有道理!他的心胸多麼開闊。我的朋友告訴我,他說:確實,蒙古人、西藏人,青海、新疆人,這些遊牧民族,他們住在曠野,他的歌聲豪放,心胸開闊。我們現在人很可憐,住在公寓,鴿子籠裏頭,那個心量多小!怎麼能跟人家相比?一定要拓開心量,拓開心量的人有福。
【務要和愛】
一定要和愛,了凡先生缺乏和氣、缺乏愛心,一定要修養。
【務要惜精神】
喜歡喝酒,喜歡熬夜,這都是不知道愛惜自己的精神,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。雲谷禅師提出這幾個重點教他,改毛病,要認真去修學,修善積德。
【從前種種,譬如昨日死。】
以前已經過去,不要再去想它。
【從後種種,譬如今日生。此義理再生之身也。】
這話說得好。人只要能夠改過自新,就能夠超越命數,命數拘他不住。在佛法裏面,佛常常勸學生們要發願。佛家的發願,就跟世俗人講的立志,是同樣一個意思。但是佛教人發願,爲衆生服務。如果想要爲衆生服務,你要有服務的能力;換句話說,你要有道德、有學問、有能力,你才有條件爲社會、爲大衆服務。因此,你這個心一發之後,你就要去修養你那些條件。修養品德,你一定要把自己煩惱習氣改掉;成就學問,成就德行,你一定要修善,積功累德;你才有能力如願以償。我幫助這個社會,幫助這些苦難衆生,如果本身不具備這些條件,你發的這個願是空願,是永遠不能兌現的虛願,假的願,不是真的。如果發的願是虛假,那就有罪。什麼罪?欺騙佛菩薩,欺騙衆生。所以虛假的願有罪,沒有功德。
佛教弟子們,最普通的願叫“四弘誓願”。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,“度”用現在的話說,幫助、協助。衆生無量無邊,我們要發心去幫助他,去協助他們,幫助他們離苦得樂,幫助他們破迷開悟,我本身要有能力才行。末後接著叁條,第一個斷煩惱,第二個學法門,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,學法門成就自己的學問;然後成佛道,圓滿自己的功德。你這個願就是真實,就不是虛假的。如果這個願力很強、很大,超過了業力,那就是佛門講的“乘願再來”,你的命運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了。願力大于業力,就成功了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叁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