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無量壽經指歸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意,一千界爲通境。若作意者,見二千國土。大聲聞不作意者二千,作意者叁千。緣覺小者,不作意二千,作意叁千。其大者,作意不作意,皆見叁千大千世界事。諸佛菩薩見無量世界事。”

  四八、《宋譯》第五願曰:“一切皆得清淨天眼,能見百千俱胝(百萬)那由他(億)世界,粗細色相………。”

  四九、望西曰:“或土衆生,以不見于諸苦果,故不恐苦因。亦以不見諸樂果,故不修樂因。法藏愍念此等衆生,選擇此願攝衆生也。”

  五十、《會疏》曰:“肉眼昧劣,不見一紙之外。但緣目前,思從于此。不見地獄重苦,勤修無勇。不見淨土勝樂,欣求念淡。”

  五一、澄憲曰:“鳴呼悲哉!不見地獄餓鬼之苦果。不見父母師長之受報。厭離心緩,報謝思怠。”

  五二、望西曰:“上求下化之要,厭苦報德之道,其唯在天眼照視者欤!”

  五叁、《渧記》雲:“如《會疏》等言,願興約滅惡生善,厭苦欣淨。若爾,則非真土(指極樂)所得之益而已。今正約真土所得者,或有淨土,其土聖衆,雖有天眼,或見二千世界,或見叁千世界。不能普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佛國。或有淨土,其土菩薩,但雖得天眼,而不能圓具五眼。是以殊興此願而已。故《願成就文》曰:“肉眼清徹,靡不分了。天眼通達,無量無限。等謂得一天眼則圓得五眼。(本經第叁十品中,“彼佛刹中,一切菩薩,修行五眼”,是其證也。)是以能見塵數佛國,明照衆生,死此生彼,濟生利物,常作佛事,是此願之勝益也。”

  五四、《會疏》曰:“天耳通者,能聞一切障內障外,苦樂憂喜,語言音聲,無壅也。”

  五五、《魏譯》曰:“國中天人,不得天耳。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,不悉受持者,不取正覺。”

  五六、《唐譯》曰︰“國中有情,不獲天耳。乃至不聞億那由他百千踰繕那外名說法者,不取正覺。”

  五七、澄憲曰︰“此通至要。地獄衆苦之聲,餓鬼饑餓之聲,聞之鎮(“鎮”字或是“震”、“俱”之誤)增大悲之心。乾闼緊那(天帝之樂神。所彈琉璃之琴,其音普聞此叁千大千世界)之樂,神仙誦經之音,聞之常樂寂靜之洞(洞者,洞府,指神仙息處)。況諸佛說法,聞悉受持,菩薩對談,聽並渴仰哉!”

  五八、澄憲雲︰“世俗猶以知他心爲要,況出世利物乎!”

  五九、《會疏》曰︰“是故願言︰我國聖衆,不藉修持,自知他心。應其意樂,接化無方也。”

  六十、《魏譯》曰︰“不得見他心智,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衆生心念者,不取正覺。”

  六一、《甄解》曰︰“二乘但知凡夫小聖粗心,不能知細。諸佛菩薩所知微細,乃至佛心,亦能知之。安養菩薩,亦複如是。”

  六二、《會疏》雲︰“此有叁︰(一)運身行。謂乘空行,猶如飛鳥。(二)勝解通。謂極遠方,作意思維,便能速至。(叁)意勢通。謂極遠方,舉心緣時,身即能到。”

  六叁、《大論》雲︰“如意通有叁種︰(一)能到。(二)轉變。(叁)聖如意。能到有四種︰一者,身能飛行,如鳥無礙。二者,移遠令近,不往而到。叁者,此處沒彼處出。四者,一念能至。轉變者,大能作小,小能作大,一能作多,多能作一。種種諸物,皆能轉變。外道輩轉變,極久不過七日。諸佛及弟子,轉變自在,無有久近。聖如意者,六塵中不可愛不淨物,能觀令淨;可愛淨物,能觀令不淨。是聖如意法,唯佛獨有。”

  六四、“那由他”數也,古說不一。其小者,如《玄應音義》謂“那由他,當中國十萬”。其較大者,則謂“那由他,隋(隋代稱中國爲隋)言數千萬”。

  六五、《唯識述記七》曰︰“言分別者,有漏叁界心、心所法。以妄分別爲自體故。”

  六六、《資持記》曰︰“寂靜即涅槃理也。”

  六七、《往生要集上》曰︰“一切諸法,本來寂靜,非有非無。”

  六八、《華嚴經》曰︰“觀寂靜法,離諸癡闇。”

  六九、《仁王經合疏上》曰︰“牟尼者,名也。此雲寂默。叁業(身口意)俱寂默也。”

  七十、《理趣釋》曰︰“牟尼者,寂靜義。身口意寂靜,故稱牟尼。”

  七一、《賢首心經略疏》曰︰“涅槃,此雲圓寂。謂德無不備稱圓。障無不盡名寂。”

  七二、《甄解》曰︰“若約佛所證,則四十八願,皆入光壽法身。”

  七叁、《甄解》曰︰“又以攝生,則願願皆爲衆生。故雲︰“四十八願,攝受衆生。”又雲︰“一一誓願,爲衆生故。”如是四十八願,互攝互融,不可思議。”

  七四、望西師雲︰“橫攝十方虛空無邊,故國土亦無邊。國土無邊,故衆生亦無邊。衆生無邊,故大悲亦無邊。大悲無邊,故光明亦無邊。光明無邊,故攝取益無邊。以要言之,欲益無邊,故光無邊。”

  七五、《大法炬陀羅尼經》謂諸佛有兩種光明︰“(一)常光。(二)放光。常光者,謂圓明無礙,無時不照也。放光者,謂以光(使人)驚悟,有時而照,或現或收隨宜自在也。今願所指是常光。”

  七六、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曰︰“彼如來恒放無量無邊妙光,遍照一切十方佛土,施作佛事。”

  七七、《禮贊》雲︰“彌陀世尊,本發深重誓願,以光明名號,攝化十方。”

  七八、《觀經》雲︰“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,攝取不舍。”

  七九、《法華》曰︰“壽命無有量,以愍衆生故。”

  八十、澄憲贊曰︰“佛壽無量,化道至德也。誰不渴仰此願哉!”

  八一、澄憲雲︰“人民壽命無量,淨土第一德也。”繼釋雲︰“修行佛道者,死魔爲恐。生死間隔,退緣根本也。見佛聞法,值遇衆聖,供養諸佛,親近善友,自然快樂,無有衆苦,其德非一。若壽命短促者,遺恨幾計(難計),如玉杯無底故。此願最至要者也。”

  八二、望西曰︰“諸樂根本,只在此願。”

  八叁、《群疑論》曰︰“命極長遠。縱令凡夫,還入變易(了分段生死而入變易生死),究竟成佛。”

  八四、澄憲雲︰“阿彌陀佛,弟子無量,叁無量中,其一也。”

  八五、《悲華經》曰︰“無有聲聞,辟支佛乘。所有大衆,純是菩薩,無量無邊。”

  八六、《會疏》曰︰“稱我名者,此有叁義︰(一)諸佛稱揚彼佛德號。(二)諸佛咨嗟稱名之人。如彼小經,誠證護念稱名之人。(叁)諸佛亦咨嗟,亦自稱彼佛名。”繼又釋言︰“叁世諸佛,依念彌陀叁昧,成等正覺故。”

  八七、《金光明經文句》曰︰“至心者,徹到心源,盡心實際,故雲至心。”

  八八、《華嚴大疏鈔廿叁》曰︰“回者轉也,向者趣也。轉自萬行,趣向叁處,故名回向。………叁處,謂衆生、菩提以及實際。”

  八九、《往生論注下》曰︰“回向者,回己功德,普施衆生,共見阿彌陀如來。生安樂國。”

  九十、《觀無量壽經》曰︰“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”

  九一、《箋注》曰︰“十遍稱名也。”

  九二、望西曰︰“經十念頃,專稱佛名,爲十念也。此言念者,謂稱南無阿彌陀佛,經此六字頃,名一念。”

  九叁、《般舟經》曰︰“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,欲來生我國者,常念我名,莫有休息,如是得來生我國土。”

  九四、《觀經》言︰“下品下生者,或有衆生,作不善業,五逆十惡,具諸不善。………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,爲說妙法,教令念佛(觀想念佛)。………若不能念彼佛者,應稱無量壽佛。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,于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命終之時,見金蓮華,猶如日輪,住其人前,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”

  九五、《彌勒發問經》言︰“具足如是念,即得往生安養國土。凡有十念。何等爲十?一者,于一切衆生,常生慈心。于一切衆生,不毀其行。若毀其行,終不往生。二者,于一切衆生,深起悲心,除殘害意。叁者,發護法心,不惜身命。于一切法,不生誹謗。四者,于忍辱中生決定心。五者,身心清淨,不染利養。六者,發一切種智心,日日常念,無有廢忘。七者,于一切衆生,起尊重心,除我慢意,謙下言說。八者,于世談話,不生味著。九者,近于覺意,生起種種善根因緣,遠離愦鬧散亂之心。十者,正念觀佛,除去諸根。”

  九六、《宗要》曰︰“如是十念,既非凡夫(所能)。當知初地以上菩薩,乃能具足十念。”

  九七、望西雲︰“宗家不爾(宗家指善導)。今之十念,但是口稱。上盡一形,下至一念,通于叁輩,攝于九品,莫不皆往。”

  九八、《觀經》曰︰“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。”

  九九、羅什大師曰︰“譬如有人,于曠野中,值遇惡賊。揮戈拔劍,直來欲殺。其人勤走,視渡一河。若不渡河,首領難全。爾時但念渡河方便。我至江岸,爲著衣渡?爲脫衣渡?若著衣衲,恐不得過。若脫衣衲,恐不得暇。但有此念,更無他意。當念渡河,即是一念。此等十念,不雜余念。行者亦爾。若念佛名,若念佛相等,無間念佛,乃至十念,如是至心,名爲十念。”

  一OO、《宗要》曰︰“今經說十念,具此隱密、顯了二義。”

  一O一、義寂雲︰“一一念中,自然具足慈等十念。”

  一O二、《阿阇世王問五逆經》曰︰“有五逆罪。若族姓子、族姓女,爲此五不救罪者,必入地獄不疑。雲何爲五?謂殺父,殺母,害阿羅漢,鬥亂衆僧,起惡意于如來所。”

  一O叁、又《華嚴孔目章叁》曰︰“五逆,謂害父,害母,害阿羅漢,破僧,出佛身血。初二背恩養,次叁壞福田,故名爲逆。”

  一O四、《往生論注上》曰︰“但令誹謗正法,雖更無余罪,必不得生。何以言之?經雲︰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,具受一切重罪(但劫盡得出)。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,此劫若盡,複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,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,佛不記得出時節。以誹謗正法,罪極重故。”又曰︰“汝但知五逆罪爲重,而不知五逆罪,從無正法生。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。”

  一O五、《觀經疏》雲︰“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…
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