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随物所宜,种种异现,名权方便。”
三十、《净影疏》云:“证会为入。”
三一、《嘉祥疏》云:“名理为藏。”
三二、《甄解》:“如来一切功德宝藏,佛果功德也。此之功德大宝海,说言佛法藏,即是佛所得一乘也。”
三三、《智度论》云:“波罗,秦言彼岸。”又云:“以生死为此岸,涅槃为彼岸。”
三四、净影师曰:“彰果毕竟,涅槃彼岸,到名究竟。”
三五、彭际清居士曰:““行权方便,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”,三句义中,全摄净土法门。菩萨一切所行,不离方便。以方便故,取于净土,得常见佛。以见佛故,闻法修行,入佛法藏,圆满觉心,究竟彼岸。若无方便,无量行门,终不成就。如《大般若经》云:“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,从此处没,生余佛土。从一佛国,至一佛国。在在生处,常得值遇诸佛世尊,供养恭敬,尊重赞叹。乃至无上正等菩提,终不离佛。”当知欲不离佛,须以念佛为因。如《华严》十地,始终不离念佛。”
三六、《法窟》曰:“于出世道悕求为愿。”
三七、《首楞严经》曰:“世为迁流,界为方位。汝今当知,东西南北、东南、西北、上下为界。过去、未来、现在为世。”
三八、昙鸾大师曰:“望于妙觉犹有一等,比下名觉,故名等觉。”
三九、《往生论注》曰:“以诸法等,故诸如来等。是故诸佛如来,名为等觉。”
四十、《会疏》云:“等觉有二义。一、如来名等觉。二、一生补处位。”
四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(一)如《华严贤首品》及《起信论》,于十信满位,示现八相。《占察经》说四种作佛中,第一信满作佛当之。(二)如《大集经》中,灌顶住菩萨(十住满位)能于无佛世界,示现八相。《占察经》第二,解满作佛当之。(三)《仁王经菩萨教化品》明初地八相。《占察经》第三,证满作佛当之。(四)《入如来智慧不思议经》明究竟地(一生补处)八相示现。《占察经》第四,一切功德行满成佛当之。(五)《华严不思议品》诸佛念念出生智。此明佛后得智,出生八相示现也。此五中,前四是因中示现。第五,佛后业用也。斯经所明,若依诸师,多是第四(补处)作佛。若依今宗,此中无所属,以弥陀巧方便回向所作故,因果共不可思议。若强论之,或应在第五(佛后)之中焉。”
四二、《大乘起信论》谓八相为:“(一)从兜率天下,(二)入胎,(三)住胎,(四)出胎,(五)出家,(六)成道,(七)转*轮,(八)涅槃。”
四三、《四教仪》则为:“(一)从兜率天下,(二)托胎,(三)出生,(四)出家,(五)降魔,(六)成道,(七)转*轮,(八)入涅槃。”
四四、《普曜经说法门品》云:“其兜术天,有大天宫,名曰高幢。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,菩萨常坐,为诸天人,敷演经典。”
四五、《佛地论第五》云:“睹史多天,后身菩萨,于中教化。”
四六、《因果经》云:“于时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,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。从右胁入,身现于外,如处琉璃。”
四七、《涅槃经》云:“从母摩耶而生。生已,即周行七步。”
四八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于十方各行七步,示现丈夫奋迅之力,于十方独出无畏。”
四九、《魏译》曰:“现处宫中色味之间,见老病死,悟世非常。弃国财位,入山学道。服乘白马,宝冠璎珞,遣之令还。舍珍妙衣,而著法服,薙除须发。端坐树下,勤苦六年,行如所应。”
五十、《普曜经》云:“尔时太子日服一麻一麦,六年之中结跏趺坐。”
五一、《法华寿量品》云:“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,皆谓今释迦牟尼佛,出释氏宫,去伽耶城不远。坐于道场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然善男子,我实成佛以来,无量无边,百千万亿那由他劫。………自从是来,我常在此娑婆世界,说法教化。亦于余处,百千万亿那由他劫。………自从是来,我常在此娑婆世界,说法教化。亦于余处,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,导利众生。………如来见诸众生,乐于小法,德薄垢重者,为是人说,我少出家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然我实成佛已来,久远若斯。但以方便教化众生,令入佛道,作如是说。”
五二、净影曰:“一烦恼魔,谓贪嗔等,能害善法。二阴魔,谓五阴身,共相摧灭。三者死魔,能坏命根。四者天魔,好坏他善。”
五三、《婆沙论》云:“(节录)菩萨昔居菩提树下,初夜魔女来相婚乱,………中夜魔军※(皆也)来逼恼。………须臾觉察即入定,令魔兵众,推败堕落。”
五四、《西域记》云:“集诸神众,齐整魔军。治兵振旅,将胁菩萨。………菩萨于是入大慈定。凡厥兵仗,变为莲花,魔军怖骇,奔驰退散。”
五五、《智度论》云:“菩萨智慧力故,大破魔军。”
五六、《维摩经》曰:“微妙是菩提,诸法难知故。”
五七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理是妙法,由得此法,故成正觉。”
五八、《长阿含经》曰:“如来大智,微妙独尊。”
五九、《释迦谱》曰:“得无上正真之道,为最正觉。”
六十、《会疏》曰:“觉之中为最极,故云成最正觉。”
六一、《智度论》云:“今是释迦文佛得道后,五七日寂不说法。自言,“我法甚深,难解难知。一切众生缚著世法,无能解者。不如默然入涅槃乐。”是时诸菩萨及释提桓因、梵天王诸天,合掌敬礼,请佛为诸众生初转*轮。佛时默然受请,到波罗奈鹿林中转*轮。”
六二、《法华经》云:“尔时诸梵王,及诸天帝释,护世四天王,及大自在天,并诸余天众,眷属百千万,恭敬合掌礼,请我转*轮。”
六三、《法华文句》云:“转佛心中化他之法,度入他心,名转*轮。”
六四、嘉祥师云:“自我至彼,故称为转。”
六五、《探玄记》解*轮曰:“法是轨持义,通有四义:谓教、理、行、果。轮是所成,义亦有四:(一)圆满之义,以离缺减故。(二)是具德义,以毂辐辋等,悉是皆俱故。(三)有用义,谓摧辗惑障故。(四)转动之义,谓此向彼,即从佛至众生。亦从彼向此,即从众生至佛果。”
六六、罗什大师曰:“世间者,三界也。”
六七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爱欲之心,深而难越,故说为堑,教断令坏。”
六八、《甄解》曰:““坏诸欲堑”者,舍欲心。爱欲是诸苦之本。欲流深广,众生漂溺之而难度,说以为堑。《字苑》云:“堑,绕城长水坑也。”佛法剑,截欲堑,令散坏也。”
六九、《合赞》曰:“见爱烦恼,譬如垢污,空慧能除,亦如洗濯。除邪显正,故曰显明。以护法城,故曰清白;超诸毁谤,故曰清白。”
七十、《合赞》曰:“智断之果,谓之法城。”
七一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遣除迷垢,故云洗濯”,“无相之解,是无漏明,故云清白。”
七二、《甄解》曰:“洗濯垢污,显明清白,是澍雨德。雨有能洗物垢污,能显清白体之德。如来*轮洗濯尘劳垢污,开显本有净体也。”
七三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贮积多德,名贮功德。现受物供,故名为示。生世福善,如田生物。故云“福田”。”
七四、《甄解》曰:“福田者,供养如来,所施虽少,获福宏多。犹如良田,所种虽少,收实甚多。《菩萨本生经》:“所以佛为福田,贮无上功德故也。””
七五、《俱舍论》有四福田:(一)趣田,畜生也。(二)苦田,贫穷困苦之人也。(三)恩田,父母等也。(四)德田,三乘之贤圣也。是为广义之福田。
七六、《涅槃》曰:“度众生故,为说无上微妙法乐。”
七七、《嘉祥疏》云:“三有之苦(即三界生死),故云三苦。”
七八、《甄解》曰:“如来大医王,能知其病,应病与药,治三有之苦。病有众多,法药亦多,故云诸法药。”
七九、《秘藏记》曰:“菩萨初地乃至等觉,究竟迁佛果时,诸佛以大悲水灌顶,即自行圆满,得证佛果,是顶义也。”
八十、《秘藏记钞七》曰:“灌者,大悲护念义。顶者,佛果最顶义。诸佛护念,令至佛顶住,皆名灌顶也。”
八一、憬兴云:“圣说当果(指当来之果),令识因利(指因地之利),故云授记。”
八二、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曰:“不度文殊智海,难入普贤行门。以不能了知自心,一念圆顿,平等正性,凡圣共有,一际无差。以不了故,所有愿行,悉不具足。何以故?心外起修,即成有漏。以无边功德,不外自心。随顺真如,修一切法,则能具足无边功德。”
八三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西方有幻术人,一切皆能化现宫殿城郭廊宇。结巾为兔,竖带为蛇,种种变现等。”
八四、《宝积经》曰:“如幻师作幻,自于幻不迷。以知幻虚故,佛观世亦然。”
八五、《起信论义记》曰:“法性者,明是真体普遍义。………通与一切法为性。”
八六、《唯识述记》曰:“性者体也。一切法体,故名法性。”
八七、《大乘义章一》曰:“法之体性,故云法性。”
八八、《嘉祥法华疏五》曰:“法性即是实相,三乘得道,莫不由之。”
八九、《止观一》曰:“法性名为实相。尚非二乘境界,何况凡夫。”
九十、《会疏》曰:“菩萨有二种智,能为一切修行本。何者为二:一谓如理智,能照诸法本性。不一不异,不生不灭,是名通诸法性。二谓如量智,能照众生殊相,迷悟凡圣各异,是名达众生相。”
九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能游无量佛土,兴供养云,故云供养诸佛。”
九二、《维摩经》曰:“虽知诸佛国,及与众生空,而常修净土,教化于群生。”
九三、《唯识论十》云:“神力难思,故能化现。”
九四、《会疏》曰:“电光有四义:一速疾义,二破闇义,三不住义,四无分别义。菩萨一念一时,普至十方世界,上供养诸佛,下利益众生,无有出入前后相,如电速疾。菩萨能照诸佛会,能破众生闇,如电破闇。菩萨能化无量身应现微尘刹,无有住处,无有朕迹,如电激空中,无所从来…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