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经。而天下古今,信鲜疑多,辞繁义蚀,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。”

  十六、《要解》云:“故当来经法灭尽,特留此经(指《无量寿经》)住世百年,广度含识。阿伽陀药,万病总持。绝待圆融,不可思议。《华严》奥藏,《法华》秘髓,一切诸佛之心要,菩萨万行之司南,皆不出于此矣。欲广叹述,穷劫莫尽!”

  十七、印光法师赞《要解》云:“理事各臻其极,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,妙极确极!纵令古佛出世,重注此经,亦不能高出其上矣。”

  十八、《疏钞》云:“依贤首判教五分。谓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。今此经者顿教所摄。亦复兼通前后二教。………圆全摄此,此分摄圆。”又云:“四法界者:一事法界;二理法界;三事理无碍法界。此三诸教所有。四事事无碍法界,唯《华严》一经有之。名为别教一乘。………以《华严》全圆,今得少分。………圆教全摄此经,此经分摄圆教。”

  十九、沈善登曰:“所谓大权菩萨,曲被当机,应病与药,时节因缘应尔也。”

  二十、《华严妙严品》曰:“一切法门无尽海,同会一法道场中。”

  二一、《大疏》云:“如海一滴,具百川味。”

  二二、《大疏》云:“如径尺之镜,见十里之影。”

  二三、《大疏》云:“若一室之千灯,光光相涉。”

  二四、《华严卢舍那佛品》云:“以一佛国满十方,十方入一亦无余,世界本相亦不坏,无比功德故应尔。”

  二五、晋译《华严十住品》云:“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”

  二六、《大疏》云:“如金与金色,二不相离。”

  二七、《大疏》云:“若片月澄空,晦明相并。”

  二八、《大疏》曰:“如琉璃瓶,盛多芥子。”

  二九、《普贤行愿品》云:“一尘中有尘数刹,一一刹有难思佛。”“于一毛端极微中,出现三世庄严刹。”

  三十、《大疏》云:“若两镜互照,传耀相写。”

  三一、《大疏》云:“立像竖臂,触目皆道。”

  三二、《华严初发心功德品》曰:“知无量劫是一念,知一念即无量劫。”

  三三、《普贤行愿品》曰:“尽一切劫为一念”,“我于一念见三世”。

  三四、《大疏》云:“若一夕之梦,翱翔百年。”

  三五、《大疏》云:“如北辰所居,众星拱之。”

  三六、《华严金狮子章》云:“或隐或显,或一或多,各无自性,由心回转,说事说理,有成有立,名唯心回转善成门。”

  七、部类差别

  一、《疏钞》谓大小二本,“文有繁简,义无胜劣,判属同部。”

  八、译会校释

  一、《甄解》云:“凡于诸经中,传译盛无如今经。斯乃以出世正意,利益无边故也。”

  二、《会疏》云:“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,无如今经。斯乃道理幽邃,利益最上故也。”

  三、沈善登居士《报恩论》曰:“其所以不同之故。略考诸经,约有三端。(1)译手巧拙不同………。(2)梵本传写不同………。(3)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。本师三百余会说法,既多指归净土,则自然屡说不一说,而亦随时随机,开通大意,依义不依语,显然可知。”

  四、日《甄解》云:“以审诸译,是梵本广多,致使传译文义,存没详略不同耳。”

  五、日本日溪师云:“异译文句,与今经(指魏译本)稍差异者不少。思夫,多异本,传者不一,故致斯异。亦或非一时说,例如般若诸经。以此经如来本怀,处处异说,致此多本。盖此大悲之极处也。”

  六、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:“其大略虽同,然其中甚有差互。………又其文或失于太繁,而使人厌观;或失于太严,而丧其本真;或其文适中,而其意则失之。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,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,紊而无序,郁而不章,余深惜之。”

  七、《疏钞》云:“王氏所会,较之五译,简易明显。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。但其不由梵本,唯酌华文,未顺译法。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,即无议矣。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。又其中去取旧文,亦有未尽。如三辈往生,《魏译》皆曰发菩提心,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。下曰不发,上竟不言,则高下失次。且文中多善根,全在发菩提心。而三辈不同,同一发心,正往生要旨。乃反略之,故云未尽。”

  八、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曰:“王氏本较为畅达,近世通行。然有可议者,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,广明菩萨行愿,为令行者发起大心,积集德本,究竟成佛,乃是此经开章要领,而王氏删之。至往生上下二辈,一删去发菩提心,一云不发。胎生一节,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。前则乖成佛之正因,后则失往生之正智。他如叙次愿文,后先舛错,皆当校正。”

  九、梅光羲云:“于净宗要旨,穷深极微,发前人未发之蕴。”又云:“精当明确,凿然有据,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,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。………有美皆备,无谛不收。………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。”

  九、总释名题

  一、《佛地经》云:“是薄伽梵最清净觉,极于法界,尽于虚空,穷未来际。”

  二、《十二门论》云:“摩诃衍者,于二乘为上,故名大乘。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。又能灭除众生大苦,与(给也)大利益事,故名为大。又观世音、得大势、文殊师利,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,故名为大。又以此乘,能尽一切诸法边底,故名为大。又如《般若经》中,佛自说摩诃衍无量无边,以是因缘故名为大。”

  三、《宝积经》曰:“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,彼乘名为大乘。”

  四、《涅槃经》云:“所言大者,名之为常。”又云:“所言大者,其性广博,犹如虚空。”

  五、《甄解》云:极乐净土“三种庄严(佛庄严,菩萨庄严,国土庄严),一切归寿命。”又云:“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,入一法句,无量寿故。”

  六、《探玄记》曰:“庄严有二义。一是具德义;二交饰义。”

  七、《阿弥陀经》曰:“其佛国土,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”

  八、《探玄记》云:“三业无过云清净。”

  九、《入佛境界经》曰:“菩提者,名为平等。平等者,名为真如。乃至平等者,即是入不二法门。”

  十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无作无所有等,为平等法。”

  十一、《圆中钞》疏曰:“闻首题名字,获无量功德。”《钞》曰:“如《金光明》及诸大乘,多作此说。”

  参、正释经义

  (壹)序分

  法会圣众第一

  一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。”

  二、蕅益大师曰:“依实相理,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无非,曰是。”

  三、《观经疏》云:“无我则无闻,无闻则化道绝。为传化不绝,假名说我。”

  四、《疏钞》曰:“或说者得陀罗尼。一刹那顷,一字之中,说一切法门。或听者得净耳根,于一刹那,闻一字时,于余一切悉无障碍。或说者时少,听者时多,或说者时多,听者时少。或说者神力延促随宜,听者根器利钝不一。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,年岁短长,成佛久近,各各不同故。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,说听事毕,便名一时也。”

  五、《佛地论》云:“说听究竟,总言一时。”

  六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佛涅槃后,阿阇世王,以人民转少故,舍王舍大城,其边更作小城。”

  七、《甄解》云:“本王舍城者,上第旧城也。更作小城者,寒林新城也。此既佛灭后阇王筑之,佛何住后城乎?今正佛所住处,明知上第城也。”

  八、《慈恩传》云:“王舍旧城,处摩揭陀国中,古昔君王多住其内。其城又生好香茅,故举为称。”

  九、《望西疏》曰:“若依宗家,应是上茅。”(宗家即善导大师。)

  十、《法华论》云:“如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,显此法门最胜义。”

  十一、《大宝积经论》云:“问云: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说,非余城廓?答曰:释此法门法王住处故。喻如王舍,王所止住,故名王舍。此法门亦复如是,法王住处。释成此义故,说住王舍城。”

  十二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耆阇山,此翻名灵鹫山也。此山多有灵仙居住,故名为灵。亦有鹫居止此山,故名为鹫。”又“此山顶似鹫头,又名鹫头山。”

  十三、《西域记》曰:“北山之阳,孤标特起。既栖鹫鸟,又类高台,空翠相映,浓淡分色。如来御世垂五十年,多居此山,广说妙法。”

  十四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耆山于五山中最胜故。(1)此山精舍,近城而难上,近城故乞食不疲,难上故杂人不来。故多住此不在余处。(2)是耆山福德吉处,诸圣人喜住处。佛为诸圣主故多住。(3)耆阇山是三世诸佛住处故。(4)是中清净,有福德闲静故。一切诸佛行处,十方诸菩萨赞叹恭敬,八部大力众神所守护、恭敬供养处故。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。(5)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,常来见释迦牟尼佛,礼拜恭敬听法故。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。”

  十五、《法华论》云:“耆阇崛山胜余诸山。佛在于此说,显此法最胜。”

  十六、《弥陀疏钞》云:“天王大人所共敬仰,非小德也,名大。”

  十七、《净影》云:“旷备高德,过余近学,故名为大。”

  十八、《佛地论》另有三义。(一)最极利根,波罗蜜多种性。(二)得无学果位。(三)得小果已,趋大菩提。以上三义,故名曰“大”。

  十九、嘉祥师谓“大”有三义:一生大解。二破大恶。三证大果。

  二十、《会疏》曰:“诸经多标千二百五十人。今经与《法华》标万二千人,盖是出世本怀,一代胜会,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。”

  二一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游心空理,隐显难测,故称圣人。”

  二二、《会疏》曰:“初果已上,悉名圣者。以究大阿罗汉,故名大圣。亦可虽外现声闻,内秘菩萨之行,故名大圣。”

  二三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大有两义:一位高名大,一德胜名大。会正为圣。”

  二四、嘉祥曰:“达者言证,证六通三明等是也。”

  二五、净影释曰:“阿难增上利根,虽居学地(未得无学果位),而成无上胜妙功德。故曰大圣。于神通中,解了毕竟(彻底了解),亦名已达。”

  二六、净影…
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