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:“如来听其说明,照察丹诚,故云听察。”

  六、“地狱”此为汉语,梵语为那落迦、泥犁等。《大摄论音义》曰:“此译有四义:(一)不可乐。(二)不可救济。(三)闇冥。(四)地狱。”

  七、《婆沙论》曰:“瞻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(即由旬),乃有地狱。”

  八、《维摩经肇注》云:“上由旬六十里,中由旬五十里,下由旬四十里。”

  九、据《俱舍论》兼考《大论》,八大地狱为:(一)等活地狱。彼中罪人遇种种※刺磨捣,苦极身死,然冷风吹之,皮肉还生,等于前活。(二)黑绳地狱。先以黑绳缚罪人肢体,而后斩锯。(三)众合地狱。众多苦具,俱来逼身,合党相害。(四)号叫地狱。逼于众苦,发悲号怨叫之声。(五)大叫地狱。逼于剧苦,更发大哭声。(六)炎热地狱。火随身起,炎炽周围,苦热难堪。(七)大热地狱。热中之极,故曰大热。(八)无间地狱。受苦无间,无有间歇。

  八寒冰狱为:(一)额部陀,此云疱。严寒逼身,体上生疱也。(二)尼刺部陀。严寒逼身,体分疱裂也。(三)呵罗罗(寒逼而自口中所发之颤声)。(四)阿婆婆(同上)。(五)虎虎婆(同上)。(六)※钵罗(青莲花)。严寒逼迫,身分折裂如青莲花也。(七)钵特摩(红莲花)。身分折裂如红莲花也。(八)摩诃钵特罗(大红莲花)。身分折裂如大红莲花也。

  十六游增地狱。八大地狱中每一大狱,皆有四门。每一门外,每附增四狱。名为(一)煻煨增。(二)尸粪增。(三)锋刃增。(四)烈河增。合为十六处,称为十六游增地狱。八大地狱合计共有一百二十八处。亦名近边地狱。

  孤独地狱。在山间、旷野、树下、空中,其类无数,受苦无量。地狱苦果,其最重处,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,经劫无量。

  十、《辅行记》云:“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之(指最极恶逆者)”

  十一、“饿鬼”者,《大乘义章八》曰:“以从他求故,名饿鬼。又常饥虚,故名为饿。恐怯多畏,故名为鬼。”

  十二、《婆沙论》云:“鬼者畏也,谓虚怯多畏。又威也,能令他畏其威也。又希求名鬼,谓彼饿鬼恒从他人,希求饮食以活性命。”又云:“有说饥渴增(盛也)故,名鬼。由彼积集,感饥渴业。经百千岁,不得闻水名。岂能得见,况复得触。有说被驱役故,名鬼。恒为诸天处处驱役驰走故。”

  十三、《辅行记》云:“下品五逆十恶者感之。(指恶逆中最轻者)”

  十四、“畜生”新译为傍生。《新婆沙论》云:“其形傍,故行亦傍。以行傍,故形亦傍。是故名傍生。”

  十五、《会疏》云:“此道遍在诸处。披毛戴角,鳞甲羽毛。四足多足,有足无足。水陆空行,互相吞啖,受苦无量。”

  十六、《辅行记》云:“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之。”

  十七、《三启经》云:“将付琰魔王,随业而受报。胜因生善道,恶业堕泥犁。”

  十八、《俱舍论》云:“琰魔王国,于此瞻部洲下,过五百踰缮那(即由旬),有琰魔王国。纵广量亦尔。从此展转,散居余处。”

  十九、《长阿含经地狱品》云:“阎浮提南,大金刚山内,有阎罗王宫,王所治处。纵广六千由旬。”

  二十、《法华经方便品》曰:“以诸欲因缘,坠堕三恶道。”

  二一、密教中曰:“大悲为根,菩提为因,方便为究竟。”

  二二、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》曰:“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。”

  二三、《净土论注》曰:“佛所得法,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
  二四、《法华玄赞》曰:““阿”云无。“耨多罗”云上。“三”云正。“藐”云等。又“三”云正。“菩提”云觉。即是无上正等正觉。”

  二五、《大智度论八十五》曰:“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
  二六、龙树大士曰:“若人生彼国,终不堕三趣。”

  二七、善导大师曰:“乃至成佛,不历生死。”

  二八、善导大师曰:“诸佛欲显常住不变之相,是故现黄金色。”

  二九、日溪师曰:“此标中道实相色。”

  三十、《会疏》曰:“是故愿言,我国人民,纯一金色,无有好恶,彼我平等,情绝违顺。”

  三一、《智度论八十八》谓佛现此大人相者,因“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说,则为现三十二相。”

  三二、《法界次第下》曰:“如来应化之体,现此三十二相,以表法身众德圆极。使见者爱敬,知有胜德可崇。人天中尊,众圣之王,故为现三十二相。”

  三三、《三藏法数四十八》云:“(1)足安平相。足里无凹处者。(2)千幅轮相。足下有轮形者。(3)手指纤长相。手指细长者。(4)手足柔软相。手足之柔者。(5)手足缦相。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维,交互连络如鸭鹅者。(6)足跟满足相。跟是足踵。踵圆满无凹处者。(7)足趺高好相。趺者足背也。足背高起而圆满者。(8)※如鹿王相。※为股肉。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。(9)手过膝相。手长过膝者。( )马阴藏相。佛之男根,密藏体内,如马阴也。( )身纵广相。头足之高,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。( )毛孔生青色相。一一毛孔,生青色之毛而不杂乱者。( )身毛上靡相。身毛之头右旋向上偃伏者。( )身金色相。身体之色如黄金也。( )常光一丈相。身放光明,四面各一丈者。( )皮肤细滑相。皮肤软滑者。( )七处平满相。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及顶中。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。( )两腋满相。腋下充满者。( )身如狮子相。身体平正,威仪严肃,如狮子王者。( )身端直相。身形端正,无伛曲者。( )肩圆满相。两肩圆满而丰腴者。( )四十齿相。具足四十齿者。( )齿白齐密相。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。( )四牙白净相。四牙最大而白者。( )颊车如狮子相。两颊隆满,如狮子之颊者。( )咽中津液得上味相。佛之咽喉中,常有津液,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。( )广长舌相。舌广而长,柔软细薄。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。( )梵音深远相。梵者清净之义,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。( )眼色如绀青相。眼睛之色如绀青者。( )眼睫如牛王相。眼毛殊胜如牛王也。( )眉间白毫相。两眉之间有白毫,右旋常放光也。( )顶成肉髻相。梵音乌瑟腻,译作肉髻。顶上有肉,隆起为髻形者,亦名无间顶相。”

  三四、望西师曰:“依此愿故,众生生者,皆具诸相,不假修得。问:“具足此相,为华开后,将为前耶?”答:“不待花开,是生得故。””

  三五、昙鸾大师曰:“以不同故,高下以形。高下既形,是非以起。是非既起,长沦三有。是故兴大悲心,起平等愿。”

  三六、《甄解》曰:“小乘前五通,唯依四根本定得。漏尽通,依四禅未至中间及三无色。(“无色”者,指无色定。文中“三”字或为“四”字之误,盖八定者,乃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也。)大乘依一切禅悉能之。今此经所说,大异于彼说。一切人天皆以佛愿为所依。故云,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为增上缘。《事赞》云:“三明自然乘佛愿。须臾合掌得神通。”岂容同于有漏禅为所依耶?”

  三七、《要集》云:“不于四静虑中,而修神通因。只是彼土任运生得之果报,不亦乐乎!”

  三八、《甄解》据《大乘义章》云:“(一)宽狭不同,如《地持》说,声闻二千国土,为通境界。缘觉六千国土,为通境界。(今经中则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为通境界,可见差异之甚。)(二)多少不同。二乘一心一作,不能众多。诸佛菩萨化现十方世界,一切色象。一时能现五趣之身。(三)大小不同。二乘化现大身,不能入小。化现小身,不能容大。诸佛菩萨现大身满三千界。能以大身入一尘中。化现小身如微尘,能以小身容受一切。又佛菩萨于一切色物,大能入小,小能容大。二乘不能。(四)迟速不同。二乘欲至远所,多时乃至。以其不同如意通故。诸佛菩萨,一念能至十方世界。以其所得如意通故。(五)虚实不同。二乘所化现一切,相似而已,不得实用。诸佛菩萨所化现,皆能实用。(六)所作不同。诸佛菩萨化无量人,各令有心。随作一事,令人异辨。二乘不能。(七)所现不同。诸佛菩萨但现一身,令人异见。但出一声,令人异闻。安住一土,十方俱现。二乘不能。(八)化根用不同。如《涅槃》说:“诸佛菩萨,六根互用。”二乘不能。(九)自在不同。如《涅槃》说:“诸佛菩萨,凡所为作,身心自在,不相随逐。其身现大,心亦不大。身现小,心亦不小。喜忧等一切皆尔(意谓身现喜,心亦不喜)。”二乘不能。”

  三九、《合赞》云:“今则大乘不共之通,而更加(弥陀)本愿力,岂混同凡小通。”

  四十、《甄解》曰:“事谢于往(过去之事)名为宿,往法(过去之法)相续名为命。于此照知无壅,名宿命通。”

  四一、《会疏》云:“谓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,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。亦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,是名宿命通。”

  四二、日澄宪师云:“不知宿命故,于善不进,于恶不恐。万善懈怠,众恶造作,只为不知宿业也。彼罗汉忆泥犁苦,流血汗。(有阿罗汉忆及先世在地狱中种种惨痛,怖畏之极,流出血汗。)福增(古德之名)见先身骨忽开悟。(又有人)不知先生母,以为妻。不知先世怨,养为子。不知先身父,以为美食等。皆迷宿命事,著今世乐。忽闻本缘,皆生厌心者也。”

  四三、静照云:“若识宿命,则不自高。忆念过去无数功德。但依佛誓得生此国。”

  四四、澄宪云:“往生彼国者,先知宿命,深仰佛德。”

  四五、《智度论五》曰:“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(例如天人,则天道为自地,修罗、人、畜生、鬼、地狱五道为下地)中六道众生诸物,若近若远,若粗若细诸色,莫不能照。”

  四六、《会疏》曰:“能见六道众生,死此生彼,苦乐等相。及见一切障内障外,世出世间,种种形色,无有障碍也。”

  四七、龙树大士曰:“二乘中小声闻不作…
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