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者身也。佛身堅固,猶如金剛。”
一七O、《超日明叁昧經下》雲︰“是知大智發外,能照法界,名爲光明。”
一七一、《涅槃經》雲︰“光明名爲智慧。”
一七二、大慧禅師曰︰“只以此光宣妙法,是法即是此光明,不離是光說此法。”
一七叁、《淨影疏》曰︰“言能辯了,語能才巧,故曰辯才。”
一七四、《法華文句五》曰︰“四十余年,蘊在佛心,他無知者。爲“秘”。一乘直道,總攝萬途。故雲“要”也。”
一七五、《法華嘉祥疏九》曰︰“言約(簡要也)理周(具足也),故稱爲“要”。昔來隱而不傳,目之爲“秘”。”
一七六、《法華經法師品》曰︰“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,不可分布妄授與人。”
一七七、《增一阿含》雲︰“若打鍾時,一切惡道諸苦,並得停止。”
一七八、《佛祖統紀六》曰︰“人命將終,聞鍾磬聲,增其正念。”
一七九、《法華》曰︰“余有一生在,當得一切智。”
一八O、《會疏》曰︰“一生補處者,是等覺位。尚有一生無明(具足應雲︰一分生相無明)未破,故曰一生。此品無明,其力最大。唯此後心,以金剛智破之,即補妙覺之位,故曰補處。”
一八一、《大疏六》曰︰“今此經宗,言一生者,謂從一而生也。初得淨菩提心時,從一實之地,發生無量無邊叁昧總持尼門。如是一一地中,次第增長,當知亦爾。迄至第十地滿足。未至第十一地。爾時,從一實境界,具足發生一切莊嚴。唯少如來一位,未得證知。更有一轉法性生,即補佛處。故名一生補處。”
一八二、昙鸾大師雲︰“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。言十地階次者,是釋迦如來,于閻浮提,一應化道耳。他方淨土,何必如此。”
一八叁、《小本》曰︰“爲諸衆生,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”
一八四、《小本》曰︰“汝等衆生,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”又曰:“汝等皆當信受我語,及諸佛所說。”
一八五、圭峰大師曰︰“一約自體,體性周遍曰普,隨緣成德曰賢。二約諸位,曲濟無遺曰普,鄰及亞聖曰賢。叁約當位,德無不周曰普。調柔善順曰賢。”
一八六、《漢譯》第廿叁願曰︰“我國諸菩薩欲飯時,則七寶缽中,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。食已,缽皆自然去。”
一八七、《魏譯》第叁十八願曰︰“國中天人,欲得衣服,隨念即至。如佛所贊應法妙服,自然在身。有求裁縫搗染、浣濯者,不取正覺。”
一八八、《會疏》釋《魏譯》曰︰“佛本何故興此願。見或國土,爲衣食故,苦役萬般。四時不甯處,一生疲貪求。何況禾下喪數千生命,镬中殺無量蠶子,依之沈迷無涯,受苦無窮。是故願言,我土聖衆,衣食住宅,隨意現前。著衣吃飯,皆助道法也。”
一八九、《吳譯》曰︰“欲得自然萬種之物,即皆在前,持用供養諸佛。”
一九O、《宋譯》曰︰“我以神力,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,一一供養。”
一九一、《宋譯》曰︰“所有菩薩,發大道心,欲以真珠璎珞,寶蓋幢幡,衣服臥具,飲食湯藥,香華伎樂,承事供養他方世界,無量無邊諸佛世尊而不能往。我于爾時,令彼他方諸佛世尊,各舒手臂,至我刹中,受是供養。令彼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
一九二、《魏譯》雲︰“一發念頃,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尊,而不失定意。”
一九叁、《會疏》曰︰““嚴”謂莊嚴,“淨”謂清淨,“光”謂光明,“麗”謂華麗。“嚴淨”,明體離垢。“光麗”,表相奇特。以長、短、方、圓、大、小等爲“形”,以青、赤、白、黑、正、不正爲“色”,皆非世間所有,故雲“特殊”。”
一九四、《會疏》曰︰“點事(指如微點之事相)妙理相即,故謂窮微。無漏之相,實相之相,故謂極妙。”繼曰︰“廣略相入,不可思議。故雲,無能稱量。”
一九五、《維摩經菩薩行品肇注》曰︰“佛于樹下成道,樹名菩提。此樹光無不照,香無不熏,形色微妙,隨所好(喜也)而見。樹出法音,隨所好而聞。此如來報(果報也)應(應化也)樹也;衆生遇者,自然悟道。”
一九六、《涅槃經》曰︰“譬如水中,生于蓮花,非爲希有。火中生者,是乃希有。”
一九七、《觀經》中,大勢至菩薩天冠“有五百寶華。一一寶華,有五百寶臺。一一臺中,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,皆于中現。”
一九八、《往生論》曰︰“宮殿諸樓閣,觀十方無礙。”昙鸾師注曰︰“如淨明鏡。十方國土,淨穢諸相,善惡業緣,一切悉現。”
一九九、《華嚴經》曰︰“譬如明淨發光金玻璃鏡,與十世界等。于彼鏡中,見無量刹。一切山川,一切衆生,地獄餓鬼,若好若醜,形類若幹,悉于中現。”
二OO、《會疏》謂此界“金銀雖發輝,無旃檀之香。沈麝雖熏馥,無珠玉之光。”
二O一、《華嚴經》鬻香長者雲︰“阿那婆達池邊出沈水香,名蓮花藏。若燒一丸,如麻子大,香氣普熏閻浮提界。衆生聞者,離一切罪,戒品清淨。雪山有香,名具足明相。若有衆生,嗅此香者,其心決定離諸染著。羅刹界中有香,名海藏,其香但爲轉輪王用。若燒一丸,香氣所熏,王及四軍,皆騰虛空,遊止自在。善法堂中有香,名香性莊嚴。若燒一丸,熏彼天衆,普令發起念佛之心。須夜摩天有香,名淨藏性。若燒一丸,熏彼天衆,莫不雲集彼天王所,恭敬聽聞王所說法,兜率天中有香,名信度※啰。于一生所系菩薩座前,若燒一丸,興大香雲,遍覆法界。普雨一切諸供養具,供養一切如來道場菩薩衆會。妙變化天有香,名奪意性。若燒一丸,于七日中,普雨一切不可思議諸莊嚴具。”
二O二、《維摩經香積佛品》雲︰“爾時維摩诘問衆香菩薩,香積如來,以何說法”。彼菩薩曰︰“我土如來,無文字說。但以衆香,令諸天人,得入律行。菩薩各各坐香樹下。聞此妙香,即獲一切德藏叁昧。”
二O叁、《宋譯》曰︰“所有十方一切佛刹,諸菩薩衆,聞我名號,應時證得寂靜叁摩地。”
二O四、《會疏》曰︰“寂靜叁摩地,無縳無著,故名清淨。”
二O五、《會疏》曰︰“止觀無礙,故名解脫。”又曰︰“念佛叁昧,能除一切煩惱,能解脫生死,故須名清淨解脫叁昧。”
二O六、憬興雲︰“普者,即普遍義。等者,即齊等義。所見普廣,佛佛皆見,故所住定,名爲普等。”
二O七、玄一雲︰“由此叁昧力,普見諸佛世尊,故言爲普。平等現無所不及,故言普等。”
二O八、《菩薩念佛叁昧經》曰︰“譬如衆生,若依須彌金色之邊,其身即與彼山同色。所以然者,山勢力故。又如諸水,悉入大海,同其一味。所以然者,以海力故。若人得念佛叁昧,亦複如是。”
二O九、《文殊般若經》雲︰“念一佛功德,無量無邊;亦與無量諸佛無二。”
二一O、《贊阿彌陀佛偈》雲︰“我以一心歸一佛,願遍十方無礙入。”
二一一、《往生論注》雲︰“八地以上菩薩,常在叁昧。以叁昧力,身不動本處,而能遍至十方,供養諸佛,教化衆生。”
二一二、望西師謂住定供佛︰“約常途者,初地以上。”又曰︰“初地以上,雖有此德,八地以上,是無功用。”
二一叁、《疏》曰︰“縱雖新發意菩薩,聞名字人,能得定惠(即慧)相即,真俗相照,頓得上地菩薩也。”
二一四、《文殊般若經》曰︰“念一佛功德,無量無邊;亦與無量諸佛無二。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。皆乘一如,成最正覺。悉具無量功德辯才。如是入一行叁昧(即念佛叁昧)者,盡知恒沙諸佛法界差別相。”
二一五、《萬善同歸集》雲︰“齊登解脫之門。鹹闡離生之道。”
二一六、《往生論注》曰︰“平等,是諸法體相。”又曰︰“衆生見阿彌陀如來相好光明身者,如上種種身業系縛,皆得解脫。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身業。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,說法音聲,如上種種口業系縳,皆得解脫。入如來家,畢竟得平等口業。若遇阿彌陀如來光照,若聞阿彌陀平等意業,是等衆生,種種意業系縳,皆得解脫。入如來家,畢竟得平等意業。”
二一七、《會疏》曰︰“(一)菩薩六度,一切功德之本。故名德本。(二)選擇攝取果號,能流出六度萬行,爲衆德本原(此乃以持佛號爲德本),故名德本。”
二一八、《魏譯》雲︰“第一,第二,第叁法忍。”
二一九、《大乘義章九》雲︰“慧心安法,名之爲忍。”
二二O、《仁王經》明五忍︰“(一)伏忍,(二)信忍,(叁)順忍,(四)無生法忍,(五)寂滅忍。”
二二一、《仁王經私記》雲︰“初地、二地、叁地得無漏信,名信忍。四、五、六地趣向無生,名順忍。七、八、九地,諸念不生,名無生忍。十地、妙覺,得菩提果,名寂滅忍。”
二二二、《魏譯》第叁十四願曰︰“設我得佛,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,聞我名字,不得菩薩無生法忍,諸深總持者,不取正覺。”
二二叁、《宋譯》曰︰“聞我名者,應時即得初忍、二忍,乃至無生法忍。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
二二四、《論注》曰︰“即見彼佛,未證淨心菩薩(指初地至七地),畢竟得證平等法身。”又曰︰“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………畢竟得平等口業。”
二二五、《智度論五十》曰︰“無生法忍者,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,信受通達,無礙不退,是名無生忍。”
二二六、《智度論七十叁》曰︰“無生忍者,乃至微細法不可得,何況大。是名無生。得此無生法,不作不起諸業行。是名得無生法忍。”
二二七、《大乘義章十二》曰︰“理寂不起,稱曰無生。慧安此理,名無生忍。”
二二八、《楞嚴經長水疏一》曰︰“了法無生,印可決定,名無生忍。”
二二九、《大乘義章十二》曰︰“如龍樹說,初地以上亦得無生。若依《仁王》及《與地經》,無生在七、八、九地。”
二叁O、《宋譯》曰︰“聞我名號,證無生忍。成就一切平等善根。住無功用,…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