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如四十八願中,除謗法五逆者,然此之二業,其障極重。衆生若造,直入阿鼻。曆劫周慞,無由可出,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,方便止言,不得往生。亦不是不攝也。………若造還攝得生。雖得生彼,華合迳(過也,至也,見《字彙》)于多劫。此等罪人,在華內時,有叁種障︰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衆。二者不得聽聞正法。叁者不得曆事供養。除此已外,更無余苦。”
一O六、《合贊》雲︰“言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,是乃就未造之機,且抑止之而已。若有已造機、已回心,則還攝取,莫有漏也。”
一O七、善導大師雲︰“今逢釋迦佛末法之遺迹,彌陀本誓願極樂之要門,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,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,爲增上門也。”
一O八、《往生論注》雲︰“此生愚癡人既生誹謗,安有願生佛土之理。”
一O九、善導大師雲︰“弘誓門多四十八,偏標念佛最爲親。人能念佛佛還念,專心想佛佛知人。”
一一O、善導大師曰︰“唯有念佛蒙光攝,當知本願最爲強。”
一一一、《事贊》曰︰“一一願言,引第十八。”
一一二、《甄解》雲︰“四十八願雖廣,悉歸第十八願。”又雲︰“謂由此願故,使衆生生無叁惡趣之土,不更惡趣。具相好,現神通,而得滅度。入光壽海故。是以此願,特爲最勝矣。”
一一叁、《箋注》曰︰“故知四十八願之中,以此念佛往生之願,而爲本願中之王也。”
一一四、肇公曰︰“道之極者,稱曰菩提。秦(指中國)無言以譯之。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!”
一一五、《往生要集》雲二種菩提心:(一)緣事菩提心(此即密乘之行願菩提心),以四弘誓願爲體。(1)衆生無邊誓願度。是應身菩提之因。(2)煩惱無數誓願斷。是法身菩提之因。(3)法門無盡誓願學。是報身菩提之因。(4)無上菩提誓願證。是求證得佛果菩提也。由前叁行願,具足成就,而證得叁身圓滿之菩提,還複廣利一切衆生也。(二)緣理菩提心(此即密乘之勝義菩提心)。一切諸法,本來寂滅,安住于中道實相,而圓成上求下化之願行。是爲最上之菩提心。謂爲緣理之菩提心。
一一六、《勸發菩提心文》曰︰“發菩提心,諸善中王。”
一一七、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曰︰“是知菩提心者,諸佛之本源,衆生之慧命。才發此心,已成佛道。以與佛智、不思議智、, 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。”
一一八、《教行信證文類》曰︰“信心即是一心也。一心即是真實信心也。是故論主建言一心也。”
一一九、《探玄記叁》曰︰“一心者,心無異念故。”
一二O、《止觀四》曰︰“一心者。修此法時,一心專志,心不余緣(指心中不緣其他一切事物)。”
一二一、善導大師曰︰“一心專念彌陀名號。行住坐臥,不問時節久遠,念念不舍。”
一二二、宋靈芝師曰︰“凡人臨終,識神無主。善惡業種,無不發現。或起惡念,或起邪見,或生系戀,或發猖狂。惡相非一,皆名顛倒。”
一二叁、《圓中鈔》曰︰“娑婆衆生,雖能念佛,浩浩見思,實未伏斷,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,原非自力,而能主持,乃全仗彌陀,而來拔濟。雖非正念,而能正念。故得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。”
一二四、《悲華經》曰︰“臨終之時,我當與大衆圍繞,現其人前。其人見我,即于我前,得心歡喜。以見我故,離諸障閡。即便舍身,來生我界。”又曰︰“所有衆生,若聞我聲(聲者名也),發願欲生我世界者,是諸衆生,臨命終時,悉令見我,與諸大衆,前後圍繞。我于爾時,入無翳叁昧。以叁昧力故,在于其前,而爲說法。以聞法故,尋得斷除一切苦惱,心大歡喜。故得寶置叁昧。以叁昧力故,令心得念及無生忍。命終之後,必生我界。”
一二五、“阿惟越致”,又作阿鞞跋致。《彌陀要解》雲︰“阿鞞跋致,此雲不退。(一)位不退。入聖流,不墮凡地。(二)行不退。恒度生,不墮二乘地。(叁)念不退。心心流入薩婆若海。若約此土,藏初果,通見地,別初住,圓初信,名位不退。通菩薩,別十向,圓十信,名行不退。別初地,圓初住,名念不退。”
一二六、小本雲︰“極樂國土,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。”
一二七、《要解》雲︰“今淨土,五逆十惡,十念成就,帶業往生,居下下品者,皆得叁不退也。”
一二八、《要解》雲︰“非心性之極致,持名之奇勳,彌陀之大願,何以有此。”
一二九、《觀經》曰︰“應當專心,系念一處,想于西方。”
一叁O、《教行信證》曰︰“德本者,如來德號。此德號者,一聲稱念,至德成就滿足,衆禍皆轉。十方叁世德號之本,故曰德本也。”
一叁一、善導大師于《觀念法門》釋“厭女轉男願”雲︰“乃由彌陀本願力故,女人稱佛名號,正命終時,即轉女身,得成男子。彌陀接手,菩薩投身,坐寶蓮上,隨佛往生。”又“一切女人,若不因彌陀名號力者,千劫萬劫,恒河沙等劫,終不可得轉女身。”
一叁二、《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》曰︰“西方安樂(即極樂)世界,今現有佛,號阿彌陀。若有四衆,能正受持彼佛名號,以此功德,臨欲終時,阿彌陀佛即與大衆往此人所,令其得見。見已,尋生慶悅,倍增功德。以是因緣,所生之處,永離胞胎穢欲之形,純處鮮妙寶蓮華中,自然化生,具大神通,光明赫奕。”
一叁叁、《彌陀疏鈔》曰︰“六趣衆生,則中陰之身自求父母。往生善土,則一彈指頃,蓮華化生。是蓮華者,乃卸凡殼之玄宮,安慧命之神宅。”
一叁四、《大日經疏十五》曰︰“如世人以蓮華爲吉祥清淨,能悅可衆心。今秘藏中,亦以大悲胎藏,妙法蓮華,爲最秘密吉祥。一切加持法門之身,坐此蓮臺也。”
一叁五、《大論》曰︰“生刹利爲有勢力,生婆羅門家爲有智慧;生居士家爲大富。故能利益衆生。”
一叁六、《會疏》曰︰“生下賤家,受世輕慢,利濟不廣。”
一叁七、《法華嘉祥疏》曰︰“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爲梵行,別行斷淫爲梵行。故《大品》曰︰“淫欲障生梵天,何況菩提!””
一叁八、《法華嘉祥疏》曰︰“梵行之相者,梵名涅槃,即根本*輪大涅槃也。行即萬行,到大涅槃也。”
一叁九、《大日經疏十七》曰︰“梵謂涅槃。梵行謂修梵行者名。具大涅槃名爲梵。”
一四O、《尊勝陀羅尼經》曰︰“諸飛鳥畜生,含靈之類,聞此陀羅尼,一經于耳,盡此一身,更不複受。”
一四一、《涅槃經》曰︰“是大涅槃,亦複如是。若有衆生,一經耳者,卻後七劫,不墮惡趣。”
一四二、龍樹大士曰︰“彼尊佛刹無惡名,亦無女人惡道怖,乃至無有諸趣惡知識。”
一四叁、《往生論》雲︰“淨土果報,離二種譏嫌過,應知。一者體。二者名。體有叁種︰一者二乘人。二者女人。叁者諸根不具人。無此叁過故,名離體譏嫌。名亦有叁種,非但無叁體,乃至不聞二乘、女人、諸根不具叁種名故,名離名譏嫌。”
一四四、《疏鈔》曰︰“由耳之所聞,唯是諸佛如來萬德洪名,菩薩、聲聞及諸天善人,種種嘉號,曾無叁惡名字,曆耳根故。”
一四五、《阿彌陀經》曰︰“其佛國土,當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。是諸衆鳥,皆是阿彌陀佛,欲令法音宣流,變化所作。”
一四六、《彌陀要解》曰︰“問︰白鶴等,非惡道名耶?答︰既非罪報,則一一名字,皆诠如來功德。所謂究竟白鶴等,無非性德美稱,豈惡名哉!”
一四七、《觀經》曰︰“如意珠王,湧出金色微妙光明。其光化爲百寶色鳥。”
一四八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定聚者,具雲正定聚。亦言不退轉。便是菩薩阿鞞跋致也。雲何名正定。凡一切衆生,雖根性萬殊,以類聚之,不出叁種。以必墮六趣爲邪定,以升沈隨緣爲不定,以定至菩提爲正定。”
一四九、善導大師曰︰“不斷煩惱得涅槃,斯示安樂自然德。”
一五O、龍樹大士雲︰“以信佛因緣,願生淨土,起心立德,修諸行業,佛願力故,即便往生。以佛力住持,即入大乘正定聚。正定聚者,即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。”
一五一、《法華經信解品》曰︰“以叁苦故,于生死中,受諸熱惱。”
一五二、《大智度論廿二》曰︰“人大熱悶,得入清涼池中,冷然清了,無複熱惱。”
一五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于自身忘執,計愛憎違順,是名貪計,是所謂我執也。”
一五四、羅什大師曰︰“謂堅固善心,深不可拔,乃名根也。”
一五五、《叁藏法數五》雲︰“金中最剛,故雲金剛。”
一五六、《大藏法數四十一》雲︰“梵語跋折羅,華言金剛。此寶出于金中,色如紫英,百煉不銷,至堅至利,可以切玉,世所希有,故名爲寶。”
一五七、《大日經疏一》雲︰“伐折羅即是金剛杵。”
一五八、《大日經疏一》雲︰“伐折羅,如來金剛智印。”
一五九、《行宗記二》曰︰“金剛者,即侍從力士,手持金剛杵,因以得名。”
一六O、羅什大師雲︰“天力士,名那羅延。端正雄健也。”
一六一、《大日經疏十》曰:“毗紐天有衆多別名,即是那羅延天別名也。是佛化身。”
一六二、《秘藏記》曰︰“那羅延天,叁面,青黃色。右手持輪,乘迦樓羅鳥。”
一六叁、法救雲︰“如來身力無邊,猶如心力。”
一六四、《密迹力士經》雲︰“如來之身成鈎鎖體,猶如金剛,铿然堅絕,不可破壞。”
一六五、《仁王經念佛儀軌上》雲︰“此金剛手,即普賢菩薩也。手持金剛杵者,表起正智,猶如金剛,能斷我法微細障故。”
一六六、《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》雲︰“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,是故名普賢。即從如來得持金剛杵。其金剛杵五智所成,故名金剛手。”
一六七、《涅槃經》雲︰“如來身者,是常住身、不可壞身、金剛之身。”
一六八、《新譯仁王經》曰︰“世尊導師金剛體,心行寂滅轉*輪。”
一六九、《良贲疏》曰︰“金剛體者,堅固具足。體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