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無量壽經指歸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品光耀,無過于摩尼。若映佛光,皆悉隱蔽。”

  六四、《華嚴普賢行願品》曰:“一切如來語清淨,一言具衆音聲海,隨諸衆生意樂音,一一流佛辯才海。”

  六五、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“如來功德,假使十方一切諸佛,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,相繼演說,不可窮盡。若欲成就此功德門,應修十種廣大願行。”

  六六、靈峰大師曰:“非信不足啓願,非願不足導行。”

  六七、清省庵法師曰:“修行急務,立願居先。願立則衆生可度,心發則佛道堪成。”又曰:“故知欲學如來乘,必先具發菩薩願,不可緩也。”

  六八、《大乘義章》曰:“界別(分別、差別)爲界,諸法性別,故名爲界。”

  六九、《唐譯》爲“演說施戒諸法門,忍辱精勤及定慧。”

  七十、《智度論》曰:“般若者,秦言智慧。一切諸智慧中,最爲第一,無上無比無等,更無勝者。”

  七一、《往生論注》曰:“般若者,達如之慧名。”

  七二、《大乘義章》曰:“真心體明,自性無闇,目之爲慧。”

  七叁、《漢譯》曰:“檀施調伏意,戒忍及精進。如是叁昧定,智慧爲上最。”

  七四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明五度爲行,不能出離生死。要須智慧達解本原,方皆過出,故雲最上也。”

  七五、《心經》雲:“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

  七六、《叁藏法數》曰:“究竟即決定終極之義也。謂能覺了染心之源,究竟終窮,同于本覺,故名究竟覺。”

  七七、《大乘義章》曰:“癡闇之心,體無慧明。故曰無明。”

  七八、《探玄記叁》曰:“叁昧,此雲等持,離沈浮故。定慧等故,名等也。心不散故,住一境故,名持也。”

  七九、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“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。因于衆生而起大悲;因于大悲生菩提心;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,若根得水,枝葉華果,悉皆繁茂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,亦複如是。一切衆生而爲樹根,諸佛菩薩而爲華果。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”

  八十、《大日經》曰:“大悲爲根。”

  八一、《行願品》曰:“善男子,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所謂如說修行供養;利益衆生供養;攝受衆生供養;代衆生苦供養;勤修善根供養;不舍菩薩業供養;不離菩提心供養。善男子,如前供養無量功德,比法供養一念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百千俱胝那由他分,迦羅分、算分、數分、喻分、優婆尼沙陀分,亦不及一。何以故?以諸如來尊重法故。以如說行,出生諸佛故。若諸菩薩行法供養,則得成就供養如來。如是修行,是真供養故。”

  八二、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“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是故菩提,屬于衆生。”

  八叁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修道疾速成佛,故雲超絕。”

  八四、《稱贊淨土經》曰:“爲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,令得殊勝利益安樂。”

  八五、《唐譯》曰:“縱沈無間諸地獄,如是願心終不退。”

  八六、《會疏》曰:“但有其願,願即虛。但有其行,行即虛。要須願行相扶,所爲皆克。”

  至心精進第五

  一、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曰:“法藏雲:“我發無上正覺之心。”當知無上正覺,一切願王從此出生,一切淨土從此建立。才發此心,極樂莊嚴一時具足,故曰:“至心求道,精進不止,會當克果,何願不得。”所以者何?一切法不離自心故。”

  二、《會疏》雲:“汝自當知者,例如《法華叁止說》,其義深廣,不可容易說故。”

  叁、六祖曰:“密在汝邊。”

  四、古禅德曰:“汝自會取好,我不如汝。”

  五、峻谛師曰:“此含叁義:(一)謂法藏菩薩宿殖(同植)深厚。高才勇哲,與世超異。淨佛國土之事,久既洞達,雖佛智無所加之。故如汝所知,汝自當行之也。(此複明法藏是從果向因也)(二)謂攝取佛國,各隨樂欲。或取穢濁,或求清淨,或攝叁乘,或願一乘。故任菩薩意樂,宜攝取之,不用如來之指示也。(叁)謂凡于淨土,有報有化。法報高妙,非菩薩之分。唯應自分,宜攝取之也。故雲“汝自當知”。”

  六、《無量壽經箋注》曰:“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,又我所得之果報界域,謂之境界。”

  七、峻谛師雲:“斯義宏深,非我境界者,亦有叁意:(一)謂菩薩常途淨土之行。我已知之。今欲得諸佛土之中最勝淨土,斯義宏深,非我境界。(二)謂實雖隨各自樂欲,應攝取之。今欲五乘齊入報土,斯義宏深,非我境界。(報土乃法身大士所居,今令二乘、人天乘齊入報土,故非凡情所能測。)(叁)謂雖法報高妙,非菩薩之分。我能經無量劫,當克獲之。(法報二身,經無量劫,必可證悟,但當下尚非其分,故下雲非我境界。)斯義宏深(廣大謂宏,幽邃謂深),非我境界也。雖有叁義不同,抛卻己分,專歸佛力,斯乃法藏菩薩自開他力門也。”

  八、《會疏》曰:“高明約具德。深廣約願心。謂持戒禅定,超勝世間,故謂高。方便般若,照究諸法,故謂明。遠徹來際無撓(謂能遠究達于未來之極處,而無阻撓),故謂深。周攝一切無遺,故謂廣也。”

  九、《大智度論》雲:“阿彌陀佛先世時作法藏比丘,佛將導遍至十方,示清淨國,令選擇淨妙之國,以自莊嚴其國。”

  十、《嘉祥疏》雲:“二百一十億佛土,善因雖有強弱之分,然所招之土,同是七寶國土之粗妙應現。………粗之言大,妙之言美,明所現二百一十億皆是大善之土耳。”

  十一、《淨影疏》雲:“粗,不精也。說惡說粗,令其舍遠。說善說妙,使其修習。”

  十二、《悲華經》曰:所現佛國,“或有世界,嚴淨妙好。”乃至“或有世界,有大火災。”又“或有世界,純是菩薩,遍滿其國,無有聲聞緣覺之名。”又“或有世界,清淨微妙,無諸濁惡。”

  十叁、《法集經》雲:“菩薩摩诃薩,得彼諸佛如來天眼。”

  十四、《大智度論》曰:“天眼徹視,則不動而遍至。十方不來,比丘亦不往。如佛天眼故,十方國土皆悉一時睹見也。”

  十五、《會疏》曰:“無有此上,故雲無上。超勝諸願,故曰殊勝。謂莊嚴無上故,受樂無上故,光壽無上故,名號無上故,生因無上故,利益無上故。是總四十八願大體。”

  十六、《菩薩璎珞經》曰:“一切衆生識,始起一想住于緣。順第一義谛起名善,背第一義谛起爲惡。”

  十七、《唯識論》曰:“能爲此世他世順益,故名爲善。人天樂果,雖于此世能爲順益,非于他世,故不名善。能于此世他世爲損,故名不善。惡趣苦果,雖于此世能爲違損,非于他世,故非不善。”

  十八、淨影判叁種善惡:(一)“順益爲善,違損爲惡。”(二)“順理爲善,違理爲惡。”(叁)“體順爲善,體違爲惡。”

  十九、天臺宗立六種善惡:(一)人天之善。(二)二乘之善。(叁)小乘菩薩之善。(四)通教叁乘之善。(五)別教菩薩之善。(六)圓教菩薩之善。

  二十、義寂師曰:“淨土之中有粗妙異。粗即變化,妙即受用。”

  二一、《會疏》曰:“夫國土者,即衆生之影響耳。形修(長也)則影長,形短則影促。”

  二二、《淨影疏》雲:“天人善惡,泛說一切諸土之因。國土粗妙,泛宣一切諸土之果。”

  二叁、《止觀》曰:“一心具十法界。”

  二四、《探玄記》曰:“一心者,心無異念故。”

  二五、《教行信證文類》曰:“言一念者,信心無二心。故曰一念,是名一心。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。”

  二六、《漢譯》曰:“我當奉持,當即中住。”

  二七、宗門曰:“心心不異謂之保。”

  二八、《魏譯》雲:“具足五劫,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。”

  二九、《唐譯》雲:“于彼二十一億諸佛土中所有嚴淨之事,悉皆攝受。既攝受已,滿足五劫,思惟修習。”

  叁十、《宋譯》雲:“住一靜所,獨坐思惟,修習功德,莊嚴佛刹。發大誓願,經于五劫。”

  叁一、《淨影疏》雲:“依願起行。”又“故彼法藏于一身中,在彼佛所,五劫修行。”

  叁二、《略箋》雲:“斯乃修行之時也。蓋五劫之間,思惟勵修,修成滿所願之行。其既發願,不可無行。”

  叁叁、《合贊》雲:“五劫者,發願思惟之時節也。”

  叁四、《會疏》雲:“蓋夫菩薩建立淨土,猶如良匠建大城。先沈思圖畫之。………五劫思惟,如圖畫之。………”

  叁五、嘉祥師雲:“于五劫中,修行發願也。”

  叁六、《宋譯》中先曰:“思惟修習。”後曰:“發大誓願,經于五劫。”

  叁七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法藏自說己願,令諸菩薩學之同發。”

  叁八、《會疏》雲:“菩薩聞之,自發勇猛心。彼既丈夫,我亦爾。彼發妙願,我不爾乎?故能緣之滿足大願也。”

  叁九、《往生論注》雲:“滿足往生淨土一願,即一切志願悉滿足。故雲滿足無量大願。”

  發大誓願第六

  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四十八願功德成就,而歸一正覺,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。是名弘誓本乘海,亦名悲願一乘。此乃彌陀正覺功德也。正覺功德不可思議者,由誓願不可思議。”

  二、《行卷》文曰:“敬白申一切往生人等,弘誓一乘海者,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思議至德。何以故?誓願不可思議故。悲願喻如大虛空,諸妙功德廣無邊故。猶如大車乃至猶如大風,普行世間無所礙故。能出叁有系縛城,乃至開顯方便藏。良可奉持。特可頂戴也。”

  叁、《魏譯》第叁十八願曰:“設我得佛,國中天人,欲得衣服,隨念即至。如佛所贊應法妙服,自然在身。有求裁縫搗染洗濯者,不取正覺。”第二十四願曰:“設我得佛,國中菩薩在諸佛前,現其德本。諸所求欲供養之具,若不如意者,不取正覺。”

  四、《漢譯》第二十叁願(《吳譯》爲第十四願)曰:“我作佛時,我國諸菩薩欲飯時,則七寶缽中,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。食已,缽皆自然去。不爾者,我不作佛。”

  五、《會疏》曰…
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