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同,而從諸佛咨嗟見之(指十方如來贊歎淨宗)。則唯此誓願一佛乘、一實真如海爲真實之際。”
一五九、布袋和尚曰:“只這心心心是佛,………一切無如心真實。”
一六O、經雲:“若人但念阿彌陀,是名無上深妙禅。”
一六一、《合贊》雲:“超過分段、變易二死,安住出世二空之智,此即成就智斷二德也。”
一六二、《會疏》曰:“叁界虛妄,皆不常住,總名世間。衆生國土,臧否萬差,是名諸所有法。菩薩深以大智慧(即慧),達性空無相,故雲超過。”
一六叁、《甄解》曰:“世間諸所有法者,有爲可破壞,名世間。依正善惡因果等,一切有爲諸法,言所有法也。菩薩能知一切叁界虛妄,而行世間不舍,故雲超過。”
一六四、《淨影疏》雲:“谛謂安谛,謂常住真實無爲度世之道。”
一六五、《甄解》曰:“出有爲,證無爲,而不著無爲,故雲谛住。此菩薩心常住無住處涅槃,雲心常住。”
一六六、《會疏》曰:“悲智相印,以爲棲神之宅,故雲谛住。”
一六七、《法華經序品》雲:“盡諸有結,心得自在。”
一六八、宗門雲:“但自無心于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。”
一六九、《淨影疏》雲:“由成勝通,于一切物變化隨意,故能利物,名爲自在。”
一七O、《會疏》雲:“衆生背覺,沈迷漂流。生盲無目,無希出心。菩薩愍之,無疲厭念。常爲不請之友,隨逐愛護。(中略)故《涅槃偈》曰:“世救要求然後得,如來不請而爲歸。””
一七一、《維摩經》曰:“衆人不請,友而安之。”
一七二、 淨影曰:“(一)所化衆生無機感聖,名爲不請。菩薩強化爲作因緣,名友安之。(二)所化衆生雖有道機,無其樂欲,不知求聖,名爲不請。菩薩隨機而爲強化,名安之。”
一七叁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明修勝解如來藏性,是如來甚深法藏。闇障既除,明現己心,故曰受持。”
一七四、《甄解》曰:“即聞持叁世一切如來法藏也。多聞歸一聞。一聞即是聞其名號。”
一七五、《探玄記十一》曰:“菩薩所行,名爲佛種。”
一七六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法界諸度,是佛種性。”
一七七、《華手經》曰:“譬如無牛,則無醍醐。若無菩薩發心,則無佛種。若有牛,則有醍醐。如是若有菩薩發心,則佛種不斷。”
一七八、《寶雲經》曰:“譬如種樹,有其種子,離于腐敗,具足生芽因緣。善男子,聞佛名者,得其種子,具足因緣,便得受記。”
一七九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欲使如來法種不斷故也。”
一八O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護使離障,起善無間,名常不絕。”
一八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《大論》雲:“于無佛處,贊歎叁寶音。”叁寶音者,即受持宣說佛法藏也,衆生由之殖善發智,成德契理。故叁寶種子,傳傳相繼,常使不絕。”
一八二、《會疏》曰:“拔苦爲悲,乃至悲是真實平等之悲,故謂大悲。”
一八叁、《涅槃經十一》曰:“叁世諸世尊,大悲爲根本。”
一八四、《大日經一》曰:“菩薩心爲因,大悲爲根本。”
一八五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依慈起說,名演慈辯。”
一八六、《會疏》曰:“佛道正見,名爲法眼。”
一八七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智能照法,故名曰法眼。”
一八八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教法生解,名授法眼。”
一八九、《會疏》曰:“大慈德也,善門則菩提涅槃之門也。”
一九O、《涅槃經》曰:“一切衆生受異苦,悉是如來一人苦。”
一九一、《大法炬陀羅尼經》曰:“菩薩擔者,誓願荷負一切衆生出離世間。………譬如長者家內豐饒,多諸珍寶,唯有一子,以愛念故,財寶樂具悉該與之,無有疲倦。菩薩亦複如是,一切樂具,盡皆與之,乃至令入無余涅槃,是故名爲荷負重擔。”
一九二、《大論十二》曰:“若能直進不退,成辦佛道,名到彼岸。”
一九叁、肇公曰:“智慧,體;聖明,用。無事不照謂之聖。菩薩權實靈照,不可以言思擬議其形容,故雲“不可思議”。”
一九四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小乘法中無不可思議事,唯大乘法中有之,如六十小劫說,《法華經》謂如食頃。”
一九五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爲法心同,故來一時。”
一九六、《宋譯》經末曰:“並天龍八部一切大衆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。”
大教緣起第叁
一、《漢譯》曰:“于時佛坐,思念正道,面有五色光,數千百變,光甚大明。賢者阿難,即從座起,更正衣服,稽首佛足,前白佛言:今佛面目光色,何以時時更變!明乃爾乎?今佛面目光精,數百千色,上下明徹,好乃如是。我侍佛以來,未曾見佛身體光曜,巍巍重明乃爾;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,光明威神,有如今日。”
二、《魏譯》雲:“光顔巍巍。”又雲:“威神光光。”
叁、《唐譯》雲:“威光赫奕,如融金聚,又如明鏡,凝照光輝。”
四、《宋譯》雲:“面色圓滿,寶刹莊嚴。”
五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佛具衆德,爲世尊重,故號世尊。”
六、《勝鬘寶窟》曰:“外使物畏,目之爲威。內難測度,稱之爲神。”
七、海東憬興曰:“鏡光外照,名爲影表。即同佛身,光明外舒。外照之光顯影,暢在鏡內,亦同所放光還曜巍顔,故雲表裏。”
八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鏡光外照,名爲影表。外照之光,明顯鏡內,名爲影裏。佛身如是,光明外照之表,顯曜佛身,名影表裏。”
九、《甄解》曰:“則光顔巍巍中,影現寶刹莊嚴相。其猶珠寶鏡中,能現森羅萬相乎!”
十、《法華經序品》曰:“眉間白毫,大光普照。”
十一、《法華經》曰:“我與阿難等于空王佛所,同時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阿難常樂多聞,我常勤精進,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而阿難護持我法,亦護將來諸佛法藏,教化成就菩薩衆。”
十二、《寶積經》曰:“如來身者,自性清徹。何以故?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。如來身者,出過世間。何以故?不爲世法之所染汙故。乃至如來身者,如淨鏡中微妙之像,如淨水中明滿之月。”
十叁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喜有二義:(一)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,故喜。(二)念衆生,得益時至,故喜。”
十四、《無量壽經箋注》曰:“佛之顔有光,故雲光顔。”
十五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巍巍言德盛高顯也。”
十六、《涅槃經卅》曰:“我于此間娑羅雙樹,入大寂定。大寂定者,名大涅槃。”
十七、《甄解》雲:“普等叁昧及大寂定,並是念佛叁昧異名也。………今佛爲說念佛法門,住念佛叁昧。”
十八、《合贊》曰:“濟凡秘術,今日將說,故曰住奇特。”
十九、《甄解》曰:“奇特法者,如來正覺果海,名爲奇特。奇特之極,至下“華光出佛”之文彰矣。”
二十、《華嚴經》雲:“一切衆生身中有正覺智。”
二一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住佛住者,涅槃常果,諸佛同住。今日世雄(指釋尊),住彼所住,住大涅槃,能起化用。”
二二、《會疏》曰:“佛所住,不(非)二乘菩薩所能及,唯佛與佛住之。”又曰:“佛說叁乘隨他教時,各住叁乘法,今住佛隨自所住,故雲住佛所住。”
二叁、《甄解》曰:“住佛所住者,住普等叁昧。普等叁昧及大寂定,並是念佛叁昧異名也。叁世諸佛皆住此念佛,故雲佛所住。今佛爲說念佛法門,住念佛叁昧。”
二四、《十住斷結經》曰:“號導師者,令衆生類示其正道故。”
二五、《華首經》曰:“能爲人說無生死道,故名導師。”
二六、《佛報恩經》曰:“大導師者,以正路示涅槃徑,使得無爲常樂故。”
二七、《甄解》曰:“導師行者,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。”又曰:“大導師者,即彌陀世尊,以本願引攝五乘。”
二八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無上菩提,是最勝道。”
二九、《甄解》曰:“最勝道者,念佛往生一道。于一切方便中,無上最勝故。”又曰:“最勝道者解脫德,《涅槃經》雲:“無上上,真解脫。”故無上上,即最勝義。”
叁十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去來現在佛佛相念者,明叁世諸佛皆有化衆生之念。光光相照,又智智相照,故雲相念也。”
叁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去來現佛等,舉叁世佛相念,以推度今佛所念。”
叁二、《合贊》曰:“我以叁世諸佛相念,類知得無今佛亦念諸佛。然今超過諸佛,現此奇相,有何故耶?”
叁叁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善哉善哉,再言之者,喜之至也。”
叁四、《甄解》謂:“所問稱可佛心故。”
叁五、《漢譯》曰:“阿難,今諸天帝王人民,及蜎飛蠕動之類,汝皆度脫之。”
叁六、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“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。”又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”
叁七、《法華經》曰:“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”
叁八、《會疏》曰:“漸頓各稱所宜,隨緣皆蒙度脫。故雲“拯群萌”。”又曰:““欲”指釋迦大悲所願。然此一字,通上下,含二義:一謂“欲拯群萌”。諸如來以大悲爲體,欲願(原文)未度者令度,未安者令安。“光闡道教”皆爲之(原文)也。故通上文。二謂欲“惠真實之利”。謂如來欲願衆生入彌陀海故。”
叁九、《甄解》曰:“諸佛之所以出興于世,欲說彌陀願力,惠救萬衆生,將爲本懷故。”
四十、善導大師雲:“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。”
四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此今家(日人稱善導大師爲今家)獨步妙釋,他人所未談也。順此祖釋,以彌陀本願爲真實利,則可以八萬四千法門爲光闡道教,其義明矣。”
四二、《甄解》引《六要》曰:“真實利者,指此名號,即是佛智也。”
四叁、《甄解》雲:“今真實者,佛智名號。善導所謂法藏因中所成真實,故言本願真實。開之則真實五願,合之一句名號。故知此真實通教行信證。應知“之利”者,名號之大利。其大利之所究竟,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