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無量壽經指歸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離加行故,不久令得阿耨菩提。”望西釋曰︰“既雲無功用,知證第八地。”

  二叁一、望西曰︰“問︰以聞名力,豈得無生?答︰佛願力故。如《十住論》雲︰“過去無數劫,有佛號海德。今現在十方,各得成正覺。皆從彼發願,聞名定作佛。””

  二叁二、《涅槃疏廿》雲︰“若聞常住二字,生生不墮者,聞有多種,若深能思惟,如說行者,即生生不墮。”

  二叁叁、《無量壽經鈔五》曰︰“(一)音響忍,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。(二)柔順忍,慧心柔軟,能隨順真理者也。(叁)無生法忍,證無生之實性,而離諸相者。是悟道之至極也。”

  二叁四、南本《涅槃》曰︰“無量衆生發阿耨菩提心,見少違緣,于阿耨菩提,即便動轉。如水中月,水動即動。”

  二叁五、《十住菩薩斷結經》(節錄)︰“時舍利弗告來會菩薩︰我曩昔,或從一住進至五住,還複退墮而在初住。複從初住至五六住。如是經六十劫中,竟不能到不退轉。”

  二叁六、《寶雨經》曰︰“有世界名娑婆,其國有佛名釋迦牟尼佛。若諸有情聞彼名,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轉。由彼如來本願力故。”

  二叁七、《會疏》曰︰“謂難思願力,一得一切得,不退與叁忍,同時具足故。”

  二叁八、《十住毗婆沙論》曰︰“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,應以恭敬心,執持稱名號。”

  二叁九、《小本》曰︰“若有人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”

  二四O、《會疏》曰︰“謂叁忍不退,悉攝在名號中。稱名時,名義不離,自得此等德。”

  必成正覺第七

  一、淨影雲:“前所發中,求法身願、求淨土願,名超世願。”

  二、《甄解》曰:“吾祖(善導)言不可思議四十八願。又雲無礙誓願。世人以謂此四十八願者,願願各頭,喻栗與柿相並耳。皆是隔曆不融之見而已。今不然,喻如一匹蜀錦,巧織成華果枝葉。似根莖枝葉有別,而所織成,但匹錦耳。今亦如是。雖數有四十八,而但是一正覺善巧所莊嚴。故曰無礙誓願。又曰不可思議四十八願。四十八,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。諸願相入,而無所隔,名無礙。”

  叁、善導大師于《法事贊》中雲:“弘誓多門四十八,偏標念佛最爲親。”

  四、昙鸾師謂:“法藏菩薩于世間自在王佛所,悟無生法忍,爾時位名聖種性。(此乃《璎珞經》中六種性之第四種,即十地菩薩)于此性中發四十八願。”

  五、《後出偈經》雲:“發願踰(超也)諸佛,誓二十四章。”

  六、經中成就文曰“微妙奇麗,清淨莊嚴,超踰十方一切世界。”

  七、《法華經壽量品》:“每自作是意,以何令衆生,得入無上道,速成就佛身。”

  八、《法華勸持品》曰:“我不愛身命,但惜無上道。”

  九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得果決定(即決定得果),故雲必至無上道矣。”

  十、憬興師曰:“欲濟貧苦,必財施故。”

  十一、《宗鏡錄九十五》曰:“以無財法,名爲貧窮。”

  十二、《會疏》曰:“以財濟世貧,以法周無福。故曰大施主。”

  十叁、《華嚴經行願品》雲:“因于衆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”

  十四、《四十二章經》雲:“離欲清淨,是最爲勝。”

  十五、《觀經疏》雲:“舍相入實,名爲正念。”

  十六、《會疏》雲:“淨慧則是般若波羅蜜。非人天小乘不淨之慧,故名淨慧。”

  十七、《會疏》:“欲是諸苦之因,施(度)戒(度)能離之。正念是善護助,如著铠入城。忍(度)定(度)能爲之。淨慧則是般若(度)。精進一度總通五故。是則菩薩六度也。”

  十八、望西師雲:“離欲即無貪,善正念無嗔,淨慧無癡,此名梵行。”

  十九、善導大師《定善義》曰:“一一誓願爲衆生”。

  二十、《涅槃經》雲:“光明名爲智慧。”

  二一、《超日明叁昧經》曰:“大智發外,能照法界,名爲光明。”

  二二、昙鸾大師《贊阿彌陀佛偈》曰:“佛光能破無明闇,故佛又號智慧光。”

  二叁、《俱舍論》曰:“以諸無知,能覆實義,及障真見,故爲冥。”

  二四、《會疏》曰:“叁垢是貪嗔癡。此叁垢染心性,故名垢。令衆生盲冥,故雲冥,是流轉因(流轉生死之因)。衆厄難,是其果。謂六趣四生也。佛光普流清淨、歡喜、智慧之德,消除叁障之冥。集因既滅(消滅集谛之苦因),苦果盍止(終止流轉之苦果)故雲廣濟等。”

  二五、《會疏》曰:“智慧眼,即智慧。謂衆生心中本具智慧眼,由無明幻翳,妄爲昏盲。住昏盲中故,以佛眼爲彼,認盲爲自。佛光普照,開衆生心中本慧眼,滅無始時來盲冥,故言“開彼”也。”

  二六、《叁藏法數十叁》(一)外光明,日月火珠等之光明能除暗者。(二)法光明,妙法能除愚癡之暗者。(叁)身光明。諸佛菩薩及諸天等之身有光明,能除暗者。

  二七、《千手陀羅尼經》曰:“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,一切如來光明所照故。”

  二八、《論注》雲:“佛光明是智慧相也。”

  二九、《思益經》曰:“如來身者,即是無量光明之藏。”

  叁十、《地持經》言:“乘惡行往,名爲惡道。”

  叁一、《會疏》雲:“六道,則流轉所由。故言惡道。”

  叁二、《大乘義章一》曰:“門別不同,故名爲門(即分門別類之義,如部門、門類)。又能通入趣入,名門。”

  叁叁、《四教儀一》曰:“門者,以能通爲義。佛教所诠正四句法,通行人至真性實相之理。故名爲門。”

  叁四、《會疏》曰:“菩提者,則上善所入,故言善趣門。”

  叁五、《法華經寶塔品》雲:“持八萬四千法藏,爲人演說。”

  叁六、《俱舍論》雲:“所化有情,有貪嗔等八萬煩惱。爲對治之,世尊說八萬法蘊。”

  叁七、《仁王經疏上》曰:“施物名功,歸己曰德。”

  叁八、《勝鬘寶窟上》曰:“惡盡言功,善滿曰德。又德者得也。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也。”

  叁九、《仁王經良贲疏》曰:“梵雲摩尼,此翻爲寶。會意翻雲,如意寶珠,隨意所求皆備足故。”

  四十、《涅槃經九》曰:“摩尼珠,投于濁水,水即爲清。”

  四一、《彌陀疏鈔》雲:“明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,佛號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。”

  四二、《智度論四十七》曰:“于諸法中,法寶是實寶。今世後世乃至涅槃能爲利益。”

  四叁、《觀佛叁昧經觀佛密行品》雲:“譬有貧人,依豪貴衣食。時有王子出遊,執大寶瓶。瓶內藏王寶印。貧者詐來親附,拿寶瓶逃走。王子覺之,使六大兵乘(騎也)六黑象追之。持瓶人走入空野澤中。毒蛇自四面來,欲齧持瓶者。惶懼而東西馳走。見空澤中有一大樹蓊郁。頭載寶瓶,攀樹而上。時六兵疾馳至樹下,貧人見而吞王寶,以手覆面。六黑象以鼻絞樹倒之。貧人墮地。身體散壞。唯金印在寶瓶放光。毒蛇見光四散。佛告阿難:住于念佛者。心印不壞。亦複如是。”

  四四、《大集經》曰:“若人但念阿彌陀,是即無上深妙禅”也。

  四五、《涅槃經八》:“如來不爾,悉知自地及以他地,是故如來名無礙智。”

  四六、《大集經一》曰:“無礙智慧無有邊,善解衆生叁業事。”

  四七、《魏譯無量壽經下》雲:“佛眼具足,覺了法性,以無礙智,爲人演說。”

  四八、《法華經方便品》曰:“世雄不可量。”

  四九、《淨影疏》雲:“世雄,佛之異名。”

  五十、《會疏》曰:“願是萬行之先導,慧即佛道之眼目。願以導因行,慧以照佛道。願慧成滿,即名如來,故謂“得爲叁界雄”。”

  五一、《涅槃經廿七》曰:“師子吼者,名決定說。”

  五二、《維摩經佛國品》曰:“演法無畏,猶如師子吼。”

  五叁、肇公注曰:“師子吼,無畏音也。凡所言說,不畏群邪異學。喻師子吼,百獸下之。”

  五四、《往生論》謂叁種莊嚴(佛土、佛、菩薩)“入一法句故,一法句者,謂清淨句。清淨句者,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。此清淨有二種,應知,何等二種:一者,器世間清淨。二者,衆生世間清淨。”

  五五、《會疏》雲:“克謂克成。果謂果遂。”

  五六、《淨影疏》雲:“斯願一偈,請證要(求也)瑞。若定克果,大千應動,空雨妙花。”

  五七、《大品般若經一》曰:“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,入師子遊戲叁昧。以神通力感動叁千大千國土,六種震動。東湧西沒,西湧東沒,南湧北沒,北湧南沒,邊湧中沒,中湧邊沒,地皆柔軟,令衆生和悅。”

  五八、《智度論八》曰:“佛何以故震動叁千大千世界。答曰:欲令衆生知一切皆空無常故。複次如人欲染衣,先去塵土。佛亦如是,先令叁千世界衆生見佛神力,敬心柔軟,然後說法。是故六種動地。”

  五九、《嘉祥疏》雲:“地動表皆行因。雨華明必得果。自然音樂,證妙樂之土,說法化物也。”

  六十、《會疏》曰:“克果無疑,故雲決定。決定中之決定,故言必成。無上正覺,即佛果。無有此上。故名無上。”

  積功累德第八

  一、《法界次第》曰:“廣普之緣,謂之爲弘。自製其心,名之曰誓。志求滿足,故雲願也。”

  二、《觀佛叁昧經》雲:“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。”

  叁、《大乘義章二》雲:“據行方便,觀達爲慧。就實以論,真心體明,自性無闇,目之爲慧。”

  四、《大乘義章二》雲:“法絕情妄爲真實。”

  五、《大乘止觀》曰:“此心即自性清淨心,又名真如,亦名佛性,亦名法身,亦名如來藏,亦名法界,亦名法性。”

  六、《教行信證》曰:“無爲法身即是實相,實相即是法性,法性即是真如。真如即是一如。然則彌陀從如來生,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。”

  七、《往生論》曰:“究竟如虛空,廣大無邊際。”

  八、《淨影疏》曰:“開廓廣大,明土廣也。”

  九、《嘉祥疏》曰:“廓以安衆爲義,明淨土廣安往生之衆,蕩然無限極也。”

  十、憬興師雲:“無量…

《大乘無量壽經指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