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曰:“有德可尊,故曰尊者。”

  二七、《会疏》曰:“尊谓尊贵,有德可贵,故曰尊者。”

  二八、“憍陈如”梵文全名,作阿若憍陈如。净影曰:“阿之言无,若之言智,证无成智,故曰无智。“无”是一切诸法本性,名为本际。于此本际知见明了,名了本际。”

  二九、《法华文句》曰:“是释迦法中第一弟子。”

  三十、《增一阿含经弟子品》中,佛称之为“我声闻中第一比丘,宽仁博识,善能劝化,将养圣众,不失威仪。”

  三一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如舍利弗,于智慧中第一,目犍连神足第一。”又“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,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。”

  三二、“迦叶”译为龟,《法华文句》云:“其先代学道,灵龟负仙图以应。从德命族,故云龟氏。”

  三三、佛云:“有头陀行,我法久存。”

  三四、《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》云:“梵王至灵山,以金色钵罗华献佛,舍身为座,请佛为众生说法。世尊登座,拈华示众,人天百万,悉皆罔措。独有金色头陀,破颜微笑。世尊云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付嘱摩诃迦叶。””

  三五、迦叶赞曰:“佛法大海水,流入阿难心。”

  三六、《密迹金刚力士经》云:“与大比丘众四万二千具,菩萨八万四千,一切大圣,神通已达。”

  三七、《佛地论第二》云:“先说声闻,后说菩萨。声闻众者,近对世尊,亲受化故。又诸声闻,常随佛故,形同佛故。”

  三八、菩萨,具足应云“摩诃菩提质帝萨埵”,译为大道心众生。《清凉疏》谓:“一者愿大,求大菩提故。二者行大,二利成就故。三者时大,经三无数劫故。四者德大,具足一乘诸功德故。”

  三九、《法华》之六大:(一)信大法;(二)解大义;(三)发大心;(四)趋大果;(五)修大行;(六)证大道。

  四十、《清凉疏》谓普贤有三:(一)位前(但发普贤心);(二)位中(等觉菩萨);(三)位后普贤(得果不舍因行,谓成佛仍不舍因地之行)。

  四一、《清凉疏》谓普贤之义为:“果无不穷曰普,不舍因地曰贤。”

  四二、《会疏》云:“体遍法界,故曰普。位邻极圣,故曰贤。”又云:“能导御一切,发十大愿王。愿西方往生,特翼赞弥陀,故于此经是为上首。”

  四三、《探玄记》曰:“德周法界曰普,至顺调善曰贤。”

  四四、《大日经疏一》曰:“普贤菩萨者,普是遍一切处。贤是最妙善义。谓菩提心所起愿行,及身口意,悉皆平等,遍一切处,纯一妙善,备具众德,故以为名。”

  四五、《四十华严经四十颂》曰:“一切如来有长子,彼名号曰普贤尊。”

  四六、《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》曰:“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,是故名普贤。”

  四七、《五秘萨诀》曰:“金刚萨埵者,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。亦名一切如来长子,亦名大阿阇黎。”

  四八、夏老云:“净土即是密教显说。”

  四九、《放钵经》曰:“今我得佛,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。过去无央数诸佛,皆是文殊师利弟子。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。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。文殊者,佛道中父母也。”

  五十、《心地观经》曰:“三世觉母妙吉祥。”

  五一、《法华嘉祥疏二》曰:“文殊,此云妙德。以了了见佛性故。德无不圆,果无不尽,称妙德也。”

  五二、《会疏》曰:“具三德秘藏,神化不思议,故名妙德。”

  五三、《圆中钞》曰:“微妙三德,同佛所证,故亦云妙吉祥。………惑业苦三,有少分在,皆未吉祥。位居究竟,三德圆彰,故又号妙吉祥也。”

  五四、弥勒,此云慈氏;名阿逸多,此云无能胜。《弥陀疏钞》云:“以在母胎中,即有慈心,故以名族。又过去生中,遇大慈如来,愿同此号,即得慈心三昧。又昔为婆罗门,号一切智,于八千岁,修习慈行。又弗沙佛时,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,常习慈定。又《思益经》云:“众生见者,即得慈心三昧。”又《悲华经》云:“发愿于刀兵劫中,拥护众生。”是则慈隆即世,悲臻后劫,至极之慈,超出凡小,故无能胜。”

  五五、《普贤行愿品》云:“是人临命终时,最后刹那,一切诸根悉皆散坏,一切亲属悉皆远离,一切威势悉皆退失,辅相大臣、宫殿内外、象马车乘、珍宝伏藏,如是一切无复相随。唯此愿王不相舍离,于一切时引导其前,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。到已,即见阿弥陀佛。”偈云:“我既往生彼国已,现前成就此大愿,一切圆满尽无余,利乐一切众生界………。”

  五六、《文殊发愿经》云:“生彼佛国已,成满诸大愿,阿弥陀如来,现前授我记………。”

  五七、《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》弥勒问佛:“若有众生发十种心,随一一心,专念向于阿弥陀佛,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。世尊,何等名为发十种心,由是心故,当得往生彼佛世界?”

  弥勒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,如佛所说,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,若有众生发十种心,随一一心,专念向于阿弥陀佛,是人命终,当得往生彼佛世界。世尊,何等名为发十种心,由是心故,当得往生彼佛世界?”

  佛告弥勒菩萨言:“弥勒,如是十心,非诸凡愚、不善丈夫、具烦恼者之所能发。何等为十:

  一者、于诸众生,起于大慈,无损害心。

  二者、于诸众生,起于大悲,无逼恼心。

  三者、于佛正法,不惜身命,乐守护心。

  四者、于一切法,发生胜忍,无执著心。

  五者、不贪利养,恭敬尊重,净意乐心。

  六者、求佛种智,于一切时,无忘失心。

  七者、于诸众生,尊重恭敬,无下劣心。

  八者、不著世论,于菩提分,生决定心。

  九者、种诸善根,无有杂染,清净之心。

  十者、于诸如来,舍离诸相,起随念心。

  弥勒,是名菩萨发十种心。由是心故,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。弥勒,若人于此十种心中,随成一心,乐欲往生彼佛世界,若不得生,无有是处。”

  五八、《悲华经五》曰:“此佛世界,当名娑婆。………时有大劫,名曰善贤。………是大劫中,有千世尊,成就大悲,出现于世。”

  德遵普贤第二

  一、《度世经》曰:“开士、大士、圣士、力士、正士等,皆菩萨之异称。”

  二、《甄解》云:““正”谓正道,“士”谓士夫,在家之称。此等大士,外现凡形,内深达正道故,居家名为正士。”

  三、《会疏》曰:“十六正士者,《文殊师利严净经》言:“菩萨八万四千及十六正士”。则明知正士之名,云居家菩萨。“正”谓正道,“士”谓居士。此等大士,虽葆光和尘,久出于邪道,深达于正法,故云正士也。”

  四、《出生义》云:“厥有河沙尘海数量,举十六位焉;亦尘沙之数不出于此矣。”

  五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善守(即贤护)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。”

  六、《思益经》云:“若众生闻名者,毕竟得三菩提,故云善守。”

  七、《大方等大集贤护经》曰:“王舍大城有优婆塞,名曰贤护,为众上首。”

  八、《大宝积经贤护长者会》佛说贤护长者众乐事:“其受于快乐果报,虽复忉利帝释天王,犹不能及,况复人间。”

  九、《名义集》曰:“※陀婆罗,翻为贤护。自护贤德,复护众生故。或云贤首,以位居等觉,为众贤之首故。”

  十、《四童子经现生品》经云:“东方去此佛刹十千俱胝,有一世界名宝鸣,佛名狮子鸣声如来,有一菩萨名善思议(即善思维),应托来到此土,化生阿阇世王宫内。南方去此五百亿世界,有一世界,佛名宝积善现如来,有一菩萨名寂静转(即慧辩才),于此舍卫城内,生大居士似师子家。西方去此过八亿百千佛刹,乐音如来所,有一菩萨名无攀缘(即观无住),于此波罗奈国,化生大居士善鬼家。北方去此六万四百千亿佛土,住菩提分转如来所,有一菩萨名开敷神德(即神通华),生此毗耶离城大将师子家。此四童子与无量大众,共来娑罗双树所,恭敬供养。”

  十一、《月灯三昧经第三》说:“香象菩萨从东方阿※佛,与那由多菩萨,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。”

  十二、《甄解》云:“其余智幢(即宝幢)、宝英、中住、制行、解脱等,虽未见经证,准前思之,必应是他方来大士也。”

  十三、《甄解》曰:“初列贤护等十六正士者,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。次列他方来者,彰十方佛土中,悉以此法为出世大事故,共来精进求此法。”

  十四、《会疏》云:“寂灭境智,诸根清净,故名寂根。”

  十五、《甄解》云:“境智寂灭,根本严净,云寂根。”

  十六、《会疏》云:“信心智慧,永断疑网。”

  十七、《甄解》云:“明信佛智,无上智慧。”

  十八、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》谓大士十种广大行愿:一者,礼敬诸佛。二者,称赞如来。三者,广修供养。四者,忏悔业障。五者,随喜功德。六者,请转*轮。七者,请佛住世。八者,常随佛学。九者,恒顺众生。十者,普皆回向。如上十愿,愿愿皆曰:“我此大愿,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”

  十九、《摄大乘论释》云:“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。”

  二十、《行愿品》云:“闻此愿王,读、诵、书写,………是诸人等,于一念中,所有行愿,皆得成就。”

  二一、《仁王经疏》云:“施物名功,归己曰德。”

  二二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功谓功能,诸行皆有利益之功,故名为功。此功是善行家德(指自有之德),故名功德。………德体名法。”

  二三、《唯识论》曰:“法谓轨持。”

  二四、《会疏》云:“安住者,不动义。德成不退,故曰安住。无德不具,故云一切。”

  二五、《行愿品》中,“于一念中,所有行愿,皆得成就。”

  二六、《法华文句》曰:“方者法也,便者用也。”

  二七、《大集经》云:“能调众生,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方便。”

  二八、《法华玄赞》云:“施为可则曰方。善逗机宜曰便。”

  二九、《净影疏》云:“化行善巧,…
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