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无量寿经指归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意,一千界为通境。若作意者,见二千国土。大声闻不作意者二千,作意者三千。缘觉小者,不作意二千,作意三千。其大者,作意不作意,皆见三千大千世界事。诸佛菩萨见无量世界事。”

  四八、《宋译》第五愿曰:“一切皆得清净天眼,能见百千俱胝(百万)那由他(亿)世界,粗细色相………。”

  四九、望西曰:“或土众生,以不见于诸苦果,故不恐苦因。亦以不见诸乐果,故不修乐因。法藏愍念此等众生,选择此愿摄众生也。”

  五十、《会疏》曰:“肉眼昧劣,不见一纸之外。但缘目前,思从于此。不见地狱重苦,勤修无勇。不见净土胜乐,欣求念淡。”

  五一、澄宪曰:“鸣呼悲哉!不见地狱饿鬼之苦果。不见父母师长之受报。厌离心缓,报谢思怠。”

  五二、望西曰:“上求下化之要,厌苦报德之道,其唯在天眼照视者欤!”

  五三、《渧记》云:“如《会疏》等言,愿兴约灭恶生善,厌苦欣净。若尔,则非真土(指极乐)所得之益而已。今正约真土所得者,或有净土,其土圣众,虽有天眼,或见二千世界,或见三千世界。不能普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国。或有净土,其土菩萨,但虽得天眼,而不能圆具五眼。是以殊兴此愿而已。故《愿成就文》曰:“肉眼清彻,靡不分了。天眼通达,无量无限。等谓得一天眼则圆得五眼。(本经第三十品中,“彼佛刹中,一切菩萨,修行五眼”,是其证也。)是以能见尘数佛国,明照众生,死此生彼,济生利物,常作佛事,是此愿之胜益也。”

  五四、《会疏》曰:“天耳通者,能闻一切障内障外,苦乐忧喜,语言音声,无壅也。”

  五五、《魏译》曰:“国中天人,不得天耳。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,不悉受持者,不取正觉。”

  五六、《唐译》曰︰“国中有情,不获天耳。乃至不闻亿那由他百千踰缮那外名说法者,不取正觉。”

  五七、澄宪曰︰“此通至要。地狱众苦之声,饿鬼饥饿之声,闻之镇(“镇”字或是“震”、“俱”之误)增大悲之心。乾闼紧那(天帝之乐神。所弹琉璃之琴,其音普闻此三千大千世界)之乐,神仙诵经之音,闻之常乐寂静之洞(洞者,洞府,指神仙息处)。况诸佛说法,闻悉受持,菩萨对谈,听并渴仰哉!”

  五八、澄宪云︰“世俗犹以知他心为要,况出世利物乎!”

  五九、《会疏》曰︰“是故愿言︰我国圣众,不藉修持,自知他心。应其意乐,接化无方也。”

  六十、《魏译》曰︰“不得见他心智,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,不取正觉。”

  六一、《甄解》曰︰“二乘但知凡夫小圣粗心,不能知细。诸佛菩萨所知微细,乃至佛心,亦能知之。安养菩萨,亦复如是。”

  六二、《会疏》云︰“此有三︰(一)运身行。谓乘空行,犹如飞鸟。(二)胜解通。谓极远方,作意思维,便能速至。(三)意势通。谓极远方,举心缘时,身即能到。”

  六三、《大论》云︰“如意通有三种︰(一)能到。(二)转变。(三)圣如意。能到有四种︰一者,身能飞行,如鸟无碍。二者,移远令近,不往而到。三者,此处没彼处出。四者,一念能至。转变者,大能作小,小能作大,一能作多,多能作一。种种诸物,皆能转变。外道辈转变,极久不过七日。诸佛及弟子,转变自在,无有久近。圣如意者,六尘中不可爱不净物,能观令净;可爱净物,能观令不净。是圣如意法,唯佛独有。”

  六四、“那由他”数也,古说不一。其小者,如《玄应音义》谓“那由他,当中国十万”。其较大者,则谓“那由他,隋(隋代称中国为隋)言数千万”。

  六五、《唯识述记七》曰︰“言分别者,有漏三界心、心所法。以妄分别为自体故。”

  六六、《资持记》曰︰“寂静即涅槃理也。”

  六七、《往生要集上》曰︰“一切诸法,本来寂静,非有非无。”

  六八、《华严经》曰︰“观寂静法,离诸痴闇。”

  六九、《仁王经合疏上》曰︰“牟尼者,名也。此云寂默。三业(身口意)俱寂默也。”

  七十、《理趣释》曰︰“牟尼者,寂静义。身口意寂静,故称牟尼。”

  七一、《贤首心经略疏》曰︰“涅槃,此云圆寂。谓德无不备称圆。障无不尽名寂。”

  七二、《甄解》曰︰“若约佛所证,则四十八愿,皆入光寿法身。”

  七三、《甄解》曰︰“又以摄生,则愿愿皆为众生。故云︰“四十八愿,摄受众生。”又云︰“一一誓愿,为众生故。”如是四十八愿,互摄互融,不可思议。”

  七四、望西师云︰“横摄十方虚空无边,故国土亦无边。国土无边,故众生亦无边。众生无边,故大悲亦无边。大悲无边,故光明亦无边。光明无边,故摄取益无边。以要言之,欲益无边,故光无边。”

  七五、《大法炬陀罗尼经》谓诸佛有两种光明︰“(一)常光。(二)放光。常光者,谓圆明无碍,无时不照也。放光者,谓以光(使人)惊悟,有时而照,或现或收随宜自在也。今愿所指是常光。”

  七六、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曰︰“彼如来恒放无量无边妙光,遍照一切十方佛土,施作佛事。”

  七七、《礼赞》云︰“弥陀世尊,本发深重誓愿,以光明名号,摄化十方。”

  七八、《观经》云︰“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,摄取不舍。”

  七九、《法华》曰︰“寿命无有量,以愍众生故。”

  八十、澄宪赞曰︰“佛寿无量,化道至德也。谁不渴仰此愿哉!”

  八一、澄宪云︰“人民寿命无量,净土第一德也。”继释云︰“修行佛道者,死魔为恐。生死间隔,退缘根本也。见佛闻法,值遇众圣,供养诸佛,亲近善友,自然快乐,无有众苦,其德非一。若寿命短促者,遗恨几计(难计),如玉杯无底故。此愿最至要者也。”

  八二、望西曰︰“诸乐根本,只在此愿。”

  八三、《群疑论》曰︰“命极长远。纵令凡夫,还入变易(了分段生死而入变易生死),究竟成佛。”

  八四、澄宪云︰“阿弥陀佛,弟子无量,三无量中,其一也。”

  八五、《悲华经》曰︰“无有声闻,辟支佛乘。所有大众,纯是菩萨,无量无边。”

  八六、《会疏》曰︰“称我名者,此有三义︰(一)诸佛称扬彼佛德号。(二)诸佛咨嗟称名之人。如彼小经,诚证护念称名之人。(三)诸佛亦咨嗟,亦自称彼佛名。”继又释言︰“三世诸佛,依念弥陀三昧,成等正觉故。”

  八七、《金光明经文句》曰︰“至心者,彻到心源,尽心实际,故云至心。”

  八八、《华严大疏钞廿三》曰︰“回者转也,向者趣也。转自万行,趣向三处,故名回向。………三处,谓众生、菩提以及实际。”

  八九、《往生论注下》曰︰“回向者,回己功德,普施众生,共见阿弥陀如来。生安乐国。”

  九十、《观无量寿经》曰︰“具足十念,称南无阿弥陀佛。”

  九一、《笺注》曰︰“十遍称名也。”

  九二、望西曰︰“经十念顷,专称佛名,为十念也。此言念者,谓称南无阿弥陀佛,经此六字顷,名一念。”

  九三、《般舟经》曰︰“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,欲来生我国者,常念我名,莫有休息,如是得来生我国土。”

  九四、《观经》言︰“下品下生者,或有众生,作不善业,五逆十恶,具诸不善。………临命终时,遇善知识,为说妙法,教令念佛(观想念佛)。………若不能念彼佛者,应称无量寿佛。如是至心,令声不绝,具足十念,称南无阿弥陀佛。称佛名故,于念念中,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。命终之时,见金莲华,犹如日轮,住其人前,如一念顷,即得往生极乐世界。”

  九五、《弥勒发问经》言︰“具足如是念,即得往生安养国土。凡有十念。何等为十?一者,于一切众生,常生慈心。于一切众生,不毁其行。若毁其行,终不往生。二者,于一切众生,深起悲心,除残害意。三者,发护法心,不惜身命。于一切法,不生诽谤。四者,于忍辱中生决定心。五者,身心清净,不染利养。六者,发一切种智心,日日常念,无有废忘。七者,于一切众生,起尊重心,除我慢意,谦下言说。八者,于世谈话,不生味著。九者,近于觉意,生起种种善根因缘,远离愦闹散乱之心。十者,正念观佛,除去诸根。”

  九六、《宗要》曰︰“如是十念,既非凡夫(所能)。当知初地以上菩萨,乃能具足十念。”

  九七、望西云︰“宗家不尔(宗家指善导)。今之十念,但是口称。上尽一形,下至一念,通于三辈,摄于九品,莫不皆往。”

  九八、《观经》曰︰“如是至心,令声不绝,具足十念。”

  九九、罗什大师曰︰“譬如有人,于旷野中,值遇恶贼。挥戈拔剑,直来欲杀。其人勤走,视渡一河。若不渡河,首领难全。尔时但念渡河方便。我至江岸,为著衣渡?为脱衣渡?若著衣衲,恐不得过。若脱衣衲,恐不得暇。但有此念,更无他意。当念渡河,即是一念。此等十念,不杂余念。行者亦尔。若念佛名,若念佛相等,无间念佛,乃至十念,如是至心,名为十念。”

  一OO、《宗要》曰︰“今经说十念,具此隐密、显了二义。”

  一O一、义寂云︰“一一念中,自然具足慈等十念。”

  一O二、《阿阇世王问五逆经》曰︰“有五逆罪。若族姓子、族姓女,为此五不救罪者,必入地狱不疑。云何为五?谓杀父,杀母,害阿罗汉,斗乱众僧,起恶意于如来所。”

  一O三、又《华严孔目章三》曰︰“五逆,谓害父,害母,害阿罗汉,破僧,出佛身血。初二背恩养,次三坏福田,故名为逆。”

  一O四、《往生论注上》曰︰“但令诽谤正法,虽更无余罪,必不得生。何以言之?经云︰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,具受一切重罪(但劫尽得出)。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,此劫若尽,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,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,佛不记得出时节。以诽谤正法,罪极重故。”又曰︰“汝但知五逆罪为重,而不知五逆罪,从无正法生。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。”

  一O五、《观经疏》云︰“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…

《大乘无量寿经指归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