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品光耀,无过于摩尼。若映佛光,皆悉隐蔽。”
六四、《华严普贤行愿品》曰:“一切如来语清净,一言具众音声海,随诸众生意乐音,一一流佛辩才海。”
六五、《普贤行愿品》曰:“如来功德,假使十方一切诸佛,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,相继演说,不可穷尽。若欲成就此功德门,应修十种广大愿行。”
六六、灵峰大师曰:“非信不足启愿,非愿不足导行。”
六七、清省庵法师曰:“修行急务,立愿居先。愿立则众生可度,心发则佛道堪成。”又曰:“故知欲学如来乘,必先具发菩萨愿,不可缓也。”
六八、《大乘义章》曰:“界别(分别、差别)为界,诸法性别,故名为界。”
六九、《唐译》为“演说施戒诸法门,忍辱精勤及定慧。”
七十、《智度论》曰:“般若者,秦言智慧。一切诸智慧中,最为第一,无上无比无等,更无胜者。”
七一、《往生论注》曰:“般若者,达如之慧名。”
七二、《大乘义章》曰:“真心体明,自性无闇,目之为慧。”
七三、《汉译》曰:“檀施调伏意,戒忍及精进。如是三昧定,智慧为上最。”
七四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明五度为行,不能出离生死。要须智慧达解本原,方皆过出,故云最上也。”
七五、《心经》云: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
七六、《三藏法数》曰:“究竟即决定终极之义也。谓能觉了染心之源,究竟终穷,同于本觉,故名究竟觉。”
七七、《大乘义章》曰:“痴闇之心,体无慧明。故曰无明。”
七八、《探玄记三》曰:“三昧,此云等持,离沉浮故。定慧等故,名等也。心不散故,住一境故,名持也。”
七九、《普贤行愿品》曰:“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。因于众生而起大悲;因于大悲生菩提心;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,若根得水,枝叶华果,悉皆繁茂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,亦复如是。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。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”
八十、《大日经》曰:“大悲为根。”
八一、《行愿品》曰:“善男子,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。所谓如说修行供养;利益众生供养;摄受众生供养;代众生苦供养;勤修善根供养;不舍菩萨业供养;不离菩提心供养。善男子,如前供养无量功德,比法供养一念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百千俱胝那由他分,迦罗分、算分、数分、喻分、优婆尼沙陀分,亦不及一。何以故?以诸如来尊重法故。以如说行,出生诸佛故。若诸菩萨行法供养,则得成就供养如来。如是修行,是真供养故。”
八二、《普贤行愿品》曰:“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是故菩提,属于众生。”
八三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修道疾速成佛,故云超绝。”
八四、《称赞净土经》曰:“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,令得殊胜利益安乐。”
八五、《唐译》曰:“纵沈无间诸地狱,如是愿心终不退。”
八六、《会疏》曰:“但有其愿,愿即虚。但有其行,行即虚。要须愿行相扶,所为皆克。”
至心精进第五
一、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曰:“法藏云:“我发无上正觉之心。”当知无上正觉,一切愿王从此出生,一切净土从此建立。才发此心,极乐庄严一时具足,故曰:“至心求道,精进不止,会当克果,何愿不得。”所以者何?一切法不离自心故。”
二、《会疏》云:“汝自当知者,例如《法华三止说》,其义深广,不可容易说故。”
三、六祖曰:“密在汝边。”
四、古禅德曰:“汝自会取好,我不如汝。”
五、峻谛师曰:“此含三义:(一)谓法藏菩萨宿殖(同植)深厚。高才勇哲,与世超异。净佛国土之事,久既洞达,虽佛智无所加之。故如汝所知,汝自当行之也。(此复明法藏是从果向因也)(二)谓摄取佛国,各随乐欲。或取秽浊,或求清净,或摄三乘,或愿一乘。故任菩萨意乐,宜摄取之,不用如来之指示也。(三)谓凡于净土,有报有化。法报高妙,非菩萨之分。唯应自分,宜摄取之也。故云“汝自当知”。”
六、《无量寿经笺注》曰:“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,又我所得之果报界域,谓之境界。”
七、峻谛师云:“斯义宏深,非我境界者,亦有三意:(一)谓菩萨常途净土之行。我已知之。今欲得诸佛土之中最胜净土,斯义宏深,非我境界。(二)谓实虽随各自乐欲,应摄取之。今欲五乘齐入报土,斯义宏深,非我境界。(报土乃法身大士所居,今令二乘、人天乘齐入报土,故非凡情所能测。)(三)谓虽法报高妙,非菩萨之分。我能经无量劫,当克获之。(法报二身,经无量劫,必可证悟,但当下尚非其分,故下云非我境界。)斯义宏深(广大谓宏,幽邃谓深),非我境界也。虽有三义不同,抛却己分,专归佛力,斯乃法藏菩萨自开他力门也。”
八、《会疏》曰:“高明约具德。深广约愿心。谓持戒禅定,超胜世间,故谓高。方便般若,照究诸法,故谓明。远彻来际无挠(谓能远究达于未来之极处,而无阻挠),故谓深。周摄一切无遗,故谓广也。”
九、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阿弥陀佛先世时作法藏比丘,佛将导遍至十方,示清净国,令选择净妙之国,以自庄严其国。”
十、《嘉祥疏》云:“二百一十亿佛土,善因虽有强弱之分,然所招之土,同是七宝国土之粗妙应现。………粗之言大,妙之言美,明所现二百一十亿皆是大善之土耳。”
十一、《净影疏》云:“粗,不精也。说恶说粗,令其舍远。说善说妙,使其修习。”
十二、《悲华经》曰:所现佛国,“或有世界,严净妙好。”乃至“或有世界,有大火灾。”又“或有世界,纯是菩萨,遍满其国,无有声闻缘觉之名。”又“或有世界,清净微妙,无诸浊恶。”
十三、《法集经》云:“菩萨摩诃萨,得彼诸佛如来天眼。”
十四、《大智度论》曰:“天眼彻视,则不动而遍至。十方不来,比丘亦不往。如佛天眼故,十方国土皆悉一时睹见也。”
十五、《会疏》曰:“无有此上,故云无上。超胜诸愿,故曰殊胜。谓庄严无上故,受乐无上故,光寿无上故,名号无上故,生因无上故,利益无上故。是总四十八愿大体。”
十六、《菩萨璎珞经》曰:“一切众生识,始起一想住于缘。顺第一义谛起名善,背第一义谛起为恶。”
十七、《唯识论》曰:“能为此世他世顺益,故名为善。人天乐果,虽于此世能为顺益,非于他世,故不名善。能于此世他世为损,故名不善。恶趣苦果,虽于此世能为违损,非于他世,故非不善。”
十八、净影判三种善恶:(一)“顺益为善,违损为恶。”(二)“顺理为善,违理为恶。”(三)“体顺为善,体违为恶。”
十九、天台宗立六种善恶:(一)人天之善。(二)二乘之善。(三)小乘菩萨之善。(四)通教三乘之善。(五)别教菩萨之善。(六)圆教菩萨之善。
二十、义寂师曰:“净土之中有粗妙异。粗即变化,妙即受用。”
二一、《会疏》曰:“夫国土者,即众生之影响耳。形修(长也)则影长,形短则影促。”
二二、《净影疏》云:“天人善恶,泛说一切诸土之因。国土粗妙,泛宣一切诸土之果。”
二三、《止观》曰:“一心具十法界。”
二四、《探玄记》曰:“一心者,心无异念故。”
二五、《教行信证文类》曰:“言一念者,信心无二心。故曰一念,是名一心。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。”
二六、《汉译》曰:“我当奉持,当即中住。”
二七、宗门曰:“心心不异谓之保。”
二八、《魏译》云:“具足五劫,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。”
二九、《唐译》云:“于彼二十一亿诸佛土中所有严净之事,悉皆摄受。既摄受已,满足五劫,思惟修习。”
三十、《宋译》云:“住一静所,独坐思惟,修习功德,庄严佛刹。发大誓愿,经于五劫。”
三一、《净影疏》云:“依愿起行。”又“故彼法藏于一身中,在彼佛所,五劫修行。”
三二、《略笺》云:“斯乃修行之时也。盖五劫之间,思惟励修,修成满所愿之行。其既发愿,不可无行。”
三三、《合赞》云:“五劫者,发愿思惟之时节也。”
三四、《会疏》云:“盖夫菩萨建立净土,犹如良匠建大城。先沉思图画之。………五劫思惟,如图画之。………”
三五、嘉祥师云:“于五劫中,修行发愿也。”
三六、《宋译》中先曰:“思惟修习。”后曰:“发大誓愿,经于五劫。”
三七、《净影疏》曰:“法藏自说己愿,令诸菩萨学之同发。”
三八、《会疏》云:“菩萨闻之,自发勇猛心。彼既丈夫,我亦尔。彼发妙愿,我不尔乎?故能缘之满足大愿也。”
三九、《往生论注》云:“满足往生净土一愿,即一切志愿悉满足。故云满足无量大愿。”
发大誓愿第六
一、《甄解》曰:“四十八愿功德成就,而归一正觉,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也。是名弘誓本乘海,亦名悲愿一乘。此乃弥陀正觉功德也。正觉功德不可思议者,由誓愿不可思议。”
二、《行卷》文曰:“敬白申一切往生人等,弘誓一乘海者,成就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思议至德。何以故?誓愿不可思议故。悲愿喻如大虚空,诸妙功德广无边故。犹如大车乃至犹如大风,普行世间无所碍故。能出三有系缚城,乃至开显方便藏。良可奉持。特可顶戴也。”
三、《魏译》第三十八愿曰:“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,欲得衣服,随念即至。如佛所赞应法妙服,自然在身。有求裁缝捣染洗濯者,不取正觉。”第二十四愿曰:“设我得佛,国中菩萨在诸佛前,现其德本。诸所求欲供养之具,若不如意者,不取正觉。”
四、《汉译》第二十三愿(《吴译》为第十四愿)曰:“我作佛时,我国诸菩萨欲饭时,则七宝钵中,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。食已,钵皆自然去。不尔者,我不作佛。”
五、《会疏》曰…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