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即無上涅槃妙果。”
四四、《甄解》曰:“真實之利對權假方便。故以世法望小乘,小乘真而世法假也。以小乘望權大乘,權大乘真而小乘假也。以權大乘望實大(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等),實大真而權大假也。以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等實大乘,望彌陀十九願(十九指《魏譯》文曰:“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至心發願,欲生我國。”),十九真而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假也。何以故?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以往生爲經益,彼猶不出十九願故。以十九願望二十願(《魏譯》文曰:“聞我名號,系念我國,植衆德本,至心回向,欲生我國。”),二十願真而十九願假也。以二十願望十八願(十念必生願),二十假而十八真也。今真實中之真實,圓頓中之圓頓也。”
四五、《甄解》曰:“今就利益論,彼假此真。何故?彼說速疾成佛道,不見速疾成佛人。故自成別時意趣。法體非別時意,人機劣故。今信不疑者,十即十生。往生不退至菩提故。初生處即菩提。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。一切凡聖行無別故。利益真者莫過斯。”
四六、《會疏》曰:“佛法難聞,故雲難值。佛身難睹,故言難見。”
四七、《般涅槃經》曰:“有尊樹王,名優昙缽,有實無華。若金華生者,世乃有佛。”
四八、《出曜經》曰:“數千萬劫,時時乃出。群生見華,謂曰如來將出。”
四九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,明真智妙絕,照窮法界,非下情所測。”
五十、《甄解》曰:“如來正覺者,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。此應身即本地身也。其智難量。………念佛叁昧爲所住。住此發勝妙智故。”
五一、《最勝王經壽量品》偈曰:“若人住億劫,盡力常算數,亦複不能知,世尊之壽量。”
五二、《晉譯華嚴》曰:“知無量劫是一念,知一念即無量劫。”
五叁、《會疏》曰:“究謂究竟。暢謂通暢。簡異(即不同)因位所得,故曰無極。”
五四、《華嚴經》中之十自在:(一)命自在,(二)心自在,(叁)資具自在,(四)業自在,(五)受生自在,(六)解自在,(七)願自在,(八)神力自在,(九)法自在,(十)智自在。
五五、蓮池大師《疏鈔》曰:“靈明洞徹,湛寂常恒;非濁非清,無背無向。大哉真體,不可得而思議者,其唯自性欤!”
五六、《疏鈔》曰:“澄濁而清,返背而向;越叁祇于一念,齊諸聖于片言。至哉妙用,亦不可得而思議者,其唯佛說《阿彌陀經》欤!”
法藏因地第四
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以世間配般若,自在即解脫義,王是法身。叁一相即,不縱不橫,名世自在王。”
二、《合贊》曰:“《涅槃梵行品》曰:“雲何名如來?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。雲何不變?過去諸佛爲度衆生,說十二部經,如來亦然,故名如來。””
叁、《會疏》曰:“如來義有叁:謂法身、報身、應身也。《金剛經》雲:“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。”此法身如來也。《轉*輪論》雲:“第一義谛名如,正覺名來。”此報身如來也。《成實論》雲:“乘如來道,來成正覺,故名如來。”此應身如來也。”
四、《天臺壽量品疏》雲:“如者,法如如鏡,非因非果,有佛無佛性相常然。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爲如,不動而至爲來。指之爲法身如來。”
五、《大論》曰:“佛諸結使除盡,得一切智慧,故應受一切天地衆生供養。以是故佛名應供。”
六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證滅相應,故名爲應。又證滅故。合應供養,故雲應供。”
七、《會疏》曰:“萬行圓成,福惠(即慧)具足,應受天上人間供養,饒益有情,故號應供。”
八、《維摩經肇注》曰:“阿耨多羅,秦言無上。叁藐叁菩提,秦言正遍知。道莫之大,無上也。其道真正,無法不知,正遍知也。”
九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正者理也。于理窮照(即徹照于理體),故雲遍知。”
十、《大論》曰:“宿命、天眼、漏盡,名爲叁明。”
十一、《淨影》謂:“明是證行,證法顯了,故名爲明。”
十二、《涅槃經十八》曰:“明者,名得無量善果。………善果者,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
十叁、《涅槃經十八》曰:“行名腳足。………腳足者,名爲戒慧。乘戒慧足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是故名爲明行足也。”
十四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龍樹說,戒空慧等,名之爲行。此二(指戒與空慧)圓具,故名爲足。”
十五、《會疏》曰:“行足者,謂身口意業,真正清潔。于自願力一切之行,善修滿足,故號明行足。”
十六、《大論》曰:“好去者,于種種諸深叁摩提(即正定)無量諸大智慧中去。”
十七、《合贊》曰:“善者,最初發心;逝者,大般涅槃。如來不舍最初發心,得大涅槃,是故如來名爲善逝。”
十八、《會疏》曰:“善逝即妙住之義也。謂以無量智慧,能斷諸惑,妙出世間,能趣佛果故。”
十九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佛德圓滿,更何處去,而言好去,雖無去處,非不能去。如劫盡火,雖非所燒,非不能燒,故得雲去。”
二十、《甄解》曰:“世間者,名爲五陰。解者名知。諸佛世尊善知五陰,故名世間解。”
二一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世間解者,是化他智。善解世間,名世間解。”
二二、《會疏》曰:“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,無不解了,故名世間解。”
二叁、《涅槃經》曰:“如來者,名無上士。譬如人身,頭爲最上,非余肢手足等也。佛亦如是,最爲尊上,非法僧也。”又曰:“有所斷者,名有上士。無所斷者,名無上士。”
二四、《會疏》曰:“業惑淨盡,更無所斷,于叁界天人凡聖之中,第一最上無等,故號無上士。”
二五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涅槃法無上。佛自知是涅槃,不從他聞。亦將導衆生令至涅槃。如諸法中,涅槃無上,衆生中佛亦無上。複次,持戒、禅定、智慧,教化衆生,一切無有與等者,何況能過,故雲無上。”
二六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能善調伏衆生,名調禦丈夫。”
二七、《合贊》曰:“自既丈夫,複調丈夫。故號佛爲調禦丈夫。若具四法,則名丈夫。何等爲四:(一)近善知識。(二)能聽法。(叁)思惟義。(四)如說修行。”
二八、《會疏》曰:“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,調伏製禦一切衆生,令離垢染,得大涅槃。”
二九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能以正法近訓天人,名天人師。”
叁十、《會疏》曰:“所有天上人間、魔王外道、釋梵天龍,悉皆歸命,依教奉行,俱作弟子,故號天人師。”
叁一、《合贊》曰:“諸佛雖爲一切衆生無上大師。諸衆生中,唯天與人,能發無上大菩提心,是故號佛爲天人師。”
叁二、《合贊》曰:“佛者名覺,既自覺悟,複能覺他。譬如有人覺知有賊,賊無能爲。”
叁叁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佛陀,秦言知者。知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衆生數、非衆生數,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。菩提樹下了了覺知,故名爲佛陀。”又曰:“佛一切智慧成就。故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盡不盡、動不動,一切世間了了悉,故爲佛陀。”
叁四、《成實論十號品》曰:“如是九種(指前諸號)具足,于叁世十方世界中尊,故名世尊。”(又《智度論》以佛爲第十號,以世尊爲具十號尊德之總號,與此開合稍異,義無不同。)
叁五、《俱舍論》曰:“道義雲何?謂涅槃路,乘此能往涅槃城故。”
叁六、《華嚴大疏》曰:“通至佛果,故名道。”
叁七、《贊阿彌陀佛偈》曰:“究暢道要無障礙。”
叁八、《漢譯》經曰:“世饒王,聞經修道,歡喜開解,便棄王位,行作比丘。”義寂雲:“准彼經文,世饒王者,亦爲法藏在俗時名。”
叁九、“沙門”義爲勤息。《會疏》曰:“此人勤修善法,息諸惡故。”
四十、《四十二章經》雲:“辭親出家,識心達本,解無爲法,名爲沙門。”
四一、《探玄記》雲,“藏”有四義:“(一)含攝,(二)蘊積,(叁)出生,(四)無盡。”
四二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在能蘊蓄佛法,故曰法藏。”
四叁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稱逸群之能,故曰高才。能自勝勝他,故稱爲勇。壞邪見之明,所以言哲。”
四四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才謂才巧,才德過人,故曰高才。志強名勇。心明稱哲。”
四五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此德孤出,名世超異。”
四六、《會疏》曰:“不(非)常人所及,故雲與世超異。”
四七、《合贊》曰:“或約地上發心,則所謂世者,地前世間之義耳。”
四八、淨影雲:“今尋發無上心,是地前世間行,下我發無上正覺之心,是地上出世間行。”
四九、《甄解》曰:“說有前(此段)後(第五品),發心無有二。唯是一發心也。”
五十、《甄解》曰:“其龍樹大士爲初地(指所判法藏比丘發心之位),或爲八地。………亦是從果向因,大與諸師別也。”
五一、《法華壽量品》曰:“我(釋尊)實成佛以來,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。”
五二、《大乘義章二》雲:“于叁寶等淨心不疑,名信。”
五叁、《晉譯華嚴經六》雲:“信爲道源功德母,………示現開發無上道。”
五四、《菩提心論》曰:“求菩提者,發菩提心,修菩提心。”
五五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起行之願,名爲願力。”
五六、《會疏》曰:“願力者,四弘誓願能淨佛國土,成就衆生故。”
五七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五根增長,不爲煩惱所壞,故名爲力。”又“天魔外道不能阻壞,故名爲力。”
五八、靈峰大師曰:“念根增長,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,名念力。慧根增長,能遮(止也)通別諸惑,發真無漏,名慧力。”
五九、《金剛經》曰: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”
六十、《金剛經》曰:“如如不動。”
六一、《慈恩上生經疏》曰:“精謂精純,無惡雜故。進謂升進,不懈怠故。”
六二、《法華經序品》曰:“身色如金山,端嚴甚微妙。”
六叁、《會疏》曰:“天下至明,無大于日月。萬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