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同,而从诸佛咨嗟见之(指十方如来赞叹净宗)。则唯此誓愿一佛乘、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。”

  一五九、布袋和尚曰:“只这心心心是佛,………一切无如心真实。”

  一六O、经云:“若人但念阿弥陀,是名无上深妙禅。”

  一六一、《合赞》云:“超过分段、变易二死,安住出世二空之智,此即成就智断二德也。”

  一六二、《会疏》曰:“三界虚妄,皆不常住,总名世间。众生国土,臧否万差,是名诸所有法。菩萨深以大智慧(即慧),达性空无相,故云超过。”

  一六三、《甄解》曰:“世间诸所有法者,有为可破坏,名世间。依正善恶因果等,一切有为诸法,言所有法也。菩萨能知一切三界虚妄,而行世间不舍,故云超过。”

  一六四、《净影疏》云:“谛谓安谛,谓常住真实无为度世之道。”

  一六五、《甄解》曰:“出有为,证无为,而不著无为,故云谛住。此菩萨心常住无住处涅槃,云心常住。”

  一六六、《会疏》曰:“悲智相印,以为栖神之宅,故云谛住。”

  一六七、《法华经序品》云:“尽诸有结,心得自在。”

  一六八、宗门云:“但自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。”

  一六九、《净影疏》云:“由成胜通,于一切物变化随意,故能利物,名为自在。”

  一七O、《会疏》云:“众生背觉,沉迷漂流。生盲无目,无希出心。菩萨愍之,无疲厌念。常为不请之友,随逐爱护。(中略)故《涅槃偈》曰:“世救要求然后得,如来不请而为归。””

  一七一、《维摩经》曰:“众人不请,友而安之。”

  一七二、 净影曰:“(一)所化众生无机感圣,名为不请。菩萨强化为作因缘,名友安之。(二)所化众生虽有道机,无其乐欲,不知求圣,名为不请。菩萨随机而为强化,名安之。”

  一七三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明修胜解如来藏性,是如来甚深法藏。闇障既除,明现己心,故曰受持。”

  一七四、《甄解》曰:“即闻持三世一切如来法藏也。多闻归一闻。一闻即是闻其名号。”

  一七五、《探玄记十一》曰:“菩萨所行,名为佛种。”

  一七六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法界诸度,是佛种性。”

  一七七、《华手经》曰:“譬如无牛,则无醍醐。若无菩萨发心,则无佛种。若有牛,则有醍醐。如是若有菩萨发心,则佛种不断。”

  一七八、《宝云经》曰:“譬如种树,有其种子,离于腐败,具足生芽因缘。善男子,闻佛名者,得其种子,具足因缘,便得受记。”

  一七九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。”

  一八O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护使离障,起善无间,名常不绝。”

  一八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《大论》云:“于无佛处,赞叹三宝音。”三宝音者,即受持宣说佛法藏也,众生由之殖善发智,成德契理。故三宝种子,传传相继,常使不绝。”

  一八二、《会疏》曰:“拔苦为悲,乃至悲是真实平等之悲,故谓大悲。”

  一八三、《涅槃经十一》曰:“三世诸世尊,大悲为根本。”

  一八四、《大日经一》曰:“菩萨心为因,大悲为根本。”

  一八五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依慈起说,名演慈辩。”

  一八六、《会疏》曰:“佛道正见,名为法眼。”

  一八七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智能照法,故名曰法眼。”

  一八八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教法生解,名授法眼。”

  一八九、《会疏》曰:“大慈德也,善门则菩提涅槃之门也。”

  一九O、《涅槃经》曰:“一切众生受异苦,悉是如来一人苦。”

  一九一、《大法炬陀罗尼经》曰:“菩萨担者,誓愿荷负一切众生出离世间。………譬如长者家内丰饶,多诸珍宝,唯有一子,以爱念故,财宝乐具悉该与之,无有疲倦。菩萨亦复如是,一切乐具,尽皆与之,乃至令入无余涅槃,是故名为荷负重担。”

  一九二、《大论十二》曰:“若能直进不退,成办佛道,名到彼岸。”

  一九三、肇公曰:“智慧,体;圣明,用。无事不照谓之圣。菩萨权实灵照,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,故云“不可思议”。”

  一九四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,唯大乘法中有之,如六十小劫说,《法华经》谓如食顷。”

  一九五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为法心同,故来一时。”

  一九六、《宋译》经末曰:“并天龙八部一切大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。”

  大教缘起第三

  一、《汉译》曰:“于时佛坐,思念正道,面有五色光,数千百变,光甚大明。贤者阿难,即从座起,更正衣服,稽首佛足,前白佛言:今佛面目光色,何以时时更变!明乃尔乎?今佛面目光精,数百千色,上下明彻,好乃如是。我侍佛以来,未曾见佛身体光曜,巍巍重明乃尔;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,光明威神,有如今日。”

  二、《魏译》云:“光颜巍巍。”又云:“威神光光。”

  三、《唐译》云:“威光赫奕,如融金聚,又如明镜,凝照光辉。”

  四、《宋译》云:“面色圆满,宝刹庄严。”

  五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佛具众德,为世尊重,故号世尊。”

  六、《胜鬘宝窟》曰:“外使物畏,目之为威。内难测度,称之为神。”

  七、海东憬兴曰:“镜光外照,名为影表。即同佛身,光明外舒。外照之光显影,畅在镜内,亦同所放光还曜巍颜,故云表里。”

  八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镜光外照,名为影表。外照之光,明显镜内,名为影里。佛身如是,光明外照之表,显曜佛身,名影表里。”

  九、《甄解》曰:“则光颜巍巍中,影现宝刹庄严相。其犹珠宝镜中,能现森罗万相乎!”

  十、《法华经序品》曰:“眉间白毫,大光普照。”

  十一、《法华经》曰:“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,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阿难常乐多闻,我常勤精进,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而阿难护持我法,亦护将来诸佛法藏,教化成就菩萨众。”

  十二、《宝积经》曰:“如来身者,自性清彻。何以故?如来久已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故。如来身者,出过世间。何以故?不为世法之所染污故。乃至如来身者,如净镜中微妙之像,如净水中明满之月。”

  十三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喜有二义:(一)念弥陀佛所成行德可庆,故喜。(二)念众生,得益时至,故喜。”

  十四、《无量寿经笺注》曰:“佛之颜有光,故云光颜。”

  十五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巍巍言德盛高显也。”

  十六、《涅槃经卅》曰:“我于此间娑罗双树,入大寂定。大寂定者,名大涅槃。”

  十七、《甄解》云:“普等三昧及大寂定,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。………今佛为说念佛法门,住念佛三昧。”

  十八、《合赞》曰:“济凡秘术,今日将说,故曰住奇特。”

  十九、《甄解》曰:“奇特法者,如来正觉果海,名为奇特。奇特之极,至下“华光出佛”之文彰矣。”

  二十、《华严经》云:“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。”

  二一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住佛住者,涅槃常果,诸佛同住。今日世雄(指释尊),住彼所住,住大涅槃,能起化用。”

  二二、《会疏》曰:“佛所住,不(非)二乘菩萨所能及,唯佛与佛住之。”又曰:“佛说三乘随他教时,各住三乘法,今住佛随自所住,故云住佛所住。”

  二三、《甄解》曰:“住佛所住者,住普等三昧。普等三昧及大寂定,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。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,故云佛所住。今佛为说念佛法门,住念佛三昧。”

  二四、《十住断结经》曰:“号导师者,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。”

  二五、《华首经》曰:“能为人说无生死道,故名导师。”

  二六、《佛报恩经》曰:“大导师者,以正路示涅槃径,使得无为常乐故。”

  二七、《甄解》曰:“导师行者,即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。”又曰:“大导师者,即弥陀世尊,以本愿引摄五乘。”

  二八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无上菩提,是最胜道。”

  二九、《甄解》曰:“最胜道者,念佛往生一道。于一切方便中,无上最胜故。”又曰:“最胜道者解脱德,《涅槃经》云:“无上上,真解脱。”故无上上,即最胜义。”

  三十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去来现在佛佛相念者,明三世诸佛皆有化众生之念。光光相照,又智智相照,故云相念也。”

  三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去来现佛等,举三世佛相念,以推度今佛所念。”

  三二、《合赞》曰:“我以三世诸佛相念,类知得无今佛亦念诸佛。然今超过诸佛,现此奇相,有何故耶?”

  三三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善哉善哉,再言之者,喜之至也。”

  三四、《甄解》谓:“所问称可佛心故。”

  三五、《汉译》曰:“阿难,今诸天帝王人民,及蜎飞蠕动之类,汝皆度脱之。”

  三六、《普贤行愿品》曰:“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。”又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”

  三七、《法华经》曰:“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”

  三八、《会疏》曰:“渐顿各称所宜,随缘皆蒙度脱。故云“拯群萌”。”又曰:““欲”指释迦大悲所愿。然此一字,通上下,含二义:一谓“欲拯群萌”。诸如来以大悲为体,欲愿(原文)未度者令度,未安者令安。“光阐道教”皆为之(原文)也。故通上文。二谓欲“惠真实之利”。谓如来欲愿众生入弥陀海故。”

  三九、《甄解》曰:“诸佛之所以出兴于世,欲说弥陀愿力,惠救万众生,将为本怀故。”

  四十、善导大师云:“如来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。”

  四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此今家(日人称善导大师为今家)独步妙释,他人所未谈也。顺此祖释,以弥陀本愿为真实利,则可以八万四千法门为光阐道教,其义明矣。”

  四二、《甄解》引《六要》曰:“真实利者,指此名号,即是佛智也。”

  四三、《甄解》云:“今真实者,佛智名号。善导所谓法藏因中所成真实,故言本愿真实。开之则真实五愿,合之一句名号。故知此真实通教行信证。应知“之利”者,名号之大利。其大利之所究竟,…
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