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去无定迹。菩萨平等,无有先此后彼等分别心,如电光照物,无彼此先后分别。”
九五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夺慧命,坏道法功德善本,是故名为魔。”
九六、《止观五》曰:“一切凡夫,未阶圣道,介尔起计,悉皆是见。”
九七、《大乘义章五》曰:“推求说之为见。”
九八、《华严经》曰:“我慢溉灌,见网增长。”
九九、《智度论十一》曰:“是入邪见网,烦恼破正智。”
一OO、《智度论八》曰:“有念堕魔网,无念则得出。”
一O一、憬兴师曰:“缠缚者,即八缠三缚。”八缠者:(一)无惭。(二)无愧。(三)嫉。(四)悭。(五)恶作。(六)睡眠。(七)掉举。(八)惛沉。三缚者,贪嗔痴也。
一O二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亦可诸烦恼结,通名缠缚。菩萨教人断离,名解。”
一O三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如来所说言教名声。餐(义同闻)声悟解,故曰声闻。”
一O四、《甄解》曰:“二乘虽得三空门,唯沈偏空。菩萨不然,能达幻网,得平等法。故虽住三空门,而不住无为,不住有为。故能行声闻,能行缘觉,而超越声闻、缘觉之地。”
一O五、《大宝积经》善德天子会说:“以声闻法教化众生,故我是声闻。以辟支佛法化益众生,故我是辟支佛也。以大悲法教化众生,故我是菩萨。于一切法得解脱,一切无碍故。从所化众生,或以声闻法化益,或以辟支佛法化益,或以菩萨法化益。故我是声闻,我是缘觉,我是菩萨也。”
一O六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众生及法,悉无自性,故名为空。乃至因缘,相亦不有,说为无相。此离所取,远离妄想能取之心,故曰无愿。”
一O七、《智度论》云:“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。亦名无作。”
一O八、《智度论》云:“观诸法空,是名空。于空中不可取相。是时空转,名无相。无相中,不应有所作,为三界生。是时转无相,名无作(即无愿)。譬如,城有三门。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。若入则从一门。诸法实相是涅槃城也。城有三门,空、无相、无作。若人入空门,不得是空,亦不取相,是人直下事办,故不须二门。若人入空门,取相得是空,于是入不为门,通途更塞。若除空相,是时从无相门入。若于无相相,心著生戏论,是时除无相相,入无作门。”
一O九、《法华文句》曰:“方者,法也,使用者也。”
一一O、《法华义疏》曰:“方便是善巧之名,善巧者,智之用也。”
一一一、《大集经》曰:“能调众生,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方便。”
一一二、《会疏》曰:“《涅槃经》云:“智度菩萨母,方便以为父。”达空无相是大智。随宜施设名方便。方便有二种: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。二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,要须方便诱引群生,令其渐悟。其德广大,不二乘(即非二乘)所能为,故言善立。”
一一三、《四教仪集注》曰:“乘以运载为义,运出三界,归于涅槃。”
一一四、《法华譬喻品》曰:“如来有无量智慧,力无所畏,诸法之藏。能与一切众生大乘(指一佛乘)之法,但不尽能受。舍利弗:以是因缘,当知诸佛方便力故,于一佛乘,分别说三。”
一一五、《法华文句》曰:“方便者,门也。………为真实作门。真实得显,功由方便。依此释,则小乘为入大乘之门,故谓之方便教。又三乘为通于一乘,故亦名方便教。”
一一六、《涅槃经》曰:“灭诸烦恼,名为涅槃。离诸有者,乃为涅槃。”
一一七、《贤首心经略疏》曰:“涅槃,此云圆寂。谓德无不备称圆,障无不尽曰寂。”
一一八、《甄解》曰:“义充法界,德备恒沙为圆。体穷真性,妙绝相累为寂。”
一一九、《法华寿量品》曰:“若佛久住于世,薄德之人,不种善根,贫穷下贱,贪著五欲,入于忆想妄见网中,若见如来常在不灭,便起憍恣,而怀厌怠,不能生难遭之想,恭敬之心。………是故如来,虽不实灭,而言灭度。”
一二O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善心一处住不动,是名三昧。”又“一切禅定亦名定,亦名三昧。”又“诸行和合,皆名为三昧。”“一切禅定摄心,皆名为三摩提,秦言正心行处。”
一二一、《法华玄赞》曰:“梵云三摩地,此云等持。平等持心而至于境,即是定也。”
一二二、天台曰:“若以空慧,照诸禅定种种法门,出生乃至无量三昧。”
一二三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陀罗尼者,秦言能持,或能遮。能持集种种善法,能持令不散不失。譬如完器盛水,水不漏散。能遮者,恶不善心生,能遮不令生。若欲作恶罪,持令不作。是名陀罗尼。”
一二四、《智度论》云:“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。于一一三昧中,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。如是等和合,名为五百陀罗尼门。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。”
一二五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是三昧修行,习久后能成陀罗尼。是诸三昧,共诸法实相智慧,能生陀罗尼。”
一二六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三昧但是心相应法也。陀罗尼亦是心不相应,是心不相应陀罗尼。是心不相应者,如人得闻持陀罗尼,虽心嗔恚亦不失,常随人行,如影随形。”
一二七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,诸三昧不尔,或时易身则失。”
一二八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如《华严》说,彼一三昧,统摄法界一切佛法,悉入其中。”
一二九、《八十华严》曰:“尔时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,名佛华严。”
一三O、《六十华严》曰:“普贤菩萨,正受三昧,其三昧名佛华严。”
一三一、《法界记》云:“言华严三昧者,解云,华者,菩萨万行也。何者?以华有生实(指果实)之用,行有感果之能。虽复内外两殊,生感力用相似。今即以法托事,故名华也。严者,行成果满,契合相应,垢障永消,证理圆满,随用赞德,故称为严也。三昧者,理智无二,交彻熔融,彼此俱亡,能所斯绝,故云三昧也。”
一三二、《华严经》云:“一切自在难思议,华严三昧势力故。”
一三三、《合赞》曰:“法界唯心,名佛华严。以因行华,严果德相,令显著故。入此三昧,现见十方佛及佛土。”
一三四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此三昧,皆饰法身,故云华严。”
一三五、《秘藏记》云:“凡夫二乘不能知,故曰密语。如来言真实无虚妄,故曰真言。”
一三六、《会疏》曰:“百千三昧者。众生无量,心行不同,有利有钝,于诸结使,有厚有薄。是故菩萨行百千种三昧,断其尘劳。譬如为诸贫人欲令大富,当备种种财物。一切备具,然后能济诸贫。又如欲治诸病,当备种种众药,然后能治(以上取意)。”
一三七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,又如见一切佛三昧,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频呻等,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等,如是等诸三昧无不具足。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。”
一三八、《智度论》复云:“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陀罗尼。”
一三九、《会疏》曰:“深定者,所住三昧,微深幽玄,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。”
一四O、《甄解》曰:“唐译云“一切种甚深禅定”。一切种者,谓一切种智。全理之事,故云甚深。”
一四一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住深定门,起行所依。无心往来,直以三昧法门力起,故须住定。下明起行,悉睹现在无量诸佛,摄行宽广。”
一四二、《甄解》曰:“普等三昧,曰深定门。此三昧弥陀智愿之所成,甚深无涯底,故云深禅定。悉睹周遍,是其业用。”
一四三、《般舟经》云:“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,不持天耳彻听,不持神足到其佛刹,不于此间终生彼间,便于此坐见之。………佛(释尊)言:菩萨于此间国土,念阿弥陀佛,专念故得见之。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?阿弥陀佛报言:欲来生者,当念我名。”
一四四、《仁王般若经上》以“九十刹那为一念,一念中之一刹那,经九百生灭。”
一四五、《往生论注上》以“百一生灭为一刹那,六十刹那名为一念。”
一四六、《华严探玄记十八》谓“刹那兹云念顷。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。”
一四七、《甄解》曰:“一念之顷,周遍无量佛土者,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,结归念佛三昧也。”
一四八、《嘉祥法华疏》曰:“速疾应机名辩,言含文釆曰才。”
一四九、《会疏》曰:“言音开惑为辩,随机巧妙为才,无不皆出于圣智。”
一五O、《净影疏》谓如来得四无碍智。如来由无碍之智,兴无碍之四辩:(一)义无碍辩。谓了知一切诸法义理,通达无滞故。(二)法无碍辩。谓达一切诸法名字,分别无滞故。(三)辞无碍辩。于诸法名字义理,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,为其演说,能令各各得解故。(四)乐说无碍辩。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,圆融无滞故。
一五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若依根本教,但说一字,亦为得佛辩才。传如来如实言故。不但此菩萨尔,凡夫说亦同诸佛辩才。赞扬佛慧功德,开化十方有缘而已。”
一五二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入谓解也。谓解众生种种言音,用之起说。”
一五三、《密迹经》云:“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众生之类,言辞各异。计是一切皆归一义至真之惠。菩萨应殊(指各类众生)唱异言,说法开化。”
一五四、《称赞大乘功德经》云:“傍生鬼等,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。”
一五五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如、法性、实际,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。”
一五六、《甄解》云:“实相妙处尽理至极,云际也。”
一五七、《会疏》曰:“开显真实为显示,谓会十界归一乘克成菩提故。真实之际者,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。”
一五八、《甄解》曰:“若依小乘,偏真为实际。若依渐教,以离二边为真实际。若依圣道实教,诸法实相为真实际。若依净土,光阐道教为权方便,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,一实真如海故。圣道守理而非唯理;净土以事而非唯事(即事即理事事无碍)。于众生所入,则虽有事理空有…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