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叁卷)
淨空法師講述
中國深圳鳳凰衛視
諸位同學,大家好!前面講到有求必應,雲谷禅師特別加強語氣說,妄語是佛門大戒,諸佛菩薩怎麼會欺騙人?這些話都是幫助了凡增進信心。了凡先生聽了之後。
【余進曰:孟子言:“求則得之,是求在我者也。”道德仁義,可以力求;功名富貴,如何求得?】
了凡進一步向雲谷禅師請教:孟子曾經說過,“求則得之,是求在我者也”。道德仁義,這是我可以求得的;功名富貴,身外之物,如何能夠求得?
【雲谷曰:孟子之言不錯,汝自錯解耳。汝不見六祖說:“一切福田,不離方寸;從心而覓,感無不通。”求在我,不獨得道德仁義,亦得功名富貴;內外雙得,是求有益于得也。】
這一段話非常重要。雲谷禅師畢竟是老修行,了凡跟他見面,了凡先生叁十五歲,雲谷禅師這個時候六十九歲,而且是一個真正修行得道之人。我們中國俗話稱得道,真正開悟、真正契入佛菩薩境界的人。所以孟子的話沒有錯,你錯解了。孟子話哪個地方沒錯,你錯解在什麼地方?此地沒有多說。我在上一堂所講的,諸位要是能夠細心去體會,雲谷禅師這兩句話,你自然就明白了。
下面他舉禅宗六祖的話來說,這是在《壇經》上的。“一切福田,不離方寸”,“方寸”就是指我們的心地,禍福吉凶都是念頭變現出來的,不離方寸。“從心而覓,感無不通”,我們求感應,求感應從哪裏求?從真心裏面去求。所以求富貴得富貴,求男女得男女,求長壽得長壽。你要懂得求的道理,你要懂得求的方法,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?世出世間最難的是成佛,成佛尚且可以求得,何況世間功名富貴?那簡直就是雞毛蒜皮,算不了什麼,哪有求不到的道理!
我們今天求,最重要的是通。什麼叫通?通就是貫通空間維次;我這樣說,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。用什麼方法來貫通?用真誠心。什麼叫誠?什麼叫真?真就是沒有妄,不是虛妄,一絲毫的虛妄都沒有。什麼叫誠?清朝晚年,曾國藩先生說得好,他的《讀書筆記》給“誠”這個字下一個定義:“一念不生是謂誠”,這個定義下得非常正確。佛法裏面講,一個妄念都沒有,這叫真誠。真誠心就是自己的本性,就是自己的真心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真心本性裏頭變出來的,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,哪有不得的道理?
這些理、事,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典裏面講得太多太多了,稍稍涉獵大乘都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些教誨。什麼人得受用?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受用、就得利益。如果你讀經,你只會讀,不了解經裏面的道理,不了解它的意思,不能把這些道理方法落實到自己生活行爲上,你得不到利益,你還是不通。不通,雖有求,不會得感應的。
我往年,提起這個事情,大概是叁十年前,我在臺北西門町“法華寺”講《地藏經》。我記得,我那時候講經,廣欽法師還來聽過一次,他坐在下面蒲團上。有一天,我講經下來,有一位法師住在基隆,聽到我講感應的事情,他來問我:法師,你講的感應靠不住。我說:怎麼靠不住?他說:我天天向佛菩薩求一個電冰箱,求了叁年都還求不到。我聽了就笑一笑,我說:法師,你那個道場住多少人?他說:就是我一個人住。我說:你一個住,沒有要一個電冰箱的必要,所以你求不到。
我說:我這些年當中,有求必應。他問我求什麼?我說:我要講經,我需要參考資料。那個時候在臺灣,找這些經書典籍相當不容易,很難得有人給我介紹香港的智開法師,我跟智開法師沒有見過面,以爲他是個老法師,每一次寫信我都恭恭敬敬稱“老法師”;以後見了面,才知道我們兩個同年。智開法師對我幫助很多,凡是我所要的書籍,他盡量給我搜集,搜集寄到臺灣給我,我什麼時候有錢什麼時候還他,沒有錢就欠著,這對我的幫助太大太大了。幾乎我開的單子,所要的這些東西都是些古籍,他都替我找到。其中只有一部時間最長,半年,《中觀論疏》。這一部書,他六個月之後才寄給我,很不容易找到。
我跟這個法師說:我有求必應,我求的是求道,是我所需要的;你求電冰箱,你沒有需要。出家人在物質生活上應當清苦,不應當奢華,你的那個求不如法,我的求如法。如法如理,真的是有求必應。所以我對于老師的教誨,經典裏面所說,深信不疑。“從心而覓,感無不通”這八個字,就是有求必應的理論與方法。
求在我,不獨道德仁義可以得到,身外之物,功名富貴也能得到;內外雙得,是求有益于得也。我們應當要發心求善,不要求惡,這個樣子才好。下面文說:
【若不反躬內省,而徒向外馳求,則求之有道,而得之有命矣。內外雙失,故無益。】
大師這些開示,句句話都非常重要。我們想求,不論是求內在的德行,或者求外在的資生之具,就是我們生活所必需的,如果你不反躬內省;這個求是反躬,回頭,佛家常講“回頭是岸”,你要向內心裏面去反省。向內求,你能求得到。如果你不能夠反省,不能夠充實你的德行,只是向外面攀緣,你是“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”。“道”就是你求的方法,你求的理論。譬如,像現在我們在許多資訊裏面看到、書店裏面看到,世間有些商業钜子他們成功,寫出他們自己奮鬥成功努力的經驗教訓,提供一般人做參考。你用他們這些理論方法去求,你要是求得,得到了,那是你命裏有的;你命裏沒有,你還是得不到。爲什麼?你不是向真心裏頭求,你不是向心性裏面去求。這種求法,必然是“內外雙失,故無益”。我們看到今天社會,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,這一段是大師提醒了我們。
下面這一段,要討論改造命運的方法,文也有幾小段。頭一段是講你一定知道自己過失,確實反省,把這個根源找到。譬如,他命裏面沒有兒子,沒有兒子是什麼原因;壽命短,壽命短是什麼原因。
【因問:孔公算汝終身若何?】
雲谷禅師問了凡:孔道長算你的命,你這一生的流年怎麼樣?
【余以實告】
了凡老老實實向雲谷禅師報告。
【雲谷曰:汝自揣應得科第否?應生子否?】
你回過頭來自己想想,你應不應該得科第?這講功名。你應不應該有兒子?一定要向內反省。
【余追省良久。】
他聽了雲谷禅師的話,想了很久。
【曰:不應也。】
說:不應該。了凡是個讀書人、是個聰明人,他想一想,想出了不少的理由。
【科第中人,類有福相。余福薄,又不能積功累行,以基厚福;兼不耐煩劇,不能容人;時或以才智蓋人,直心直行,輕言妄談。凡此皆薄福之相也,豈宜科第哉?】
了凡一回頭、一反省,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,這個難得。所以平常很少說話的雲谷禅師,雲谷禅師是不太跟人說話的,有的時候一天一句話都不說,他能跟了凡說這麼多的話,不容易。這也是古人所謂,真正遇到知己,才說了這麼多話。了凡一想,我不應該。爲什麼?“科第中人”,就是官場當中的人物,都有福相。他說:我自己福太薄,沒有福,怎麼能夠去考中科第?再加上他缺點很多,他不能夠積功累行,以基厚福。“基”是基礎,從基礎上培養自己的福德,他做不到。爲什麼做不到?下面說,他“不耐煩劇”,就是太繁瑣的事情,他不願意做。又“不能容人”,心胸狹小,容不了人。“時或以才智蓋人”,“蓋”就是遮蓋別人,把別人壓下去,現在人講喜歡出鋒頭,喜歡壓別人。“直心直行”,直心直行在此地,意思是心裏想說什麼就說什麼,並不是古聖先賢經教裏面講的直心直行。《維摩經》裏面講“直心是道場”,那個直心直行是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;這個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毛病習氣。“輕言妄談”,說話不通過大腦,隨隨便便妄說的。像這些都是“薄福之相”,他自己了解;“我這麼一大堆的毛病,天天在造業,當然沒有辦法考中功名”。在古時候,科第都是講參加國家的考試,取得學位,我們現在人講學位。在從前也是叁個學位:秀才、舉人、進士,相當于我們現在學校裏面稱爲:學士、碩士、博士,叁個學位。這是說明他不應該考取功名的原因,他沒有福。然後接著再說,他也不應該有兒子。
【地之穢者多生物,水之清者常無魚。】
先說兩句成語。地,我們看到地很肮髒,肮髒它會長很多東西,土地肥沃。水清就沒有魚。
【余好潔】
他有潔癖。
【宜無子者一】
好潔,變成了潔癖,這怎麼能有兒子?這是第一個,沒有兒子,不應該生子的原因。
【和氣能育萬物,余善怒,宜無子者二。】
和氣非常重要,諺語常講“家和萬事興”。一個國家上下能相和睦,這個國家哪有不強盛的道理?如果不和,那就是衰敗的預兆現前。所以和,比什麼都重要。他沒有和氣,常常喜歡發脾氣。換句話說,這就是我們講的貢高我慢、狂妄自大,沒有把別人看在眼睛裏頭。了凡是這麼一個人,所以想想這不應該生兒子。第叁:
【愛爲生生之本,忍爲不育之根,余矜惜名節,常不能舍己救人,宜無子者叁。】
這是第叁條,不應該有兒子。“愛”,慈愛是生生之本。他沒有愛心,心地很殘忍。“忍”是殘忍,殘忍是不育之根。他說:我對自己的名節非常愛惜,因爲愛惜自己的名節,就不能夠舍己救人。這是不應該生子的第叁個原因。接著他說:
【多言耗氣,宜無子者四。】
他喜歡說話,喜歡發牢騷,喜歡諷刺人,現在講喜歡挖苦人,常常在大庭廣衆之下,叫別人下不了臺,也就是喜歡捉弄別人。這是不應該有兒子第四個因素。
【喜飲铄精,宜無子者五。】
喜飲,歡喜喝酒。常常喝醉,傷害自己的精神體力。這也是不應該生子的因素。
【好徹夜長坐,而不知葆元毓神,宜無子者六。】
喜歡徹夜長坐,晚上不睡覺,不知道保養元神,這些都不應該有兒子。縱然生育,那個兒子也短命。
【其余過惡尚多,不能悉數。】
反省反省自己的毛病,實在是太多了。
說到…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叁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