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即无上涅槃妙果。”
四四、《甄解》曰:“真实之利对权假方便。故以世法望小乘,小乘真而世法假也。以小乘望权大乘,权大乘真而小乘假也。以权大乘望实大(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等),实大真而权大假也。以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等实大乘,望弥陀十九愿(十九指《魏译》文曰:“发菩提心,修诸功德,至心发愿,欲生我国。”),十九真而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假也。何以故?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以往生为经益,彼犹不出十九愿故。以十九愿望二十愿(《魏译》文曰:“闻我名号,系念我国,植众德本,至心回向,欲生我国。”),二十愿真而十九愿假也。以二十愿望十八愿(十念必生愿),二十假而十八真也。今真实中之真实,圆顿中之圆顿也。”
四五、《甄解》曰:“今就利益论,彼假此真。何故?彼说速疾成佛道,不见速疾成佛人。故自成别时意趣。法体非别时意,人机劣故。今信不疑者,十即十生。往生不退至菩提故。初生处即菩提。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。一切凡圣行无别故。利益真者莫过斯。”
四六、《会疏》曰:“佛法难闻,故云难值。佛身难睹,故言难见。”
四七、《般涅槃经》曰:“有尊树王,名优昙钵,有实无华。若金华生者,世乃有佛。”
四八、《出曜经》曰:“数千万劫,时时乃出。群生见华,谓曰如来将出。”
四九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如来正觉其智难量者,明真智妙绝,照穷法界,非下情所测。”
五十、《甄解》曰:“如来正觉者,乘弥陀一如来成正觉故。此应身即本地身也。其智难量。………念佛三昧为所住。住此发胜妙智故。”
五一、《最胜王经寿量品》偈曰:“若人住亿劫,尽力常算数,亦复不能知,世尊之寿量。”
五二、《晋译华严》曰:“知无量劫是一念,知一念即无量劫。”
五三、《会疏》曰:“究谓究竟。畅谓通畅。简异(即不同)因位所得,故曰无极。”
五四、《华严经》中之十自在:(一)命自在,(二)心自在,(三)资具自在,(四)业自在,(五)受生自在,(六)解自在,(七)愿自在,(八)神力自在,(九)法自在,(十)智自在。
五五、莲池大师《疏钞》曰:“灵明洞彻,湛寂常恒;非浊非清,无背无向。大哉真体,不可得而思议者,其唯自性欤!”
五六、《疏钞》曰:“澄浊而清,返背而向;越三祇于一念,齐诸圣于片言。至哉妙用,亦不可得而思议者,其唯佛说《阿弥陀经》欤!”
法藏因地第四
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以世间配般若,自在即解脱义,王是法身。三一相即,不纵不横,名世自在王。”
二、《合赞》曰:“《涅槃梵行品》曰:“云何名如来?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。云何不变?过去诸佛为度众生,说十二部经,如来亦然,故名如来。””
三、《会疏》曰:“如来义有三:谓法身、报身、应身也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”此法身如来也。《转*轮论》云:“第一义谛名如,正觉名来。”此报身如来也。《成实论》云:“乘如来道,来成正觉,故名如来。”此应身如来也。”
四、《天台寿量品疏》云:“如者,法如如镜,非因非果,有佛无佛性相常然。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,不动而至为来。指之为法身如来。”
五、《大论》曰:“佛诸结使除尽,得一切智慧,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。以是故佛名应供。”
六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证灭相应,故名为应。又证灭故。合应供养,故云应供。”
七、《会疏》曰:“万行圆成,福惠(即慧)具足,应受天上人间供养,饶益有情,故号应供。”
八、《维摩经肇注》曰:“阿耨多罗,秦言无上。三藐三菩提,秦言正遍知。道莫之大,无上也。其道真正,无法不知,正遍知也。”
九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正者理也。于理穷照(即彻照于理体),故云遍知。”
十、《大论》曰:“宿命、天眼、漏尽,名为三明。”
十一、《净影》谓:“明是证行,证法显了,故名为明。”
十二、《涅槃经十八》曰:“明者,名得无量善果。………善果者,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十三、《涅槃经十八》曰:“行名脚足。………脚足者,名为戒慧。乘戒慧足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名为明行足也。”
十四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龙树说,戒空慧等,名之为行。此二(指戒与空慧)圆具,故名为足。”
十五、《会疏》曰:“行足者,谓身口意业,真正清洁。于自愿力一切之行,善修满足,故号明行足。”
十六、《大论》曰:“好去者,于种种诸深三摩提(即正定)无量诸大智慧中去。”
十七、《合赞》曰:“善者,最初发心;逝者,大般涅槃。如来不舍最初发心,得大涅槃,是故如来名为善逝。”
十八、《会疏》曰:“善逝即妙住之义也。谓以无量智慧,能断诸惑,妙出世间,能趣佛果故。”
十九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佛德圆满,更何处去,而言好去,虽无去处,非不能去。如劫尽火,虽非所烧,非不能烧,故得云去。”
二十、《甄解》曰:“世间者,名为五阴。解者名知。诸佛世尊善知五阴,故名世间解。”
二一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世间解者,是化他智。善解世间,名世间解。”
二二、《会疏》曰:“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,无不解了,故名世间解。”
二三、《涅槃经》曰:“如来者,名无上士。譬如人身,头为最上,非余肢手足等也。佛亦如是,最为尊上,非法僧也。”又曰:“有所断者,名有上士。无所断者,名无上士。”
二四、《会疏》曰:“业惑净尽,更无所断,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,第一最上无等,故号无上士。”
二五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涅槃法无上。佛自知是涅槃,不从他闻。亦将导众生令至涅槃。如诸法中,涅槃无上,众生中佛亦无上。复次,持戒、禅定、智慧,教化众生,一切无有与等者,何况能过,故云无上。”
二六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能善调伏众生,名调御丈夫。”
二七、《合赞》曰:“自既丈夫,复调丈夫。故号佛为调御丈夫。若具四法,则名丈夫。何等为四:(一)近善知识。(二)能听法。(三)思惟义。(四)如说修行。”
二八、《会疏》曰:“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,调伏制御一切众生,令离垢染,得大涅槃。”
二九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能以正法近训天人,名天人师。”
三十、《会疏》曰:“所有天上人间、魔王外道、释梵天龙,悉皆归命,依教奉行,俱作弟子,故号天人师。”
三一、《合赞》曰:“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。诸众生中,唯天与人,能发无上大菩提心,是故号佛为天人师。”
三二、《合赞》曰:“佛者名觉,既自觉悟,复能觉他。譬如有人觉知有贼,贼无能为。”
三三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佛陀,秦言知者。知过去、未来、现在众生数、非众生数,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。菩提树下了了觉知,故名为佛陀。”又曰:“佛一切智慧成就。故过去、未来、现在,尽不尽、动不动,一切世间了了悉,故为佛陀。”
三四、《成实论十号品》曰:“如是九种(指前诸号)具足,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,故名世尊。”(又《智度论》以佛为第十号,以世尊为具十号尊德之总号,与此开合稍异,义无不同。)
三五、《俱舍论》曰:“道义云何?谓涅槃路,乘此能往涅槃城故。”
三六、《华严大疏》曰:“通至佛果,故名道。”
三七、《赞阿弥陀佛偈》曰:“究畅道要无障碍。”
三八、《汉译》经曰:“世饶王,闻经修道,欢喜开解,便弃王位,行作比丘。”义寂云:“准彼经文,世饶王者,亦为法藏在俗时名。”
三九、“沙门”义为勤息。《会疏》曰:“此人勤修善法,息诸恶故。”
四十、《四十二章经》云:“辞亲出家,识心达本,解无为法,名为沙门。”
四一、《探玄记》云,“藏”有四义:“(一)含摄,(二)蕴积,(三)出生,(四)无尽。”
四二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在能蕴蓄佛法,故曰法藏。”
四三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称逸群之能,故曰高才。能自胜胜他,故称为勇。坏邪见之明,所以言哲。”
四四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才谓才巧,才德过人,故曰高才。志强名勇。心明称哲。”
四五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此德孤出,名世超异。”
四六、《会疏》曰:“不(非)常人所及,故云与世超异。”
四七、《合赞》曰:“或约地上发心,则所谓世者,地前世间之义耳。”
四八、净影云:“今寻发无上心,是地前世间行,下我发无上正觉之心,是地上出世间行。”
四九、《甄解》曰:“说有前(此段)后(第五品),发心无有二。唯是一发心也。”
五十、《甄解》曰:“其龙树大士为初地(指所判法藏比丘发心之位),或为八地。………亦是从果向因,大与诸师别也。”
五一、《法华寿量品》曰:“我(释尊)实成佛以来,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。”
五二、《大乘义章二》云:“于三宝等净心不疑,名信。”
五三、《晋译华严经六》云:“信为道源功德母,………示现开发无上道。”
五四、《菩提心论》曰:“求菩提者,发菩提心,修菩提心。”
五五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起行之愿,名为愿力。”
五六、《会疏》曰:“愿力者,四弘誓愿能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故。”
五七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五根增长,不为烦恼所坏,故名为力。”又“天魔外道不能阻坏,故名为力。”
五八、灵峰大师曰:“念根增长,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,名念力。慧根增长,能遮(止也)通别诸惑,发真无漏,名慧力。”
五九、《金刚经》曰: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”
六十、《金刚经》曰:“如如不动。”
六一、《慈恩上生经疏》曰:“精谓精纯,无恶杂故。进谓升进,不懈怠故。”
六二、《法华经序品》曰:“身色如金山,端严甚微妙。”
六三、《会疏》曰:“天下至明,无大于日月。万…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